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及血清谷浓度的监测。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偏振法测定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病原学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血流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并应用万古霉素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例(44.0%),屎肠球菌14例(56.0%);临床治愈率32.0%。25例患者共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测定38例次,血清谷浓度范围2.99~39.1μg/mL,均值(14.96±7.83)μg/mL,其中达到靶浓度15~20μg/mL者8例(21.0%)。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无效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分别为(14.69±7.20)、(15.13±8.53)μg/mL(P=0.85)。肾毒性发生6例(24.0%),APACHEⅡ评分均值17分,均为临床无效组。11例MRSA血流感染中,1例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其余万古霉素MIC值均为1 mg/L;临床治愈组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209±114。结论按照指南的标准,25例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达标率低,需加强对这一类患者血清谷浓度的监测力度,并随时调整用药,给出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64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64例157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均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40% 左右,而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约占50% ;首剂饱和方案组与首剂未饱和方案组中血清峰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肾功能正常组患者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而肾功能损害组患者用药前、后尿素氮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近45% 的患者给药方案为500 mg,每日2~3 次,约75% 的患者未能达到有效峰浓度,约60% 的患者谷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结论:老年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很大且多数患者伴有肾功能轻中度损害,应尽量给予首剂饱和方案并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进而提高该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56例年龄≥65岁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按照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A(Ccr≥50 ml/min)、B(Ccr 20~50 ml/min)两组。对每组患者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以及用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31例(2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6例0.5 g、q 12 h),B组患者25例(1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10例0.5 g、q 12 h)。 A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72%(18/25)和33.33%(2/6),谷浓度<10 mg/L的比例分别为12%(3/25)和66.67%(4/6);B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20%(3/15)和60%(6/10),谷浓度>20 mg/L的比例分别为73.33%(11/15)和30%(3/10);全部病例除B组万古霉素用量1 g,q 12 h的15例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值明显升高(P<0.05),尿素氮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0.05)。 B组有5例患者出现肾毒性,其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谷浓度均>30 mg/L;A组患者无肾毒性发生。结论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应根据Ccr情况决定万古霉素用量。 Ccr≥50 ml/min者,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Ccr在20~50 ml/min的患者,万古霉素用量为0.5 g,q 12 h;由于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应重视监测血药谷浓度,根据血药谷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本院2005~2011年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3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65.31%和42.60%。35例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4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32.65%和16.36%。〉60岁组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均显著高于〈18岁组(P〈0.05)。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结论: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肾功能正常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分布情况,明确影响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50mL/min)且接受万古霉素常规给药方案(1g q12h)治疗的感染患者血样,采用酶免疫扩大法测定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应用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与患者基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331例符合入排标准的感染患者,统计分析发现,41%(136/331)的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低于10μg/mL,而稳态谷浓度高于20μg/mL占15%(48/331),仅44%(147/331)的稳态谷浓度达到指南推荐的目标范围(10~20μg/mL)。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P<0.001)、体重(P<0.001)、肌酐清除率(P<0.001)、重症感染(P=0.022)以及高血压(P=0.022)是影响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感染类型及血压情况来综合调整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以更好地实现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相关用药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202次,平均血药谷浓度(14.36±8.12)mg/L,浓度小于10 mg/L的有68例次(33.66%),在10~20 mg/L的有100例次(49.51%),大于20 mg/L的有34例次(16.83%);肾功能正常与异常组间,血药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前后,各项肾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大,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针对肾功能异常患者,临床医生和药师需审慎评估给药剂量;临床医生应根据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接受静脉注射推荐剂量的万古霉素治疗(每天40 mg/kg,分3次给药)且行治疗药物监测21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感染类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和万古霉素谷浓度等临床资料,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万古霉素对患儿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化差异较大,仅38.86%的患儿达到目标谷浓度,54.03%低于目标谷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P<0.05);年龄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是儿童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患儿按指南推荐剂量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治疗,可能不能确保其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谷浓度,临床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肾功能水平进行个性化调整,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谷浓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某院住院期间使用过万古霉素并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的67例ARC患者和14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ARC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初始给药的日剂量分别为(2.0±0.3) g和(1.8±0.4) 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1)。ARC组初始给药方案下谷浓度均值(8.3±5.2) mg·L-1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谷浓度均值(14.3±8.4) m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0)。ARC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谷浓度达标率为20.6%,肾功能正常组为40.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ARC组万古霉素的临床总有效率和革兰阳性菌清除率分别为69.1%和67.6%,肾功能正常组为76.7%和81.6%,均无显著性差异(P=0.286;P=0.143)。结论:多数ARC患者初始方案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谷浓度达标率较肾功能正常患者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95例患者541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偏振法(FPIA)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病例的病原学检查、肾功能指标、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本院2007~2009年541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例患者中,单独使用万古霉素10例(5.1%),联用其他抗菌药物185例(94.9%);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55.13%,而谷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12.