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6月龄婴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至9月来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门诊常规健康体检的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分别测量婴儿体重、身长、头围、血红蛋白水平及骨密度情况,询问婴儿近2周的患病情况.结果 3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血红蛋白均值低于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1,P<0.05).母乳喂养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x2=6.598,P<0.05)和人工喂养组(x2=6.883,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母乳喂养组骨矿质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x2=9.387,P<0.05);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x2 =3.755,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x2=1.15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近2周患病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x2 =5.561,P<0.05)和混合喂养组(x2 =5.254,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保护和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记录完整的健康婴儿428人,根据其生后前6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在生后3,5,8,12,18,24个月测量身长、体重,进行年龄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AZ)、年龄别身长标准差评分(HAZ)、身长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AZ)及6-8个月和12-24个月时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结果3月龄时体重和年龄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AZ)、身长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HZ)母乳喂养组均高于其他喂养组(P〈0.05),12,24个月时体重和年龄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AZ)及18个月年龄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AZ),身长别体重标准差评分(WHZ),部分母乳喂养组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8个月以前的身长3组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身长和年龄别身长标准差评分(HAZ),部分喂养组高于其他2组。3组喂养方式的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喂养组婴儿6个月以前的体重占优势,以后体重增长减慢,12个月以后部分母乳喂养组的体重占优势。12个月以前的身长3组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个月的身长,部分母乳喂养组占优势,3组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生长水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市婴儿喂养方式及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方法 以问卷方式调查 3 84名 4月龄婴儿的喂养方式 ,并测量婴儿身长、体重、头围 ,计算Kaup指数。  结果  4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率为 45 .83 % ,人工喂养率为 2 8.64 % ,混合喂养率为 2 5 .5 2 %。母乳喂养婴儿平均身长、体重、头围均大于人工和混合喂养的婴儿 (P <0 .0 1)。母乳喂养的婴儿Kaup指数为 15~ 19者 ( 82 .3 8% )多于人工 ( 5 8.10 % )和混合混养 ( 4 8.9% ) (P <0 .0 1) ,Kaup指数为 19~ 2 2者 ( 17.0 4% )则少于人工 ( 4 1.81% )和混合喂养 ( 5 1.0 2 % ) (P <0 .0 1)。 结论  4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比人工和混合喂养更有利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不同喂养方式对0~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0~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健康婴儿650名依据其生后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自生后30 d起进行前瞻性的纵向观察,并在生后的3月、6月、9月、12月、18月、24月龄时观测其体重和身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三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在3月、6月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9~24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长母乳喂养组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母乳喂养组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长介于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结论]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幼儿6月龄以后生长速度减缓,两者的生长模式可能存在差异,但三组儿童均在正常生长发育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婴儿304例,根据出生后前4个月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测量4月龄时的体重、身长和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3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4月龄婴儿体重、身长影响差异不大;母乳喂养婴儿补充维生素D不合理,佝偻病发生率会增加,倡导母乳喂养的同时需要合理添加维生素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期身高、体重发育的影响,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定期体检的0~1岁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以生后6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比较3组婴儿3月龄、6月龄和1周岁时身高、体重发育情况和超重、肥胖的发生率。结果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儿童分别为103、152和34例。男婴在3、6月龄时,不同喂养组儿童的身长和体重均值无统计学差别,在12月龄时母乳喂养组儿童身长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t=3.22,P<0.05),体重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t=1.97,P<0.05)和人工喂养组(t=3.01,P<0.05)。女婴在3、6月龄时,不同喂养组儿童的身长和体重均值无统计学差别,在12月龄时母乳喂养组女婴体重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t=1.96,P<0.05)。在3月龄时超重的发生率以混合喂养组最高,6、12月龄时均以人工喂养组发生率最高,且在12月龄时人工喂养组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χ2=4.29,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在3、6、12月龄均以人工喂养组最高,且在6月龄时人工喂养组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χ2=3.88,P<0.05)。结论人工喂养的婴儿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母乳喂养儿,母乳喂养对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长、体重发育的影响,为提高中关村地区的婴幼儿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将中关村社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724名8月龄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以χ2检验方法分析两组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将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的婴儿分别按性别分组,以χ2检验方法分析每组男女婴儿间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结果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喂养组男婴身长增长率小于人工喂养组女婴身长增长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9,P=0.003)。纯母乳喂养组男婴和女婴身长、体重增长率,人工喂养组男婴和女婴体重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无明显差异,但母乳喂养在提高婴儿免疫力,增加母婴交流等方面是人工喂养无法比拟的,仍应大力提倡和促进母乳喂养。