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15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和非PE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周PE组胆红素、INR、肌酐、MELD分值及在20~29、30~39组MELD分值较非PE组均显著降低(P<0.01).PE组病死率及MELD分值在20~29和30~39范围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MELD分值≥40患者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短期内病死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2组采用类似的内科基础治疗,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组加血浆置换,采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比较2组患者在MELD〈30、30≤MELD〈40和MELD≥40 3个亚组中的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存活率为63.82%,而对照组总存活率为44.44%(χ2=4.31,P〈0.05);在30≤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为71.42%,而对照组存活率为38.10%(χ2=4.71,P〈0.05),在MELD〈30和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MELD〈40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检测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肌酐水平以计算MELD分值。按照治疗前患者MELD分值〈30分、30~40分和≥40分分成三组,观察各组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 PE治疗后112例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3个月内,在MELD评分〈30的63例患者中,死亡12例(19%);在30≤MELD评分〈40分的34例患者中,死亡20例(58.8%);在MELD评分≥40分的15例患者中,死亡15例(100%,P〈0.05)。结论 MELD评分系统能预测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000mL)组、B(3000mL)两组,并设对照组(未PE治疗)。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判断患者(PE)治疗的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病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患者PE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A组为48.28%,B组为4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也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A、B组分别为88.89%、82.14%,与对照组9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肝脏功能,尽早PE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陈吐芬  龚作炯 《肝脏》2008,13(1):7-10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CTPC级治疗效果最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对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在MELD〉40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的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 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和MELD计分的变化。结果在PE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6.2±591.6u/l和88.9±93.4u/l)、总胆红素(407.2±144.1μmol/l和287.6±150.4μmol/l)和凝血酶原时间(24.9±14.7s和19.7±7.1s)的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MELD计分小于40的患者经PE治疗后MEDL计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计分大于40的患者在治疗后MELD无显著性变化(P>0.05);入院时MELD计分在0~20分、20~30分、30~40分和大于40分的患者,其病死率分别为17.8%、37.3%、60.0%和100.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血生化指标和MELD计分,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1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的患者PE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MELD评分分别为(379.4±40.4)μmol/L、(2.5±0.2)和(30.8±3.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09.7±64.6)μmol/L、(3.5±0.3)和(3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值≥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及MELD评分分别为(595.6±61.5)μmol/L、(3.8±0.4)、(39.8±3.5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50.4±66.3)μmol/L、(4.4±0.60)、(45.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病死率为91.2%,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通过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TBIL、INR、MELD评分,改善肝脏功能。血浆置换可降低MELD分值在30~39之间的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分值≥40的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平台期肝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分层后,研究人工肝治疗对其短期(28 d及90 d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87例,其中人工肝组73例,非人工肝组114例。按平台期不同的MELD评分分层分析2组间28 d、90 d病死率的差异,存活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的差异,以及人工肝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人工肝治疗可显著降低MELD评分30~39分[人工肝组(5.9%) vs非人工肝组(39.6%),P 0.001]及40分[人工肝组(25.0%) vs非人工肝组(72.7%),P 0.05]的平台期肝衰竭患者28 d病死率。人工肝治疗可降低MELD评分30~39分平台期肝衰竭患者90 d病死率[人工肝组(23.5%) vs非人工肝组(62.3%),P 0.001]。人工肝治疗不能明显缩短存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P 0.05);人工肝治疗对90 d内存活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影响(P 0.05);人工肝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9.1%,但症状轻微,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30分,28 d及90 d内病死率均较低,可根据患者经济条件和意愿,给予合理选择人工肝治疗;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30~39分,若无明显禁忌证,则积极建议行人工肝治疗;平台期肝衰竭MELD评分40分,若无明显禁忌证,28 d内建议积极行人工肝治疗,同时建议尽早肝移植。人工肝对90 d内存活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日均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对于判断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10例,测定血清肌酐(CR),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BA,根据公式计算MELD值,单一评估MELD,TBA及二者联合对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恶化死亡组的MELD值及TBA均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P〈0.05),MELD值、TBA值各组间病死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MELD值≥30,TBA值≥200联合判断患者病死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65%,97.37%,MELD值与TBA值呈正相关(r=0.9903,P〈0.01)。结论 MELD分值联合TBA可以提高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致肝衰竭的特点,探讨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药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根据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与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其治愈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相似;总治愈有效率68.9%(31/45),治疗组80.6%(25/31),对照组42.9%(6/14),P=0.0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引起的肝衰竭,涉及中药种类繁多,预后不良,内科基础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时应当加强中药的毒理研究及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空腹血糖值变化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与空腹血糖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研究开始时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记录死亡组距死亡时间6个月内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及生存组距2009年3月起之前的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空腹血糖值、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及MELD评分。结果死亡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进行性上升或不变,生存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不变或波动(P=0.000);死亡组空腹血糖值在死亡前18个月内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生存组空腹血糖值在生存期18个月内随时间呈波动上升(P=0.000);死亡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评分每增加1分,空腹血糖值平均降低0.08 mmol/L;生存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无显著相关性;死亡组距死亡时间前6个月时空腹血糖平均值为(4.36±0.81)mmol/L。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死亡前18个月内空腹血糖值有进行性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其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CTP分级进行性上升至C级且伴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至(4.36±0.81)mmol/L时,可能提示近期(6个月)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二○二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均接受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ALS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并分析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A、TBIL均显著降低,其PTA显著上升,观察组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痊愈率39.5%,存活率44.2%,死亡患者平均存活天数(29.7±7.1)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25.6%及(15.2±3.9)d(P0.05);观察组43例患者出现72例次并发症,包括9例次(12.5%)血浆反应,21例次(29.2%)呃逆,30例次(41.7%)手足口唇麻木,3例次(4.2%)中空纤维管破裂,5例次(6.9%)血压下降,4例次(5.6%)留置管感染。结论 ALSS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症状,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并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并发症处于可控范围内,治疗的安全性也可得到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疗效。方法 6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水平、MELD分值变化及病死率。结果在治疗后12周,治疗组总胆红素和HBV DNA分别为89.7±42.5μmol/L和3.16±2.04log10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45.6±64.2μmol/L和6.28±3.95log10copies/m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分别为48.5±15.6%和34.8±4.8g/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12.4%和30.2±4.1g/L,P<0.05或P<0.01);治疗组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7.6±3.5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4±4.1和52.9%,P<0.05或P<0.01),两组晚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HBeAg阴转,1例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HBVM无变化。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降低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尽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hs-CRP水平改变对肝衰竭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住院的患者134例,分为3组。分别测定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60)及未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37)治疗前后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n=37)血清hs-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hs-CRP的水平分别为(12.89±9.39)、(12.22±9.73)、(2.83±6.79)mg/L。人工肝治疗组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两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为78.33%,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54.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P0.05);人工肝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明显下降(t=5.344,P=0.000),与人工肝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P=0.038)。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hs-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的进展及人工肝的疗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