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 结论本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要密切结合临床,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菌性肺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1时肾毒性的发生。方法将53例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1的患者按谷浓度不同分为A(谷浓度〉15mg·L^-1)、B(10mg·L^-1〈谷浓度≤15mg·L^-1)2组,治疗前至治疗后3d内进行肾功能指标的监测。结果53例患者中共有5例(9.4%)发生肾毒性,其中A组(25例)发生4例(16.0%),B组(28例)发生1例(3.6%);与用药前相比,A组患者用药后血肌酐值有明显上升(P=0.006),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明显下降(P=0.014),B组患者用药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276,P=0.750);2组间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A组患者谷浓度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值的变化均有线性相关(P=0.005,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8;P=0.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6)。结论当万古霉素谷浓度在10~15mg·L^-1时,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而谷浓度超过15mg·L^-1时,肾功能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使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进行的118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0.21%(33/47);118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所得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30.6%(19/62);谷浓度低于10 mg/L的占69.4%(43/62);谷浓度〉10 mg/L的患者肾毒性发生率为8.5%(4/47)。结论:该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用量和血药浓度均偏低,需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实际,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154例患者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合疗效、不良反应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54例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结合临床病历资料、病原学检查、肾功能指标、合并用药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分析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中,血药谷浓度10~20 μg·mL^-1共有214例次(占49.29%),<10 tg·mL^-1共有81例(占18.69%),>20 μg·mL^-1共有139例(占32.02%);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共12例(占7.79%),联合使用一种抗感染药物共40例(占24.03%),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感染药物共102例(占68.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7%.结论 应加强对万古霉素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根据测得的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发生率,实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弋  沈中阳 《中国药房》2010,(46):4357-4358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在低谷浓度肝移植患者的药动学,并在每天总药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整给药方案,使患者的谷浓度达到有效浓度范围。方法:对6例低谷浓度的肝移植患者进行药动学研究,将每12小时给药1次改为每8小时给药。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血药浓度,比较给药方案调整前、后他克莫司谷浓度。结果:调整后的他克莫司平均谷浓度高于调整前的谷浓度(P<0.05),他克莫司的平均谷浓度由调整前的5.8μg.L-1升至调整后的7.8μg.L-1,升高了23.3%。结论:对于他克莫司低谷浓度的肝移植患者,在不增加日给药剂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缩短给药间隔增加谷浓度,使血药浓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0~20μg·mL-1的给药设计方案。方法 采用Matxke方法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以目标谷浓度为10~20μg·mL-1,利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比较预测谷浓度与实际谷浓度的差别并计算AUC0~24/MIC。结果43例患者的预测谷浓度为(15.25±1.60)μg·mL-1,实际谷浓度为(14.47±2.46)μg·mL-1,预测谷浓度的ME为0.78μg·mL-1(95%CI:0.13~1.42),MAE为1.57μg·mL-1(95%CI:1.09~2.06),RMAE为2.21μg·mL-1(95%CI:1.41~2.79)。预测谷浓度与实际谷浓度具有相关性(P<0.001,r=0.535);43例患者中有41例(95.35%)患者的实际谷浓度在10~20μg·mL-1。患者实际日剂量明显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P<0.001)。当MIC≤1μg·mL-1时,43例患者中有42例(97.67%)患者的AUC0~24/MIC均可>4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给药方案可以满足谷浓度为10~20μg·mL-1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监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62例次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50~100 mg/L)内,占总例次数的51.2%;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50 mg/L)的63例次,占总例次数的38.9%;高于治疗浓度范围上限(〉100mg/L)的1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9.9%。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监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院万古霉素(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监测VAN血药浓度,并对该院2013-2017年113例患者173例次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VAN血药质量浓度均值为(17.7±14.2)μg·mL-1,在治疗窗范围内(10~20 μg·mL-1)的仅占31.79%,其中首次监测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28.57%,达到中毒浓度(>20 μg·mL-1)的患者占32.95%;>60岁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比例最大(38.73%),且血药浓度均值(23.9±17.4)μg·mL-1超出治疗窗范围;日剂量<2 g组,<18岁及>60岁患者血药浓度均值都达到中毒浓度;肾功能异常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药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AN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该院VAN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比例较低,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临床医生和药师需重视血药浓度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院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对肾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给药方案的适宜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老年患者,按日剂量把给药方案分为4组,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以及治疗前后相关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中,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在参考范围10~20 mg·L-1的占41.67%,高于参考范围的占43.33%;轻度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g qd/0.5g q12h的仅占47.92%,给药方案为0.5g q8h或1g q12h的有近30%老年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g q12h组,老年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大,谨慎使用1g q12h的给药方案,给药方案需在血药谷浓度监测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北京某三甲医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促进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度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和使用万古霉素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2010~2012年共有314例患者进行了652例次万古霉素监测,其中测2小时峰浓度的154例次(23.62%),血药浓度低于25μg·mL-1的有81例次(52.60%),在25~40μg·mL-1的有54例次(35.06%),大于40μg·mL-1的有19例次(12.34%)。测谷浓度的有498例次(76.38%),按照Geraci标准,万古霉素谷浓度的范围应在5~10μg·mL-1,在测定谷浓度的498例次中,血药浓度小于5μg·mL-1的有66例次(13.25%),在5~10μg·mL-1之间的有153例次(30.72%),大于10μg·mL-1的有279例次(56.02%);若按照美国《万古霉素治疗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监测实践指南》,谷浓度范围应在15~20μg·mL-1,在这498例次中,有366例次(73.49%)血药浓度低于15μg·mL-1,64例次(12.85%)血药浓度在15~20μg·mL-1之间,68例次(13.65%)血药浓度大于20μg·mL-1。结论我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力度不足,应加大宣传,提高临床医生送检意识。其次,药师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与合作,研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和患者疗效的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万古霉素治疗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