若母亲患有不能喂养的疾病或无母乳时,才可考虑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0~2岁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和碘营养状况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各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调查100名0~2岁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喂养方式、生长指标。利用WHO Anthro软件计算年龄别体重评分(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和年龄别身高评分(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碘营养水平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影响。结果 不同碘营养水平之间,13~18月龄组婴幼儿W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94,P = 0.043);不同喂养方式之间,13~18月龄组WAZ差异有显著性(F = 3.040,P = 0.049),19~24月龄组H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28,P = 0.034)。在校正了父母亲身高和体重、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3~18月龄的婴幼儿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下的婴幼儿体重显著低于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上的婴幼儿,未发现碘营养水平和身长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在13~18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偏低(t = - 2.381,P = 0.018);但在19~24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身长偏高(t = 2.639,P = 0.009)。结论 碘营养水平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应保持婴儿适宜的碘营养水平。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安市第一医院所属地段婴幼儿喂养情况,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582例婴儿根据出生后前4~6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完全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分别从1个月开始每月测量身长、体重到其1岁时,并记录婴儿1岁内"四病"的患病情况.结果 完全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6月龄时的身长分别为68.41±2.31cm、68.25±2.39cm及68.06±2.41cm,体重分别为8.33±0.99kg、8.18±1.01kg及8.07±0.98kg,方差分析提示不同喂养方式婴儿6月龄时身长、体重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身长F=36.71,体重F=34.54,均P<0.05),身长及体重超均值率也有统计学意义(身长χ2=11.940,P=0.03;体重χ2=7.105,P=0.029),其中完全母乳喂养与部分母乳喂养儿高于人工喂养儿;1岁时,3种喂养方式婴儿身长分别为76.31±2.33cm、76.28±2.35cm及76.19±2.43cm,体重分别为10.32±1.36kg、10.41±1.38kg及10.43±1.36kg,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身长F=19.31,体重F=18.89,P>0.05);3种喂养方式的婴儿1岁内"四病"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398,P<0.05).结论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可降低"四病"患病率,在无母乳的情况下,配方奶粉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苗世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6,(15):3079-308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9月新生儿13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母乳喂养组49例,人工喂养组51例和混合喂养组33例,均给予对应喂养方式并且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新生儿出生30 d、60 d、120 d、270 d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指标。结果体质量和身长在新生儿出生30d、60 d、120 d、270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围在出生60 d和270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新生儿出生30 d和60 d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体质量、身长均低于母乳喂养组,60 d头围小于母乳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120 d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体质量、身长低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270 d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30 d、60d、120 d、270 d新生儿身体健康类型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4月龄前适合母乳喂养,之后适当混合喂养逐渐转化为人工喂养,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海市社区儿保门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后1~4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和头围等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系统体检的9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孕周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喂养方式不同分为4组。试验组:强化母乳喂养组(20例);对照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组(23例)、普通配方奶(TF)组(16例)和纯母乳喂养(BM)组(37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喂养组在出生后1月、2月和4月龄时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在1月、2月和4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大于对照组中纯母乳喂养组和普通配方奶组(P0.05)。对照组中,PDF组在1月、2月和4月时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大于普通配方奶组和纯母乳喂养组(P0.05),试验组和PDF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和早产儿奶粉喂养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比较理想的喂养方式,对早产儿早期体格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其实现追赶性生长,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及对2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专人负责,统一表格、标准和要求,进行统一规定的儿童体格检查和母亲喂养方式的1人1表问卷调查。【结果】小于4月龄儿童母乳喂养率为66.69蹦,纯母乳喂养率为46.5%,混合喂养为12.4%。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为产妇的营养状况,哺乳方式,习惯,哺乳时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有无缺乳家族史。母乳喂养组的~6月龄婴儿体重以及女婴身长均明显大于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P〈0.05或0.01),母乳喂养婴儿独坐,叫爸妈的发育时间明显早于人工喂养儿(P均〈0.01);母乳喂养组支气管炎及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P〈0.05)。而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血红蛋白、血红细胞数,婴儿独走发育时间,婴儿感冒、腹泻、佝偻病的发病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早期的体重身长、运动和语言发育优于人工喂养,且有利于婴儿肺炎和支气管炎的防治,应大力提倡科学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何明 《现代保健》2010,(13):69-70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足月新生儿252例分为母乳喂养组192例和人工喂养组60例,了解出生时的体重、身长及孕产史,测量满月时的体重和身长。结果母乳喂养组在满月时体重、身长增加值均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P〈0.05,身长P〈0.01);顺产母乳喂养率比剖宫产高。结论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期的最佳选择,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应大力推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杨秋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1):137-138
