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壁心肌梗塞—高危亚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塞(AMI)中有40-50%为下壁心肌梗塞(IMI),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其预后优于前壁梗塞,最近一些对AMI施行溶血栓疗法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此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50%的IMI患者将发生并发症,并由此导致死亡率上升,这样就从本质上改变了较好预后的说法。因而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并发心脏传导阻滞、原发性ST段下移及右室梗塞应予以讨论,认识其对预后的影响,并对此高危亚群使用溶栓疗法后的效果也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某些征象时,称为“高危亚型”。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既往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系“对应性”改变而未予重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此种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高危亚组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心电图变化为依据,分析急性下璧和(或)正后璧心肌梗塞高危亚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本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近期预后较差,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对13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45例AIMI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老年AIMI合并AVB发生率显高于前壁组(P〈0.001),老年AIMI合并AVB组肌酸磷酶(CPK)峰值(1407±8100/L)明显高于AIMI有合并AVB组(802±224U/L),P〈0.01,两组在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心律  相似文献   

5.
宋文宣 《山东医药》1991,31(6):49-50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下称下壁心梗)约半数患者有并发症,直接影响其预后,此属下壁心梗的高危组。本文重点讨论高危组的发病机理、识别方法和处理原则。一、房室传导阻滞(AVB) 下壁心梗并发Ⅱ°和Ⅲ°AVB占19%,逐渐发生和突然发生者各占半数;就诊时发生者占8%,入院后24小时发生者占2/3,其余发生在3天内。其病死率为23%,单纯Ⅲ°AVB的病死率为29%。但直接死于AVB者罕见。由心肌酶学、门电路血池扫描和超声心动图等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1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和其中的146例存活者进行急性期和远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示性别、糖尿病史、入院时心率、并发心源性休克、肌酸激酶峰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为急性期独立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为远期独立预后因素,并据此建立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急性期和远期的预后危险预告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之间关系。方法 对62 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59 例异常者中,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1.6% 、29.7% 、70.3% 、37.9% ;在未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分别为:0% 、9.1% 、68.3% 和31.9% 。根据心电图改变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3.3% 、16.7% 、81.0% 和75.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或伴心电图广泛前壁(V1-6)或前侧壁(V4-6)ST 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  相似文献   

8.
教授:今天讨论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曾出现过许多并发症,其中有些是医源性的。通过讨论,将会提高我们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水平。先请报告病历。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6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本图为Ⅱ、Ⅲ、aVF导联记录、窦性心搏规律出规,P—R间期016s,QRS波呈R型,时间0.06s,ST段斜形上抬0.15mv,T波直立。相随窦性心搏后,均可见一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呈QR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0.3mv,T波直立。图2为发病后24小时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阿托品试验诱发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性,57岁。因劳力性心前区闷痛2年、夜间呼吸困难2天,于1993年3月19日来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一般状态良好,血压135/90mmHg(18/12kPa),心率45次/min,律齐,呼吸平稳,心浊音界无增大,心尖部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  相似文献   

11.
足月分娩并发心肌梗塞的报导少见,现报告1例。 张某,女,26岁。妊娠 40周,于1995年8月26日入院。查体:T36℃、P80次/min、BP16/10KPa、心肺正常。宫底剑下3横指,出现规律性宫缩,宫口开全。血、尿、粪常规正常。入院后4小时顺产出一活女婴。产时出血不多,产后感胸疼、胸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两次,均为胃内容物。测BP10/6KPa。心电图(附图A)示:P—P间期规律,频率100次/min,P—R间期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的右心室梗塞较为少见,绝大多数并发于左心室梗塞。左前间壁或后壁心肌梗塞时,可同时累及右心室的一部分心肌而使其发生梗塞。本文收集了3  相似文献   

13.
为能正确诊断在急性左心室发生心肌梗塞时是否合并有右室梗塞,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除作常规十二导联外分别加作了双极胸前导联CR_3R、CR_4R、CR_5R和单极胸前导联V_3R、V_4R、V_5R、ST段抬高出现振幅为0.05mv~0.3mv,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AMI的判断。方法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的下壁AMI者58例,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58例中单支病变37例,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9例,左旋支(LCX)病变8例。多支病变21例中伴V4~V6导联ST段压低者13例,单支病变7例(P〈0.05);伴I、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3例,RCA病变无(P〈0.05)。以V2、Ⅲ、aVF导联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STaVF+V2〉0RCA病变25例,LCX病变3例(P〈0.05)。合并右心室梗死5例中,以STⅢ/STⅡ〉1判断,4例并右室(P〈0.05),以STV2↓/STaVF↑≤50%判断则有3例(P〉0.05)。结论下壁AMI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V4~V6导联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STaVF+V2〉0多见于RCA病变;伴I、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1判定下壁AMI并右室A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IAMI)约占急性心肌梗塞(AMI)总数的40%~50%。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在IAMI时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塞高2~4倍。近期死亡率为19%~41%。在不同病例中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影响治疗和预后。有必要对其进一步认识。 1 发病机制 1.1迷走神经兴奋学说下壁心肌迷走神经分布占优势,下壁梗塞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野寺正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的房室传导阻滞李益民(北京军区总医院内二科北京100700)胡大一(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约占MI总数的40%~50%[1],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在下壁MI时的发生率要比前壁MI...  相似文献   

18.
我们遇一马凡氏综合征并发急性心肌梗塞者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因突然心前区憋闷感,从睡眠中憋醒,同时感心前区疼痛,出冷汗,急诊住院。查体:体温38.5℃,脉搏64次,血压110/60。四肢及趾指细长呈蜘蜘指,轻度鸡胸。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下壁AMI)常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收治的46例下壁AMI患者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46例下壁AMI,除外影响S—T段的因素(如应用洋地黄、预激、束枝传导阻滞等)。男34例,女12例。从首发症状始,均于48小时内记录心电图(ECG),平均10.8小时。ECG病理性Q波及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性,68岁,2017年4月12日出现胸骨旁疼痛不适,为持续性闷痛,阵发性加重,有心慌胸闭不适。2017年4月17日晨8时余心慌头昏明显,随即晕厥,意识障碍。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高血压病史8年,一直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2.5mg降压治疗(一日1次)。查体:T36.5℃,P48bpm,R20bpm,BP100/57mm Hg,心音低钝,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糙。2017年4月17日10时16分急查心肌酶学检查示肌钙蛋白47.04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3.84 ng/ml。十二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