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平 《天津医药》2011,39(4):381-384
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Vaughan Williams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和电生理学特点,将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分类。但是,随着以CAST研究为代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试验的认识,使临床医生必须重新审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奎尼丁应用于临床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在射频消融及器械治疗心律失常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或必需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电生理的研究进展及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常用的是Williams分类法。该分类法简便,容易被广大医生熟记和掌握。按此分类法,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观点及新方法,本文着重讨论药物的分类,药物的评价及注意事项,现就这一方面的问题作一扼要述评。 1 药物的分类及评价 目前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按Vaughan·Williams分类并加上洋地黄类药物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 过去20年来,人们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细胞和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提出了几种抗心律失常药分类方法,但它们多无助于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反而在临床和研究人员中造成很大混乱。 对抗心律失常药进行分类,只在近年才显得有必要,30年代和40年代,仅有奎尼丁用于预防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颤。  相似文献   

5.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传统疗法仅限于内科药物治疗。近年,随着电生理技术的进展,多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已逐步阐明,并可根据其发病机理选择药物疗法、电疗法或外科疗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问题:目前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钠、钾、钙通道活性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延长动作电位的制剂等五类。Zipes认为此分类法有局限性。它根据实验性药物浓度对浦顷野氏纤维电生理效应的资料,未考虑药物制剂,或与药物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疗法虽然一直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基石,但其有限的疗效和潜在的加重心律失常,引起传导失凋和(或)心衰等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和新装置所获得的成功,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临床医生对这些药物的热情。本文主要讨论AAD疗法的最新信息。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过去的20多年中,VaughanWilliams分类法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对AADS的选择。此分类法根据AADS对跨膜动作电位的作用情况将其分为4类(见表1)。由于该经典分类法提出时面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较少,且当时对电生理机理,受体和离子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胺碘呋酮(Amiodarone,简称胺碘酮,AMD)是1962年作为冠状动脉扩张剂开发的.1967年作为治疗心绞痛药物在比利时等国家上市.1974年Rasenbaum等报告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效.1985年在美国上市,1992年获得日本厚生省认可[1].以前按Vaughan Williams分类属Ⅲ型药物,其后的研究显示AMD具有类似Ⅰ型和Ⅱ型药物作用,还具有甲状腺修饰,改变膜磷脂代谢,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其药理作用十分复杂.本文仅就静脉用AMD在心律失常急诊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如前所述,Szekeres和Papp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两大类:(1)非特异性的:奎尼丁样膜抑制药和(2)特异性的: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Vaughan Williams等建议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4类(表Ⅵ)。第Ⅰ类包括膜抑制药,它们能干扰快速除极时钠离子的流入,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和心电图应用的普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较快的发展。新药不断出现,旧药有了新的用途。本文对新近国外推荐使用的,符合临床实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分类和初步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根据综合加以介绍。心肌电生理学的一般概念心脏主要由心肌和特殊传导组织构成。心脏组织具有应激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四种重要的生理性能。其中应激性、自律性、传导性以电活动为基础,故总称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1.
姜绍伟 《中国药物警戒》2006,3(2):110-110,116
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根据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属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洋地黄中毒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作用迅速而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约6%,且可逆而短暂。尽管如此,利多卡因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仍应引起重视。现将我省利多卡因眼内给药致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抗心律失常药近几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较快的发展,已有不少新的品种问世,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根据电生理作用,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分为四类,即第一类为膜稳定性药物、第二类为β受体阻滞剂、第三类为主要延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于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微电极的应用,从而为临床上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依据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学基础,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年前Withering就确定了利用毛地黄来有效地治疗过速的,不规则的脉率。1918年奎尼丁也用于抗心律失常。直到1950年左右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才逐渐增加,近十几年增加更多。随着抗心律失常新药的不断增加,其分类方法也众说纷云。人们期望一种便于指导临床实用的分类法。Vaughan Willams于1984年提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分类法。他把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药是抑制钠的快内流,减慢最大除极率。这类药又根据它们对总动作电位时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Ⅲ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几年来Ⅲ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结构特点进行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不同,作用机制有差异,不良反应也较多,这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难度。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现将国内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  相似文献   

17.
李延昌  石秀芝 《河北医药》2002,24(8):659-660
自奎尼丁始用于复律心房纤颤以来 ,抗心律失常类药物问世已有 10 0多年历史。该类药物在防治心脏发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将临床对某些药物的评价、药物代谢部位及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述 ,以便借鉴。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 ,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是VaughnWil lians分类法 ,按此分类方法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可归纳为Ⅰ、Ⅱ、Ⅲ和Ⅵ四大类 ,这些药物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阻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或受体 ,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优点是简单 ,易于为大多数心血管医生接受和…  相似文献   

18.
抗颤动疗法与抗异位搏动疗法,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些主要通过提高心肌电稳定和颤动电阈值,而防治室颤的药物,特称为抗颤动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为代表;通过抑制室性异位搏动,而纠治心律失常的药物,则被称为抗异位搏动药,以Ⅰ类的奎尼丁为代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心脏猝死、提高存活率有重要价值。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特征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复极时  相似文献   

19.
罗心平 《云南医药》1992,13(3):142-145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从临床和心律失常的分类讲可分为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和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近代又按细胞电生理作用分为Ⅰ至Ⅱ类(即Amsdorf的六类分类法),分为:第Ⅰ类,抑制钠离子通透性为主的膜抑制性药物,以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为代表,也包括N—乙酰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安他唑啉、心律平、常咯啉、缓脉灵、茚丙胺、美卡胺、氟卡胺、氯卡胺等;第Ⅱ类,缩短动作电位和QT间期的膜抑制性药物,以利多卡因和苯妥英钠为代表,也包括慢心律、室安卡因、氨甲酰苯唑(卡马西平);第Ⅲ类,β阻滞剂。以心得安为代表的各种β阻滞剂;第Ⅳ类,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阻断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药物,以乙胺碘呋酮和溴苄胺为代表,也包括硫酸苄甲胍和β阻滞剂中的甲磺胺心啶;第Ⅴ类,钙通道阻滞剂。以异搏定为代表,也包括心可定、硫氮唑酮、利多氟嗪等;第Ⅶ类,洋地黄类药物。另Vaughan Williams又将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类(即VW改进分类法):Ⅰ类为抑制钠离子内流药物,又分为Ia类,以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为代表,有延长动作电位和QT间期的作用;Ib类,以利多卡因和苯英妥钠为代表,有缩短动作电位和QT间期的作用;Ic类,以英卡胺和氟胺卡为代表,无影响动作电位和QT间期的作用。近年来对此类药物的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研究较广泛。Ⅰ类为β阻滞剂。Ⅱ类为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阻断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制剂,以乙胺碘呋酮和溴苄胺为代表。Ⅶ类为钙通道阻滞剂。VW改进分类法不包括强心甙,与Amsdorf的分类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的深入研究,对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都有了很大进展,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其中多数较传统药物疗效高、副作用低,有些药物国内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投入生产。本文就几种较新的抗心律失常药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