[目的]为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1999年健康检查的486例婴儿,按母乳、混合、人工3种喂养方式各分成3、6、9个月龄3个组,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及血红蛋白测定。[结果]3月龄~组,以母乳喂养儿体重、身长达均值率最高,6月龄~及9月龄~组均以混合喂养儿达均值率最高,人工喂养儿在9月龄~组其体重、身长逐步赶上母乳喂养儿。血红蛋白监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母乳喂养是月龄较小婴儿的最佳营养品,随着月龄增长应及时添加辅食,以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并分析早产儿母乳喂养和宫外生长发育状况,以期为早产儿的喂养方式选择和宫外生长发育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且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愈出院存活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电话随访1年,调查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和宫外生长发育情况,比较不同喂养方式的早产儿身长、头围、体质量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分析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对EUGR发生的影响。结果 120例早产儿中,39例(32.50%)早产儿采取纯母乳喂养,57例(47.50%)早产儿采取混合喂养,24例(20.00%)早产儿采取人工喂养。出生时,不同喂养方式的早产儿身长、头围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胎龄40周时,不同喂养方式的早产儿身长、头围及体质量均高于出生时,且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身长、头围及体质量高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身长、头围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纯母乳喂养校正胎龄40周、随访1年时的EUGR发生率均低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胎龄40周、随访1年时,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的EUG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是校正胎龄40周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纯母乳喂养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宫外生长发育,降低EUGR发生率,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促进早产儿的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7-12个月婴儿生长发育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市妇产医院出生的10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出生前后7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和人工组,每组各50例。在生后9、12个月对婴儿的身长、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智力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母乳喂养组的婴儿在出生后9、12个月的身长、体重明显的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婴儿的血红蛋白水平高达(120.1±7.2)g/L,而其贫血率仅为7.8%,远远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母乳喂养组与婴儿智力水平相关的各项参数也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显著提高婴儿12个月以前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婴儿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0~4月龄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产单胎正常儿0~12月龄体格生长速率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在该院出生的211名足月产单胎正常儿为研究对象,按喂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母乳喂养组115名、混合喂养组96名。将所有婴儿分为13个月龄组进行体重和身长测量,比较各项体格指标的增长值变化,评价每名婴儿在3、6、9、12月龄的营养状况(Kaup指数法)。结果: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3月龄与12月龄身长增长值较母乳喂养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月龄两组婴儿的身长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各月龄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喂养可导致婴儿生长发育偏离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对婴儿期达到最佳生长发育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27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母乳喂养组94例,人工喂养组80例,混合喂养组96例。从出生开始随访各组新生儿至6个月,分别测量出生、42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体重、身长和头围;测试各组新生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收集各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静脉血3 ml进行维生素A的测量。结果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体重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体重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身长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身长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头围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头围略高,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低于另外两组新生儿,人工喂养组MDI、PDI指数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个月前给予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可在新生儿生长方面具有优势,母乳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MDI、PDI指数更高,而至6个月左右应给予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适当添加营养,以满足新生儿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42 d、9个月时有完整的体重、身长数据,且生后~9个月喂养方式单一的婴儿304例,随访到18个月时有243例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组。计算18个月婴儿BMI对年龄Z评分(BAZ)并绘图。对不同喂养组的身长、体重及其增长量,BAZ分布进行比较。结果3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d 时母乳喂养组体重[(5.0±0.5)kg]高于配方奶喂养组[(4.9±0.6)kg];出生~42 d母乳喂养组体重增长量[(1.7±0.4)kg]高于混合喂养组[(1.5±0.4)kg]和配方奶喂养组[(1.4±0.4)kg];42 d~9个月母乳喂养组体重增长量[(4.5±1.0)kg]低于混合喂养组[(4.8±0.8)kg]和配方奶喂养组[(5.1±1.1)kg];18个月时配方奶喂养组体重[(12.1±1.5)kg]高于母乳喂养组[(11.2±1.4)kg];9~18个月配方奶喂养组体重增长量[(2.3±0.8)kg]高于母乳喂养组[(1.8±0.7)kg]和混合喂养组[(1.9±0.5)kg];42 d~9个月配方奶喂养组身长增长量[(17.1±2.0)cm]高于母乳喂养组[(16.1±1.9)cm];18个月时配方奶喂养组身长[(83.1±3.7)cm]大于母乳喂养组[(81.5±2.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月时配方奶喂养婴儿中超重(即Z评分大于2)的比例最高,为11.11%。结论3种喂养方式婴儿体重增长模式不同。早期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较快,配方奶喂养后期体重增长较快。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的身长增长无影响,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后期身长增长较快。配方奶喂养的婴儿18个月超重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影响。方法 将215名小于胎龄儿按照喂养方式分为5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喂养组、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比较各组在出生、生后1、3、6、12、18月及24月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发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及其与母乳混合喂养组儿童发育指标优于纯母乳喂养及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出院后应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或与母乳混合喂养能够促进体重、身长、头围发展, 实现小于胎龄儿的追赶生长, 避免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