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中风良方明月汤河南省淇县药检所(456750)韩宝生河南省淇县城镇北关中风专科牛凤景明月汤主治半身不遂,临床表现以发病急,来势凶,症见多端,变化快为特点。本病常突然昏仆,随即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或不经昏仆而突然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中医属中风范畴,表现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有口歪、半身不遂。笔者临床针刺治疗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风体质论     
<正>中风病是由于气血内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脉络瘀阻而发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重者昏仆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风病的发病率也日趋升高,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医学者重视。笔者认为,中风病发生发展与病人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1中风病病人体质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中风病,又名卒中,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死亡率极高,其主要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等。中风中经络因无神志改变,属中风病中较轻者,以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偏身麻木,甚则半身不遂为主症,是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西医采取营养脑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病情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中医名词,现已广泛认同为脑血管病的同义词.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中风的定义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因其发病突然,临床表现以脑功能障碍为主,故又称脑卒中.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1].  相似文献   

6.
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卒中一证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为主症 ,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 ,而且致死、致残率高 ,对于该病的治疗仍是临床上一个难题。而中医活血化瘀法对临床治疗及预防脑卒中病具有重要意义 ,现综述如下。1 中医对脑卒中病的认识  唐以前对脑卒中病的认识 ,名目繁多 ,内容广泛。对其发病均以外脑卒中邪立论 ,在治疗上 ,药味繁多 ,处方杂乱 ,只能说是一种多方试用的纯经验疗法。  金元时代 ,对脑卒中病的认识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即完全否定了本病的原因是外脑卒…  相似文献   

7.
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1.1针灸的早期介入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2]。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  相似文献   

8.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疾病,重者中脏腑而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过后又多遗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不尽人意,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实验证明: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中风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卒中、偏枯、半身不遂疾病中的一部分疾病,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或烟酒等诱因,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使脑脉痹阻,出现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疾病。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即西医所述的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卒中”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西医则认为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近几年来,山西省晋祠干部疗养院采用针灸、中药脑活通、西药和心理疗法,治疗脑梗死病人10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中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们对105例中风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疾病,重者中脏腑而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过后又多遗留后遗症。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是随着对脑的病理生理的不断深化和广泛临床实践基础上而逐步发展的。其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金元以后的“内风”立论,再到现阶段的“气”“瘀”“毒”等病理因素致中风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头针配合自制中风康胶囊治疗中风偏瘫患者79例,与单纯头针治疗的79例作比较,显示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58例均为中风偏瘫住院患者,均以半身不遂为主症,伴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不语、头痛眩晕等表现。随机平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男53例,女26例;年龄22~85岁,平均58岁,病程18天~6个月,平均60天。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3例;脑血栓形成38例,脑栓塞23例,脑出血18例。②对照组:男48例,女31例。其年龄、病情、病程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银杏叶胶囊为阳性对照药,采取随机、双盲、多中心方法。试验组354例,以血塞通软胶囊与银杏叶胶囊模拟剂进行治疗;对照组118例,以银杏叶胶囊与血塞通软胶囊模拟剂进行治疗,疗程28 d。分别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及体征等指标。结果治疗后,半身不遂(下肢)、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综合分析,PPS分析病例453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FAS分析病例466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0%,PPS与FAS分析结果一致。在安全性方面,未明显副反应。结论血塞通软胶囊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瘀血阻滞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正中风是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又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因发病急骤,症状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为中风。中风由于有四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当今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病学变化,有效提高缺血性中风的防治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我省国家及省中医中风病重点专科八家医院作为调研单位,抽取2006年间在本单位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病历,填写《既往脑卒中患者住院情况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2例调查病历中,患者年龄最大90岁,最小35岁,平均64.18岁±11.30岁.既往有卒中史者53例,占13.52%;有合并症331例,占84.44%.合并症以高血压病最多,占57.14%.发病3h内入院38例,占9.69%;发病1d内入院197例,占50.26%;发病3d内287例,占73.29%.病灶以基底节区最多见,占56.12%.中医辨证以风痰瘀阻证最多见,占55.9%.临床症状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最常见,各占77.8%、60.7%和56.4%.结论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高,有年轻化趋势;合并症及并发症多,治疗相对复杂;肢体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阳通督针刺运动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运动障碍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1月120例脑出血恢复期运动障碍病人临床资料,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温阳通督针刺运动疗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各60例。比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肢体功能[通过Fugl-Meyer(FMA)评估]、康复评定[测定肌力,通过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MAS)评估下肢肌张力]和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肌力均增大,且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与73.33%,P<0.05)。结论:温阳通督针刺运动疗法可提高脑出血恢复期运动障碍病人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力、肌张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在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与针刺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本院15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按照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设为单一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结合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与针刺结合治疗),各79例。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副作用;并在临床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CSS评分、ADL评分。结果 结合组临床疗效高达94.94%,较单一组更高(P<0.05)。结合组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等中医症候积分在用药后显著降低,与单一组差异显著(P<0.05);结合组CSS评分在用药后显著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与单一组差异显著(P<0.05);结合组恶心、腹泻、呕吐等治疗副作用与单一组无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温服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同时结合针刺治疗,能够进一步加速症状消退,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且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现代临床广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