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疾病密切相关。MRI于诊断和评估颈动脉斑块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颈动脉斑块的MRI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斑块稳定性和明确病理机制等方面。本文对颈动脉斑块力学发展机制和MR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大量造影及尸检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颅外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引起脑梗塞症状,与狭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斑块的稳定性取决于斑块病理成分。应用超声影像量化方法客观的显示斑块的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合理筛选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也可以用来评价内科降血脂药物的疗效。本实验初步探讨超声影像与斑块病理成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IBS)反映中青年组与老年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的病理组织成分,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对42例中青年患者和61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IBS参数检测.结果 中青年组颈动脉斑块的IBS值与老年组颈动脉斑块的IBS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不同回声颈动脉斑块的IBS值有显著差异.结论 IBS值可以反映中老年人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判断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485-486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脑卒中患者82例,将其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心血管疾病患者174例,将其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彩色超声检查,将两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总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检出率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回声特点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混合回声、表面不光滑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强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复发情况相比较: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未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引发脑卒中及脑卒中疾病复发主要因素。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位置、范围、病理类型等可预测脑卒中发生几率,并为脑卒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影像学诊断斑块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无创的、便捷的手段,超声可直观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相关特征,判断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本文主要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脑卒中患者及 5 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了解有无斑块形成 ,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 脑卒中患者有 5 7例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正常对照组 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60例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超声检测,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性质的判定。结果脑卒中患者有58例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常对照组有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斑块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60~82岁的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多普勒颈动脉超声仪检测.结果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37例,颈动脉扭曲25例,双侧颈动脉通畅者34例.三组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之斑块面积≥3 mm2,其total BMD≤0.70gr/cm2者,占72.7%(26/37例).结论通过本组观察推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低骨量有联系,前者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系统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斑块的小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近期研究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内新生血管较多,易脱落[1].本研究运用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混合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多少,评价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获得斑块分析结果,探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在磁共振成像呈现的信号特征与斑块内部的病理学构成相关性,以提供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的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31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得55个斑块,根据MRI诊断的斑块内组成成分进行MRI分型与病理检出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及特异度(specificity,SPE)。结果影像学分型:稳定型(Ⅰ、Ⅱ、Ⅲ、Ⅶ、Ⅷ型)19个,不稳定型36个,其中Ⅳ型(小的脂质池+薄纤维帽)9个,Ⅴ型(大脂质核)21个,Ⅵ型斑块(复杂斑块)6个;病理分型:稳定型20个,不稳定型35个,其中Ⅳ型9个,Ⅴ型19个,Ⅵ型斑块7个。MRI诊断颈动脉斑块Ⅳ型的SEN=0.900, SPE=1.000,诊断颈动脉斑块V型的SEN=1.000;SPE=0.875;诊断颈动脉斑块Ⅵ型的SEN=0.950;SPE=1.000。结论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检查可以在颈动脉剥脱术前提供准确的斑块分型,能够通过对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显示来预警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以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33例患者中,常规超声发现斑块45处,并将其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观察不同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并计算颈总动脉内血液组织与斑块的应变对比度(即硬度比值).结果 ①二维超声发现软斑块17处,纤维性斑块0处,混合性斑块15处.钙化斑块13处.②超声弹性图像中,软斑块主要表现为绿色,混合性斑块表现为蓝绿相间,而钙化斑块则完全为蓝色所覆盖.③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性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钙化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不同组织声学特性的斑块弹性图像表现及应变对比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33例患者中,常规超声发现斑块45处,并将其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观察不同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并计算颈总动脉内血液组织与斑块的应变对比度(即硬度比值).结果 ①二维超声发现软斑块17处,纤维性斑块0处,混合性斑块15处.钙化斑块13处.②超声弹性图像中,软斑块主要表现为绿色,混合性斑块表现为蓝绿相间,而钙化斑块则完全为蓝色所覆盖.③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性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钙化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不同组织声学特性的斑块弹性图像表现及应变对比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软硬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软硬度.[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中以常规灰阶超声检测出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及其颈动脉狭窄,同时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计算颈动脉管壁与各种回声类型斑块的硬度比值.[结果]①常规超声可检测出低回声斑块31处、混合回声斑块37处及钙化斑块13处;② 实时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性别的关系。方法2012年1月-12月选取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143例,根据年龄分为A组(≤50岁,n=37)和B组(〉50岁,n=106)。结果A组男29例,共发现斑块70处,其中纤维斑块30处,混合斑块17处,软斑块11处,钙化斑块12处;女8例,共发现斑块13处,其中纤维斑块7处,混合斑块2处,软斑块2处,钙化斑块2处;男性与女性间斑块成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664,P〉0.05)。B组男56例,共发现斑块116处,其中混合斑块48处,纤维斑块40处,软斑块及钙化斑块各14处;女50例,共发现斑块90处,其中混合斑块36处,纤维斑块22处,软斑块及钙化斑块16处;男性与女性间斑块成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708,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男性及女性不存在性别优势。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和MRI在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评价二者的优缺点。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31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对其中15例41个斑块进行MRI检查和分型。结果315例患者超声共检出斑块835个,其中扁平斑250个,软斑400个,硬斑83个,溃疡斑102个。15例患者41个斑块行MRI检查,其中Ⅰ~Ⅱ型斑块14个,Ⅲ型19个,Ⅳ。V型5个,Ⅵ型1个,Ⅶ型2个。每例患者的超声平均检查时间为10min,MRI平均检查时间为40min。CDFI可显示斑块内的血管。以MRI作为狭窄率判定的标准,超声判定狭窄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87%。结论超声和MR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各有优势,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斑块的筛查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a(LPa)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116例脑梗塞患血清LX-LDL,LPa,再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乐检查结果,将患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对比分析。结果 斑块组OX-LDL高于无斑块组,而LPa显显低于无斑块组。结论 OX-LDL增高是促进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后LPa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