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5月,对42例4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AO/ASIF分类:A1型24例,A2型12例,A3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5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5周。无内固定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普通人工假体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评估应用普通双动无领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38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EvansⅢ型13例,Ⅳ型25例,平均年龄84.7岁(75~93岁)。使用法国雷宾集团的PA Ⅵ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3个月。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术后2周内、3~6个月、1年拍患髋X线片,依据Cruen分区检查假体有无松动迹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min,出血量平均300ml,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2%,1例术后1个月死于食物误吸,1例术后14个月死于心脏病;30例术后5~10d下床负重行走,6例3周后开始负重,1例6周后负重。Harris评分:优12例,良17例,中7例,差2例,总优良率78.38%:本组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结论应用普通的双动无领骨水泥人工股骨头假体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 从早期探索阶段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 100 余年的历史,植入 物的材料和假体安放的位置是早期决定 THA 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1-6].随着外科技术和假体设计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临床外科医师开始更多地关注髋关节解剖形态的重建和生物力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对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按Evans分型:Ib型21例,Ic型8例,Id型7例,II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24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端均显现有明显骨痂形成,无内固定物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便、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固定可靠、创伤小、骨量丢失少、并发症少,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股骨大粗隆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复位固定,结合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69~88岁,平均76.8岁.骨折按Evans-Jenson分型:III A型7例,III B型7例,IV型6例,V型3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利用两锥度股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股骨距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并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法对大粗隆粉碎性骨折进行解剖复位与固定.术后1,3,6,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X线片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36个月,平均23.5个月.23例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上大粗隆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半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为(90.5±5.3)分,末次随访维持在(93.3±3.1)分,患者主观满意好.结论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法对大粗隆骨折进行解剖复位与固定,结合两锥度股骨生物柄假体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固定与假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国内外有关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1期)、MEDLINE、EMbase、Pud 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196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有关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60岁)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4篇,最终纳入24个RCT,共4859例,髋关节置换组2619例,内固定组2240例。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组的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OR=0.13,95%CI(0.09,0.18),P<0.0000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内固定组[OR=0.15,95%CI(0.10,0.2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2年、10年及以上的病死率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手术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其病死率。因此,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最佳的选择还是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4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4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观察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70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83例,记录并比较围手术期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两种不同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采用MS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计量资料以Y±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常规或校正卡方检验,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3例中置换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79.2±7.6)岁,平均手术时间(75.4±18.5)rain;平均出血量(320±75.6)ml,平均住院天数(8.9±2.1)天,卧床时间(7.8±2.7)天。内固定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78.6±7.3)岁,平均手术时间(71.5±25.6)rain;平均出血量(290±65.4)ml,平均住院天数(9.2±2.3)天,卧床时间(9.2±2.3)天。两组比较,尽管置换组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略高于内固定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置换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早期下地,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和关节置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作好置换前的综合评估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其中右侧10例,左侧8例;年龄23~69岁,平均(48.5±2.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Ⅰ型1例,Ⅱ型2例,Ⅲ A型6例,Ⅲ B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全部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 A型6例,Ⅰ B型8例,Ⅱ B型4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提示为全身多发性骨软骨瘤.随访患者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2±0.8)个月.手术时间75-135min,平均(105±6.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12d,平均(9.3±1.2)d.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5分,平均(86.6±3.4)分,其中优7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3﹪.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为(16.2±1.8)周.末次随访时除1例出现头钉切割股骨头和1例出现髋内翻外,无骨折再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感染发生等并发症.结论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患者可早期功能活动且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特制股骨上端假体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粉碎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根据老年人粗隆间粉碎骨折难治性的特点,使用我们自行设计的特制人工股骨上端假体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粉碎骨折15例。按AO长管状骨骨折的分类属A2-3型9例,A3-3型6例。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参照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0.0%。X线平片所见,假体位置良好,关节稳定,无塌陷及骨干部劈裂,无假体松动。结论 采用特制的人工股骨上端假体,设计固定大小转子的耳状结构及防旋转、防骨质疏松塌陷的套桶结构,配合应用骨水泥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粉碎骨折患者髋关节的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本院收治18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从中选取伴有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22例(Evans分型Ⅲ型9例、Ⅳ型13N)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以及患侧髋关节功能5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3年,平均2.2年,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股骨粗隆部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结论在特定适应证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骨折的骨外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998~2008年伴有严重疾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骨折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69岁~94岁(平均80.6岁)。