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胰腺患者350例及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均用专用的凝血管静脉采血,采用Beckman coulter 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1)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与正常健康体检者比较:其中PT、APTT和TT值均明显延长,Fig和D-D值也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症胰腺炎(MAP组)、重症胰腺炎(SAP组)和正常健康体检者组组间比较:随症状的加重,PT、APTT和TT值延长越明显,Fig和D-D值升高越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监测有助于对其病情的判断与评估,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测定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溶酶原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溶酶原活性却下降(P<0.05),且各项指标的变化与病情轻重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李生伟朱仕钦沈庆明罗文军叶友坤感染性休克是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休克发展过程中伴有凝血或纤溶的改变〔1~3〕,其凝血、纤溶平衡的破坏可加重休克的程度,因而对休克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变...  相似文献   

4.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出血凝血和纤溶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血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I-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D-dimer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Fi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有抗凝功能异常和纤溶性高的特点,脑出血急性期t-PA和PAT-1变化规范不同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凝血-纤溶动态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方法 选择25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检测两组人群凝血-纤溶动态图,记录反应时间(CST)、凝固时间(CT)、平衡时间(BLT)、溶解时间(FT)、最大振幅(ME)、平衡指数(BLE)、聚合速度(ACE)和溶解速度(AFE)。结果 冠心病患者CT缩短。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具有形成血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从功能和形态两方面动态地观察了家兔实验性肾衰时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发现家兔急性肾衰时,凝血酶时间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70%(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从291.6±54.06mg/dl增加到617.6±163.8mg/dl;三P试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及乙醇凝胶试验均显著变化,形态学检查亦发现血栓及纤维蛋白形成;结果表明:家兔急性肾衰时凝血与纤溶功能同时增强,这在急性肾衰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应用凝血-纤溶动态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方法 选择25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检测两组人群凝血-纤溶动态图,记录反应时间(CST)、凝固时间(CT)、平衡时间(BLT)、溶解时间(FT)、最大振幅(ME)、平衡指数(BLE)、聚合速度(ACE)和溶解速度(AFE).结果 冠心病患者CT缩短.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具有形成血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P患者作为A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trepkinase (SK),recombinant strepkinase (rSK),urokinase (UK),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on fibrinolytic and coagulation system during the thrombolysis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MethodsThe levels of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min time (APTT),fibrinogen (FG),plasminogen (PLG),α2antiplasmin (α2A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 were measured in 43 AMI patients with (SKn=8;rSKn=13;UKn=16;rtPAn=6) and without (n=14) thrombolytic therapy before and at 4,12,24,48 hours,and 1 week after treatment.ResultsAfte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26 cases (60.5%) had coronary artery reperfusion.Follow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SK,rSK,UK,rtPA,plasma PT and APTT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tPA activities and DDimer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AI1,PLG,α2AP activities and FG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ll P<0.01,compare to pretreatment values).But those changes were short,and tPA and PAI1 activities returned to the levels prior to treatment at 12 hour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The effects of SK and rSK on fibrinolytic and coagulation system were relatively greater than that of UK,and rtPA on FG showed the least effect.In addition,plasma tPA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atency was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patency pretreatment,but PAI1 activity was on the contrary (all P<0.05).ConclusionsAfter therapy with SK or rSK,UK or rtPA,the fibrinolytic activity is markedly increased together with reduction in coagulation activity,and changes in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ies might associate with clinical results with thromboly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规凝血检测与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和观察组(预后良好),每组43例.比较2组常规凝血试验指标水平、TEG参数水平.结果 2组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收集的134例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分成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4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人群11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观察不同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原活性(PIg)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APTT、PT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IB、PAgT、D-D、TAT含量DVT组非DVT组对照组,而PIg水平DVT组非DVT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VT组FIB、PAgT、D-D、TAT明显高于非DVT组,PIg则明显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PAgT、D-D、TAT、PIg阳性率分别为83.33%、87.50%、100.00%、95.83%和75.00%,明显高于非DVT组的48.18%、40.91%、64.55%、61.82%和52.73%(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有D-D和TAT(OR分别为9.578和10.124,P值分别为0.001、0.003),与其他指标无关(P0.05)。结论 D-D和TAT升高与创伤性骨折DVT形成紧密,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在预测SAP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48例被确诊的S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测定SAP患者住院不同时间段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PCT水平,并同时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比较,性别、体温、白细胞(WB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刚刚入院的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存活组的PCT水平、APACHEⅡ评分都进行性下降,而死亡组的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则进行性升高。结论 PCT对SAP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APACHE I)进行改良,使之更简便、实用.方法 回顾2003年1月-2005年10月全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死亡患者,选择各项生理指标数据齐全、且符合改良APACHE I评分标准者为试验组(153例),对照组选择同期监护室生存患者进行1:1配对,以患者24 h内最差生理指标为标准并填表,然后将患者是否死亡与改良APACHE I评分进行拟合检验及建立回归模型,将其应用于2006年1-10月的急诊抢救患者,评价其预报准确性.结果 应用Lemeshow-Hosmet拟合优度检验,预计死亡与实际死亡情况比较.X2=8.853.P=0.335,拟合度良好.改良APACHE I评分以界点16分为预报值,急诊抢救室患者现场预测死亡的敏感度为86.8%,特异性为81.6%,准确性为81.8%.改良ApACHE I评分低者缓解回家及留观的比例较高;随分数增高,入院、死亡的比例也随之增高.结论 APACHE I评分方便、实用于急诊领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PT、TT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变化及降钙素原变化趋势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住急诊ICU的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死亡组的PCT和凝血功能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降钙素原最佳截断点为34.24时,曲线下面积(AUG)为93.4,敏感度87.1%,特异度93.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最佳截断点为14.75时,AUG为72.5,敏感度54.8%,特异度93.1%;国际标准化比值最佳截断点为1.31时,AUG为72,敏感度48.4%,特异度89.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最佳截断点为39.20时,AUG为71.7,敏感度67.7%,特异度86.2%;Fbg最佳截断点为3.31时,AUG为90.3,敏感度58.6%,特异度93.1%。结论降钙素原和凝血功能与脓毒血症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