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组成骨生长肽对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组成骨生长肽 (rOGP)对兔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成桡骨中段 1.0cm缺损植以同种异体骨的动物模型 ,4 2只兔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1只。从术后第 1天至取材的前 1天实验组动物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射rOGP 0 .5 μg/kg ,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术后第 4 ,8,12周取材分别行大体、放射线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愈合情况相似 ,实验组有多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连接处 ,放射线观察第 12周骨髓腔通畅及骨改建好于对照组。术后第 8,12周实验组移植骨和宿主骨连接处新生骨小梁多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全身应用rOGP能促进兔的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重组成骨生长肽对兔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成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成骨生长肽 (rOGP)静脉应用对兔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中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4 2只日本大耳白兔选择一侧前肢造成桡骨中段骨缺损 ,植入常温储存的异体骨 ,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从术后第1d开始每天注射rOGP0 .5 μg kg ,至取材前 1d ,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 4、8、1 2周每组各处死 7只 ,测血清ALP、BGP水平 ,同时取材摄X线片。结果 放射线学显示 ,实验组术后 8周植骨与宿主骨愈合 ,对照组术后 1 2周植骨与宿主骨愈合。实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骨钙素 (BGP)水平高于对照组 ,术后 4周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 ,术后 8、1 2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全身应用rOGP通过提高宿主体内成骨细胞的活性 ,促进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颔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双侧肱骨干横断截骨,随机选一侧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作为实验组,对侧以4孔加压钢板固定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7、14、28、56天时,在骨折间隙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半定量RT-PCR检测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骨折间隙软骨内成骨和编织骨向板层骨的改建均早于对照组;相应地,实验组的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分别在术后第14天和28天时达峰值,早于对照组,且其愈合进程也明显提前.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可能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常温储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常温保存的兔同种异体新鲜骨移植实验研究探讨常温骨库保存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8只,平均兔龄5.6个月,平均体重2430g(2000—3000g)。随机选择一侧桡骨截除1.0cm造成骨缺损模型,再用保存1年的库存新鲜兔骨修复骨缺损,同时将该侧肢体截除之桡骨移植于对侧肢体作为对照组。把2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处死,观察放射线、组织学及光、电镜结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4周,无明显骨痴形成;术后8周,植骨两端均有骨痂形成,但移植骨密度高、塑形差;术后12周移植骨与宿主骨已骨性愈合,骨髓腔通畅。结论 常温骨库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的成骨效果经动物实验观察,植骨后无明显排斥反应,成骨生物效应良好,对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探讨NGF对BMP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右侧股后部肌间隙内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d,在实验组和对照组rhBMP-2植入部位,分别注射N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0、20和30天取材,进行放射学、生化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第10天有新骨形成,但实验组新骨生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和第20天,实验组局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局部组织钙和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明显较对照组规则。结论NGF具有协同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探讨NGF对BMP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右侧股后部肌间隙内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 d,在实验组和对照组rhBMP-2植入部位,分别注射N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0、20和30天取材,进行放射学、生化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第10天有新骨形成,但实验组新骨生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和第20天,实验组局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局部组织钙和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明显较对照组规则.结论 NGF具有协同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牵张成骨过程中金葡液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兔建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只。术后第8天开始,实验组局部注射金葡液,对照组不加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和灰度值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的骨代谢活性、新骨生成和血清钙、磷及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牵张后1d、1周、2周、四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灰度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时,局部注射金葡液可以达到良好的骨再生,加速牵张过程中新骨生成,从而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人工合成的植物雌激素依普拉芬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实验组给予依普拉芬50 mg/(kg·d).并于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取材,进行血清NO浓度的测定,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实验组NO浓度及eNOS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依普拉芬可以通过提高牵张成骨中血清NO的浓度有效的加速新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鸡胚地龙接骨膏促进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20只,于患处外贴鸡胚地龙接骨膏,对照组20只,口服伤科接骨片,开放组20只,不使用任何药物。