所有患者闭合复位,头颈内交叉穿针,股骨近段穿入2枚螺纹半针,组合成不规则四边形固定框的固定形式。结果除1例合并白血病患者术后5个月死亡外,其余10例患者骨折均在12—17周(平均14周)内愈合。随访3个月-2年,平均9.6个月。术后针道感染3例,占27.3%(3/11),其中、单针针道感染1例,多针道感染2例,无不可控性针道感染,亦无脱针、断针、头切割等现象。结论骨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可局麻下手术等优点。而模拟骨小梁走向的交叉穿针方式,又提高了骨外固定器对骨质疏松骨的把持力,提高了外固定架固定的可靠性。所以,骨外固定术扩大了无法接受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改善了此类患者伤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1991年由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和北美小儿骨科学会(Pediatric Orthopaed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POSNA)结合髋关节发育的病理改变,定义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更名后的概念。成人DDH发病率约为1‰,男女比例为1∶6,1/4患者有家族史[1],是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及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常见原因[2],约占初次非创伤性THA的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评价羟基磷灰石股骨假体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 和万方数据库。纳入在全髋关节置换(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术中应用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假体柄与非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假体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 Jadad 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并采用 RevMan 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实验组456例,对照组443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柄的患者在 HHS 评分:[RD=0.01,95%CI (-0.07,0.09),P=0.81]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假体周围透亮线[RD=0.01,95%CI (-0.07,0.09),P=0.81]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假体周围骨形成[RD=0.00,95%CI (-0.04,0.04),P=0.97]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发生率[RD=-0.01,95%CI (-0.09,0.07),P=-0.78],10年以上翻修率[RD=-0.01,95%CI (-0.04,0.02),P=0.6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柄在 THA 术中并没有更好的临床优势。因质量评价与纳入文献数量的限制,有待更高质量、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姚利兵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6):424-428
目的:回顾5例(7髋)髋关节快速性破坏性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转归过程,探讨Bekki-RDO分型的改进。分析患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发现患者病程发展特点,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4至2012年,我院收治5例(7髋)髋关节快速破坏性骨关节病患者,回顾其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5例(7髋)早期临床表现为定位不清的患肢疼痛功能障碍,后期疼痛定位于患肢腹股沟中段。实验室检查除碱性磷酸酶、血沉、转氨酶轻度升高,其余化验结果无特异性改变。影像学上患肢髋关节半年内呈现快速的进行性破坏表现,根据影像学改变特点,可归纳分型为:Ⅰ 型:间隙缩窄型、Ⅱ 型:骨组织萎缩型、Ⅲ型:骨组织崩解碎裂型、Ⅳ型:骨组织吸收型。以上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本组5例髋关节快速性破坏性骨关节病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典型,改进的 RDO 分型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髋僵直或强直的患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间隔时间对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31例双髋僵硬或强直患者不同手术间隔时间进行双侧THA的效果。将纳入的31例分为:A组:同期手术;B组:一个住院周期分期手术;C组:两个住院周期分期手术3个组。比较患者THA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双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以及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先置换侧和后置换侧的髋关节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关节活动度术后1个月,先置换侧(171±19.5)小于后置换侧(21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2,P<0.001);术后3个月先置换侧(177±26.6)小于后置换侧(235±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5,P<0.001);术后1年先置换侧小于(192±20.9),后置换侧(236±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37,P<0.001)。A组和B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后置换侧的髋关节活动度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与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先置换侧的髋关节活动度术后1个月:C组(171±19.5)小于A组(221±24.1)和B组(225±19.8);术后3个月:C组(177±26.6)小于A组(244±20.2)和B组(239±22.3);术后1年C组(192±20.9)小于A组(242±22.8)和B组(242±22.8)。3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A组、B组和C组后置换侧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C组先置换侧(80.3±9.8)明显低于A组(91.4±7.9)、B组(93.5±9.1)和C组后置换侧(90.8±7.3)。结论 对于双髋僵硬或强直的患者,为获得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双侧THA手术间隔时间应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条件下尽量缩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假体置换25年后的翻修病例,总结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因远期松动而再次行假体翻修手术的结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例因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25年后松动,在本院行假体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膝关节周围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像学表现(X线示假体松动移位及翻修后假体位置)、手术方法及技巧、术后功能恢复等,3例翻修术后随访至少5年。结果3例翻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周围疼痛缓解,术后X线示关节位置可,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3例术后功能评分分别为70%、80%及73.3%,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同时也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型假体长期使用,可出现松动、感染及排异等并发症。肿瘤假体远期松动行翻修时,取出松动的假体及骨水泥较容易;初次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会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甚至生物假膜,生物假膜切除应尽量彻底;翻修时患者多有软组织缺损,应准备肌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牵引能做到内外兼治、动静结合,费用低,患者容之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易接受.但Davidson等[3] 认为保守治疗卧床后易发生在年轻患者,粗隆间骨折往往由高能量损伤造成,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尿路感染等多并伴其他损伤[1]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窦道冲洗置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患者18例,患者早期感染为7例,中期感染8例,晚期感染3例,患者均无明显发热,引流液均行培养和药敏检查,均培养出细菌。采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分别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并保留无菌管用作引流,根据引流量决定冲洗置药次数。换药后嘱患者持拐下床活动,后期引流量较少,细菌培养3次阴性,冲洗置药后可拔出无菌管,随后窦道可愈合。治疗中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保持较好营养状态。结果18例经3周治疗,窦道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8分提高到术后70.6分,血常规恢复正常,CRP平均在30mg/L,ESR平均在35.6mm/h。除1例因医疗纠纷选择手术取出假体外,其余17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病情平稳的患者,通过加强营养,使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可达到窦道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 1995年~ 2 0 0 1年 10月 ,采用内固定加骨水泥充填治疗老年粗隆间病理骨折 ,经 15例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3例 ,女 12例 ,年龄最小 5 5岁 ,最大 84岁 ,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 :Ⅰ型 6例 ,Ⅱ型 5例 ,Ⅲ型 4例。原发骨囊肿 3例 ,转移性骨肿瘤 12例。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在骨折后 7~ 10天手术 ,术前均行胫骨结节骨牵引。硬膜外麻醉下取仰卧位 ,在骨科下肢牵引床上牵引 ,外展内旋复位 ,“C”臂电视证实正侧位复位良好后 ,于粗隆下 2~ 2 .5cm钻Φ6.0mm骨孔 ,刮除肿瘤组织 ,注意不能刮破对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