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话说,冻九捂四,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往今来,秋冻是中医一直强调  相似文献   

2.
王金山 《家庭健康》2009,(11):50-51
秋天气温稍降,人就感到了凉意。如果早早“捂”了起来,一活动就出汗,汗出多了,怎么能不伤风感冒?“若要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这样的谚语,说明适度锻炼耐寒能力,有利于抵御疾病入侵。  相似文献   

3.
甘洁明 《健康天地》2009,(10):70-72
<正>古话说,"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九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因此,也有"春捂秋冻"的说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有旬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殊不知,如不讲究喝法的科学。不仅达不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经求教专家并研习饮茶科学理论,笔者以为,饮茶养生应讲究“三宜”。  相似文献   

5.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  相似文献   

6.
<正>起居有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1.居住环境:指人们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当然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如山东省平邑县的蒙山  相似文献   

7.
正风沙较大做好"三护"进入春季,人体阳气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注意护卫体内的阳气。以此春季须做好"三护"。春季雾霾和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伤害很大,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发作,增加肺癌发病的危险性。空气中的粉尘、烟尘、尘螨也可能悬浮在空气中,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这些过敏原,就会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闷气、呼吸不畅等哮喘症状。正常情况下人们  相似文献   

8.
王延群 《健康生活》2013,(12):37-37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唐代皮日休《六箴序》说:“心为己帝,耳目为辅相,四肢为诸侯。”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于心,为心神所统帅。可见,养生应从“心”开始,应以“养心”为根本。  相似文献   

9.
<正>养生有没有秘诀?当下,在这方面常见书刊里有载,媒体上有影,民众中有声,可见养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大众话题。其实,养生秘诀可用一字概括之,那就是一个"度"字。"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  相似文献   

10.
春捂秋冻是一句由来已久的卫生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更具有积极意义。所谓秋冻,是指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转凉,但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而要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逐渐适应天气的变化,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皮肤的耐寒、抗寒功能,以进一步适应即将到来的冬季严寒,同时可促进人体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  相似文献   

11.
<正>在《黄帝内经》开始,书中的两位人物黄帝与岐伯,就有一段有关养生方面的讨论。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癌"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相关疾病"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证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结合古籍论述和现代研究资料,癌症的病因病机可以总结出"虚毒致癌"理论,癌症的中医临床治疗和癌症患者养生可以根据该理论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医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在大自然中,泉是从地下涌出的水源。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体内也一样有“泉”,它们具体体现在位于不同经络的八个名称中带“泉”字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维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平衡的作用。中医穴位中的“泉”,顾名思义,就是经气浅出体表的部位。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经气充盛;另一方面,说明这些穴位部位表浅,容易“得气”。因此对这些穴位施以点穴、按摩手法,可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养生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地劳动和休息都是必需的,安排合理不但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还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过劳",是指人体由于过度劳累(透支体力和精力)而损害身体健康;"过逸",是指完全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劳动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东方 《药物与人》2009,(7):10-1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充满了生长的动力,所以说,夏季养“长”(成长)。大家都知道,四季都可以养生,但其实质是不同的。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的条件差,夏“长”也会不足,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就是培养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热力。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即采用各种预防的方法,避免疾病的发生。"治未病"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内容广博。当前,随着回归自然热的逐渐兴起,人类追求返璞归真,养生保健,绿色疗法,"治未病"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传统医学一贯主张"上工治未病"。自《黄帝内经》以来的2000多年,历代医史文献对"治未病"的记载,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未病"的涵义。一  相似文献   

17.
茵陈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耐寒能力极强,只要有陈根,次年春天就会萌生新芽。正如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释名:“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民间过去把茵陈作为救荒菜、救急菜食用。明代《救荒野谱》记载,“二月二日春犹冷,家家竞作茵陈饼,茵陈疗病还疗饥”。现在人们配上各种辅料,加之风格各异的烹调技艺,使茵陈成为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绿色佳肴。它的食用方法颇多,如凉拌茵陈、清蒸茵陈、茵陈糕团、茵陈窝头等。茵陈在初春应时而生,此时的茵陈嫩苗最宜当作野菜食用,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9.
养生之道,乃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早在殷商时期,保健防病的意识已经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养生、预防多有论述;但从医学角度开始深入探讨,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当属《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20.
黄健 《现代养生》2012,(5):13-14
《杂病源流犀烛》(以下简称《犀烛》),清代医家沈金鳌(1717~1776年)撰于1773年,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卷首为"总论",先分上、下论述《脉象统类》与《诸脉主病诗》;其后三十卷分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