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探讨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328例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病患者心态变化主要为恐惧及担心治愈困难、毁誉、传染于女或配偶及癌变;性别、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夫妻和谐程度及广告媒传为正确求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1991~1996年性病监测情况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秦小平近年来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迅速增长,为了解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病情况,对本院收治的555例性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性病患者就诊情况:1991年1月~1...  相似文献   

3.
性病已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自80年代以来,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其形势尤为严重。性病患者自身既可能是高危人群,又可能成为核心传染源,他们是维持性病流行链连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他们的性病感染源、求医和防病等行为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制订性病防治对策、控制性病流行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其感染源和求医行为特征作些浅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门诊性病患者存在的不当求医行为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相关部门制定引导患者形成正确求医行为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和无锡市三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院,运用自行设计的匿名问卷,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在近半年内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且配合程度较好的门诊性病患者共562人进行调查。共收集了519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病相关知识、诊疗情况和求医经历等信息,分析患者各类不当求医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门诊性病患者存在着相当比例的不当求医行为,就诊延误率达51.4%,平均首次就诊间隔时间为8天;仅有69.0%的患者通知固定性伴,有34.8%的患者的固定性伴未共同诊治;25.8%的患者有未经诊断而自行用药治疗性病的经历;8.7%的患者去过非正规机构诊治性病;9.2%的患者去过无证药店购买治疗性病的药物。影响患者产生各类不当求医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性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户籍性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自报感染途径、与就诊医院的距离等。结论 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性病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改善患者就诊延误现象的关键环节;促进性伴通知和固定性伴同治的重点应为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性病患者求医流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式有效调查性病患者476例。结果患者正规求医方式首诊仅为34.9%,复诊为79.2%。结论 近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严格保守医密、降低诊疗费用和开展性病咨询及心理治疗门诊是公立医院吸引和改变性病患者选择正规求医方式的主要措施,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规则治疗,有效控制性病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性传播疾病(STD)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于2005年5月20至7月30日期间前来研究点就诊、愿意合作的275名门诊STD患者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求医过程问卷以及STD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275例样本中,17.8%(49例)就诊前采取过自我治疗措施;76.7%(211例)的患者首诊于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16.7%(46例)首诊于私人诊所或医院,各有3.3%(9例)分别首诊于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和街道乡镇卫生院;69.5%(191例)的患者有过转诊经历,最高转诊次数为5次;68.0%(187例)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误;38条目,总分为38分的STD知识问卷中位数得分为28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就医前是否有过自我治疗行为、是否认为STD可怕、有无明显尿道症状及对本次感染的自我判断是发生就诊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研究点门诊STD患者求医路径差异较大,发生转诊和就诊延误的比例较高;患者的自我治疗行为、对STD的认识和判断、感染初期有无尿道症状是导致就诊延误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性传播疾病(STD)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于2005年5月20至7月30日期间前来研究点就诊、愿意合作的275名门诊STD患者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求医过程问卷以及STD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275例样本中,17.8%(49例)就诊前采取过自我治疗措施;76.7%(211例)的患者首诊于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16.7%(46例)首诊于私人诊所或医院,各有3.3%(9例)分别首诊于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和街道乡镇卫生院;69.5%(191例)的患者有过转诊经历,最高转诊次数为5次;68.0%(187例)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误;38条目,总分为38分的STD知识问卷中位数得分为28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就医前是否有过自我治疗行为、是否认为STD可怕、有无明显尿道症状及对本次感染的自我判断是发生就诊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研究点门诊STD患者求医路径差异较大,发生转诊和就诊延误的比例较高;患者的自我治疗行为、对STD的认识和判断、感染初期有无尿道症状是导致就诊延误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璐  刘艳  王英 《沈阳医学院学报》1999,1(4):234-236,241
性传播疾病(STD)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本研究在国内外STD/HIV迅速流行而又缺乏求医行为研究的背景下,结合性病在我国社会性文化下的特点,对患者的就诊意识、就诊原因、求医地点、求医行为及医患关系等作了调查分析,为更好地控制性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所市级医院性病门诊患者471例,男323例,女148例。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时用关心式语气表明身份、用意及相应的保密制度,让患者自填表或通过询问方式完成调查内容。问卷开篇有合适的引言,以取得患者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了100例初发性病患者的社会心理、人格特征和焦虑水平。性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复杂,存在严重的害怕心理和求医心理。性病患者的人格倾向于外向、情绪不稳定(E、N分均高于正常人,P<0.01)。性病患者的焦虑水平比正常人高,这种焦虑状态的产生主要与人格特征中的情绪不稳定性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表现为N分越高,患者越焦虑;越焦虑则社会心理负担越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张建玲 《广西医学》2008,30(9):1366-1367
目的 为了解本市女性高危人群患性病情况,探索对目标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和监测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方法 对103例女性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种构成以早期梅毒、非淋病和尖锐湿疣居多;在高档场所或相对固定场所从事性服务小姐认知情况较好,不安全性行为相对少,患性病比例小、病种少,艾滋病感染率低;在中低档场所或流动性大的服务小姐不安全性行为较多,合并多种性病感染,求医行为不正确,需加强干预和监测.结论 性服务小姐性病病患者率高,加强行为干预和监测对防治性传播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外地来京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高危行为及其特征,探讨对高危行为有阻止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验证作为内部认知因素的心理保护动机对高危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分类取样的方法随机从北京市建筑业、娱乐业等选取2201名有效研究对象.收集了他们的高危行为状况、心理保护动机状况、HIV/AIDS知识数据.结果 (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2.72±3.44)岁,处于青年早期,在多个性伙伴、参与商业性性行为等方面有高危险行为,尤其是安全套的使用率低,有76.9%的人在性行为中没有使用安全套;(2)分层回归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之后发现心理保护动机对高危行为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内在奖励R2=-0.119,P<0.01;内在效能R2=-0.163,P<0.01;易感性R2=0.155,P<0.05;付出代价R2=0.093,P<0.05),验证了心理保护动机在高危行为中的预测作用.结论 北京流动人口存在高危行为,尤其是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外部因素和内部认知因素的心理保护动机对这些高危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性病门诊(STD)泌尿生殖道常见致病菌群及其药敏情况。方法对2009年4月~2010年3月来我院性病及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15例临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淋球菌培养与鉴定、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培养及药敏。结果315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180例,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102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63例,人型支原体感染15例;本地区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提示有效的抗生素为强力霉素、克拉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淋球菌培养阳性21例;衣原体抗原检测阳性12例。结论本地区性病门诊的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中,支原体感染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淋球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几率很少。治疗本地区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是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和同伴教育方式在铁路女客运员中开展防治性病 (STD)、艾滋病(AIDS)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将郑州铁路分局客运段 12 0 0名女职工分成两组 ,分别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和同伴教育干预措施 ,两组均于干预前后匿名问卷各调查 1次。结果干预后两组对象关于性病、艾滋病知识正确掌握率显著上升 ,态度及高危行为明显改善 ,两组之间KAP分值差异不显著。结论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干预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同伴教育健教模式适用于铁路职工。  相似文献   