三组均以相同大小外用绷带、胶布固定,治疗28天。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14天、术后21天、术后28天处死动物,取桡骨标本作X线检查、抗折力测试、骨折处组织学观察、骨痂评分并应用微机图像处理系统作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21天新西兰大白兔伤肢完全愈合,骨折线消失,骨髓腔再通,而对照组和开放组动物骨折处未愈合,断端清晰可见。X线检查显示治疗组的骨折修复优于对照组和开放组,并且生物力学性能、骨痂评分及骨痂内成骨细胞立体定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开放组(P<0.05或<0.01)。结论鸡胚地龙接骨膏外贴治疗能加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和提高骨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丹参透入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人为造成右桡骨中段3 mm骨质缺损作为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超声波治疗组(超声组),超声波联合外用丹参治疗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在术后2、4、6周行 X线检查,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比较X线片骨痂灰度值。对部分骨折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从组织学角度观察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折愈合较超声组和对照组均提前。术后2、4、6周时 X线评分值,X线骨痂灰度值,实验组均高于超声组和对照组(P〈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机化血肿,纤维、软骨、骨性骨痂生长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和超声组。结论:超声波丹参透入疗法对骨折愈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速度延长对骨再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20只羊和20只兔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的实验结果,并对不同延长速度下延长区骨再生过程进行了讨论。延长区新骨形成快,其骨愈合过程既有膜内成骨又有软骨内成骨,但是以膜内成骨为主。作者通过X线和组织学检查方法,观察了1.0mm/d、1.5mm/d、2.0mm/d和2.5mm/d 4种延长速度下骨再生过程。结果提示用缓慢速度延长(1.0mm/d),其组织创伤反应小,骨再生迅速,且延长段骨小梁的致密度和成熟度均优于快速延长(2.0mm/d或2.5mm/d)。  相似文献   

15.
小针刀对兔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针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72只,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及干扰电流治疗组;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小针刀刺激骨折断端,每周2次;空白组不做任何治疗;干扰电疗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行电刺激治疗。术后7、14、28、42 d行常规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从X线片、组织学检查显示,小针刀治疗组的骨痂形成速度、骨愈合成熟程度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但与干扰电疗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小针刀治疗可促进兔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外固定架制作兔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模型.方法 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A组、B组,将所有兔左侧股骨中段截骨,以微型可调节外固定架为固定装置,实验A组及B组去除10 mm皮质骨,同时去除内外骨膜及骨髓,实验A组保持骨折断端1 mm间隙,实验B组使用骨蜡封堵骨折断端,然后保持骨折断端接触.对照组截断骨皮质后即行外固定,不去除骨膜及骨髓.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学方法观察截骨端的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A组及B组愈合时间均为12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4周.结论 该实验建立的兔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模型具有延迟愈合的X线及病理特征,说明该模型制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华真地鳖对兔桡骨骨折断端局部骨密度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只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12只给予中华真地鳖药液灌胃。术后第15天、第30天、第60天每组随机取4只兔子处死后取出前臂尺桡骨,行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HE染色检查。结果:术后第15天、第30天时,实验组大白兔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摄片以及HE染色检查示实验组大白兔骨折断端生长良好,骨小梁及骨基质的形成均早于对照组。结论:中华真地鳖能加快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雪晖  许建中  王序全  罗飞  曾玲  谭洪波 《重庆医学》2006,35(22):2058-206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时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顿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厦经成骨诱导的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及骨密度改变。结果术后2周,EPCs组与对照组的X线观察厦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EPCs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示EPCs组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8周可见EPCs组髓腔部分再通,对照组髓腔尚封闭。12周EPCs组新生骨密度均匀,髓腔已完全再通,对照组新生骨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区,髓腔大部分再通。术后16周,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示EPCs组新生骨已基本完成塑形,对照组髓腔完全再通,新生骨处于重建塑形期。结论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的成骨能力,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每只兔右侧桡骨以桡骨隆凸处为中心造成10mm长的完全骨-骨膜缺损。实验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14天、21天往骨缺损处局部注射100μl含游离bFGF50ng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4周、8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组织学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测,分析两组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X线检查: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骨缺损断端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骨缺损断端间骨痂逐步增多,骨缺损断端间的距离逐步减小,而对照组骨痂较少。(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断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的形成量逐步增多,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物体内骨缺损局部应用显示良好的成骨作用,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9-201,I000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l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