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调查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并检查菌群分布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7 d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患者比例(86. 31%)最高,其次为第14天(78. 57%)、第4天(42. 86%)、第1天(5. 96%),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 05)。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部位,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科学的统计方法与微生检测能够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素,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ICU中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28 d存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住院并行CRRT治疗的急性肾损伤患者1 720例,共纳入1 165例患者。根据CRRT治疗后患者第28天的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689例)和存活组(476例),28 d病死率为59.14%(689/1 1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28 d存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治疗前年龄≥65岁、24 h尿量400 m L、使用机械通气、应用升压药、平均动脉压80 mm Hg、血小板计数100×109/L、碳酸氢根22 mmol/L、乳酸≥1.7 mmol/L、总胆红素≥100μmol/L、血肌酐250μmol/L、血糖3.9 mmol/L、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23分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评分≥5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6、11.596、85.674、103.017、86.318、41.626、9.862、86.269、30.228、28.691、13.664、212.194、232.71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643,95%CI(1.214,2.224)]、平均动脉压80 mm Hg[OR=1.932,95%CI(1.417,2.633)]、血小板计数100×109/L[OR=1.968,95%CI(1.467,2.640)]、乳酸≥1.7 mmol/L[OR=1.665,95%CI(1.226,2.262)]、总胆红素≥100μmol/L[OR=2.263,95%CI(1.518,3.375)]、血肌酐250μmol/L[OR=1.733,95%CI(1.269,2.366)]、血糖3.9 mmol/L[OR=3.365,95%CI(1.282,8.831)]、APACHEⅡ评分≥23分[OR=3.233,95%CI(2.325,4.495)]和SAPSⅡ评分≥56分[OR=3.058,95%CI(2.170,4.309)]是影响ICU接受CRRT治疗的急性肾损伤患者28 d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65岁、平均动脉压80 mm Hg、血小板计数100×109/L、乳酸≥1.7 mmol/L、总胆红素≥100μmol/L、血肌酐250μmol/L、血糖3.9 mmol/L、APACHEⅡ评分≥23分和SAPSⅡ评分≥56分是影响ICU接受CRRT治疗的急性肾损伤患者28 d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种标准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高血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时年龄>40岁3 828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空腹血糖≥5.6 mmol/L和空腹血糖≥6.1 mmol/L者的血压状况.结果:空腹血糖≥5.6 mmol/L 627例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1.74%,男性(34.54%)高于女性(29.89%)(P<0.05),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7.05%,男性(51.41%)高于女性(44.18%)(P<0.05);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家族史、腰围、总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空腹血糖≥6.1mmol/L 245例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1.43%,男性(34.55%)高于女性(28.89%)(P<0.05);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4.90%,男性(43.64%)低于女性(45.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腰围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结论:分别以空腹血糖≥5.6 mmol/L和≥6.1 mmol/L为诊断切点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总患病率分别为78.79%和76.33%,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中心性肥胖和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冯玉璇  阮洁梅  郑海宁 《全科护理》2020,18(17):2161-216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病人肺部感染的潜在风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医院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的135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原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有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内容判定肺部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70岁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1.014,P=0.043),有吸烟史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1.968,P=0.031),有高血压病史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1.109,P=0.012),气管切开病人咳嗽无力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1.920,P=0.017),使用抗生素不当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2.179,P=0.004),应用激素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OR=1.623,P=0.021),吸痰操作不当、气管不当湿化、切口护理失当、住院时间≥14 d、气管导管留置天数≥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9分、翻身叩背不合格的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风险更高(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情况,掌握行气管切开术病人的基本情况,分析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订护理措施,避免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例气管切开前采集患者颈部皮肤,切开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采集下呼吸道痰液、切口处、口腔、咽部、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吸引器引流管、呼吸机管道接口处、呼吸机湿化瓶、气管切开套管内及护理人员手部共12处,样本送细菌室检测及培养。采用Stata9.0统计应用软件对临床资料和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95%,术后不同时间下呼吸道感染率不同(P〈0.01)。不同时间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与仪器管道、患者口腔、咽部、气管切口处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护理人员手部、空气、物体表面无明显相关。结论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高发时间为术后10d以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与以呼吸机为主的仪器管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耳鼻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0例喉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调查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采用全喉切除术、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 30 d、临床分期≥Ⅲ期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有气管切开、全喉切除术、手术时间≥4 h、住院时间 30 d、合并糖尿病以及疾病分期≥Ⅲ期是影响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气管切开、合并糖尿病、疾病临床分期等因素有关,针对性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7.