14.
王贺成 《河北医学》2011,17(4):564-565
目的:了解承德市性病的流行特征,为性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08年承德市累计报告6种性病(梅毒、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423例,较2007年(295例)上升43.39%。其中男性发病数219例、女性发病数204例,男性发病数为女性的1.07倍;发病率为11.72/10万。6种性病构成比中,尖锐湿疣最高,占34.75%,其次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占23.04%;6种性病的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44.91%。结论:2008年承德市性病报告病例数较2007年有所增长,尖锐湿疣报告病例数超过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位居6种性病之首。主要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洁身自爱,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对来往深圳香港之间的跨境货车司机度其异性伴侣AIDS/STD进行追踪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探讨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选择深圳口岸附近跨境货车男性司机89名和休闲娱乐场所高危女性97名。对两组人员进行为期18个月共9次AIDS/STD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现场、电话或邮件方式的AIDS/STD知识问卷调查。对两组长期追踪式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评分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干预前后AIDS/STD知识、安全性行为和STD患病状况。结果长期追踪式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AIDS/STD知识差异有显著性(P〈0.10),且评分值随干预次数的增多而增加。干预前后的安全性行为情况仅有部分改善(P〈0.01或P〉0.05)。于预前一年和干预期末一年,两组STD罹患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长斯追踪式健康教育干预。可明显提高其知识结构和安全性行为观,有利于降低目标人群STD罹患率。  相似文献   

16.
在校医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关态度及行为,评价在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方法采用整体抽样方法,对4000名大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3个月分别下发同一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题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健康教育后比健康教育前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可以接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学习、生活的学生由健康教育前的41.32%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68.09%(P<0.05);可以接受和性病患者握手、共用餐具、与性病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分别由健康教育前的72.44%、64.38%、74.66%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2.47%、87.32%、91.41%(P<0.05)。结论通过专题教育、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罗洁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186-188
目的了解柳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和艾滋病性病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柳州市人民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3~5ml血清做艾滋病(HIV)、梅毒(TP)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共调查387名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平均年龄为40.10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76.49%,共检测出HIV阳性15例,阳性率为3.88%,检出TP阳性26例,阳性率为6.72%。结论柳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水平很低,迫切需要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加强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许文娟  谢海  黄飞 《医学动物防制》2014,(10):1161-1163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性病专科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同时采血检测其艾滋病、丙肝和梅毒感染情况。结果 2010-2013年共调查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 532人,以年龄23-50岁、已婚、广西省、汉族为主,分别占72.78%、75.59%、97.19%、77.9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5.60%。最近3个月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4.54%,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88,P=0.000);最近3个月非婚非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5.70%,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0,P=0.000);0.46%的人注射过毒品,0.34%的人发生过男男性行为,21.85%的人曾经被诊断患过性病。共检测出26例HIV,检出率为1.70%;126例梅毒,检出率为8.22%,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4,P=0.025);17例HCV感染者,检出率为1.11%。结论防城港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检出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高危行为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9.
中山市综合医院性病哨点监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综合医院门诊哨点就诊者性病发生情况和感染流行趋势,为制定中山市性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山市性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对皮肤科、妇科、泌尿科(含男性科)门诊就诊者进行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5种性病监测,实验室检测分别采集血、尿道/生殖道拭子样本进行梅毒及生殖器疱疹血清学、淋球菌细菌及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结果:监测哨点门诊性病1年共发现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919例,检出率为2.9‰,未发现同患两种以上性病者。结论:综合医院监测哨点门诊就诊者性病检出率较高,存在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潜在因素,全市加强性病监测,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中老年性病艾滋病社区干预模式。方法在南昌市青山湖区选择4个中老年人口较集聚的社区为研究现场,50岁以上的男性中老年人(居住3个月以上)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各随机选择50名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后,采用"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进行为期2年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后,再次在各社区随机选择50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目标人群对坚持使用安全套和保持一个性伴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认为中老年人中没有婚外性行为、吸毒、同性性行为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5),干预前后目标人群接受免费性病艾滋病检测的依从率均为100.0%,并发现了1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结论在社区中老年中采取"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检测性病和HIV的依从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