刘美荣 《全科护理》2021,19(3):418-421
目的:探讨早期喉癌手术病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调查。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医院行早期喉癌手术的21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对入选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早期喉癌手术病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6例病人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器官切开、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留置引流管、手术时间、术后气管拔除、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肺部疾病均为早期喉癌手术病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术前器官切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肺部疾病均为影响早期喉癌手术病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住院时间、术前器官切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肺部疾病均为影响早期喉癌手术病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临床应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对策,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5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176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水平、营养方式、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再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镇静剂、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气管切开、血清白蛋白≤30g/L、机械通气时间≥7d,APACHEⅡ评分≥20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应加强营养,尽量避免气管切开,尽早脱机,尽量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 ,呼吸肌麻痹死亡率最高 ,目前抢救的唯一方法是迅速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管。气管切开后的下呼吸道感染 ,一直是制约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为控制有机磷中毒IMS气管切开感染 ,我们在查找、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细则 ,使下呼吸道感染率降低了 30 % ,抢救成功率提高了 15 % ,现报道如下。1 IMS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1 1 护理因素 IMS患者病情急 ,行气管切开术是应急抢救措施。术前工作如洗澡更衣、手术野备皮消毒 ,术后各项限制性监测和…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小儿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下手术的患儿988例,对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88例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儿中有42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25%,42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培养出6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有42株,占总菌株数的67.7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岁、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4 h、插管不熟练和插管≥2次才成功是导致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患儿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插管前口腔准备则是避免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患儿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与患儿的年龄、手术时间、医师插管熟练程度、是否合并上呼道感染以及是否在插管前清洁口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杨汉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593-659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糖尿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1∶1选择无医院感染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对感染可能因素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11个变量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院感染效果的因素为:年龄≥60岁、实施有创性操作、空腹血糖≥8.0 mmol/L、预防应用抗生素,其OR值分别为3.42、3.12、2.65、2.12。结论糖尿病并发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改善老年患者体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掌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适应证、避免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临床荟萃》2021,36(7)
目的研究血乳酸(LAC)辅助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判断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ICU病房收治的100例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存活,n=82)与预后不良组(死亡,n=18)。收集两组治疗前基础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感染部位、饮酒史、吸烟史、APACHEⅡ评分及LAC水平,再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APACHEⅡ评分及LAC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ROC分析证实,年龄、APACHEⅡ评分及LAC水平均能用于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886、0.884(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73岁、APACHEⅡ评分≥13分、LAC≥9.145mmol/L为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预后受到年龄、APACHEⅡ评分、LAC的影响,临床医师应对其予以密切的关注,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入住本科心胸外手术并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7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抽烟史、手术时间≥3 h、气管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 d、使用抑酸药物、恶性肿瘤等。结论根据心胸外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378名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基层医院37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48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2.70%,48例感染患者相关分泌物标本共培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占总菌株数的58.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感染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进行侵入性操作、糖化血红蛋白≥9%、餐后2 h血糖≥16.9 mmol/L、空腹血糖≥10 mmol/L以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1,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导致基层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基层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应引起基层医院卫生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了解气管插管急诊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 通过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气管插管患者急诊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及病原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698例气管插管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8例,感染率为6.88%。从48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59株,含40株革兰阴性菌、17株革兰阳性菌和2株真菌。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吸烟史、误吸、留置胃管以及气管插管≥2次是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气管插管急诊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较高,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因素明确,应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探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和分析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收集某三甲医院神经外一科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4 205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进行预测,应用ROC曲线进行预测价值评价。结果 神经外一科4 205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例数127例,感染率为3.02%;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41.73%);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尿管、围手术期输血、气管插管/切开5个因素与神经外一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气管插管/切开是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的AUC值为0.852,95%CI为0.754~1.000,其预测价值均优于各单一变量的预测价值。结论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重点关注年龄≥60岁、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气管插管/切开的患者,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防控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AP患者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年龄、有无糖尿病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气管切开及呼吸机治疗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AP预后不良与GCS评分<8分、年龄≥65岁及气管切开有关.结论:GCS评分<8分、年龄≥65岁是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气管切开对意识障碍伴呼吸功能不全的SAP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下呼吸道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 136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共501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的患者共83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础疾病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标准Ⅱ评分(APACHEⅡ)、手卫生、血清白蛋白、呼吸机使用、贫血比率、联合使用抗生素、留置尿管等。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下呼吸道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6. 6%(83/501),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贫血比率、手卫生、血清白蛋白、呼吸机的使用、联合使用抗生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手卫生、联合使用抗生素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下呼吸道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原发病、改善患者体质、注意手卫生、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明显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下呼吸道大肠埃希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后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MDRAB HAP84例,并选取同时期非MDRAB HAP1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将84例MDRAB HAP患者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3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机械通气≥7 d、气管插管/切开、感染前使用舒巴坦合剂、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以及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4.10)、机械通气≥7 d(OR=3.03)、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OR=2.34)是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MDRAB HAP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升高、细菌(鲍曼不动杆菌)未清除、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2.14)、治疗3 d后CPIS升高(OR=1.87)、细菌未清除(OR=5.37)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OR=1.79)是导致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机械通气≥7 d、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是感染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CPIS升高、细菌未清除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是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P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间柘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HCH患者133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合并PI分为PI组(n=72)和非PI组(n=61)。收集2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是否发生呕吐,吸烟史,是否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内的临床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ctic回归模型分析PI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史、发生呕吐、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时间、GCS评分与HCH患者术后发生PI的风险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吸烟史、发生呕吐、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时间≥7 d、使用机械通气时间≥5 d、GCS评分<8分均是HCH患者术后发生PI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HCH患者术后发生PI的影响因素较多,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气管切开、年龄≥65岁等因素均可导致PI的发生,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