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及HP尿素酶快速检测法,随机对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6例胃癌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ras、p16、p53及HP检测,并对其在胃癌致癌机制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ras及p53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②p16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远远低于基本正常胃粘膜及其他胃良性病变(P<0.05);③HP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④ras和p53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均高于p16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P<0.05)。提示ras、p53、p16和HP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蒌缩性胃炎(CAG)和消化性溃疡(PU)共86例病人的活检胃粘膜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确定有否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T、B淋巴细胞的增生以及淋巴滤泡形成。结果表明,在Hp感染病人中(59例,68.6%),有淋巴滤泡者占35.6%(21/59),发现6例淋巴上皮病变。而无Hp感染的病人均无淋巴滤泡。Hp感染的有无和感染程度与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和慢性活性胃炎呈显著相关(P<0.01)。结果提示,Hp感染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临床上有必要对存在胃淋巴滤泡/MALT的病人进行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活检胃粘膜中ras、p16、p53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癌相关基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病变中有无相互作用关系,随机对136例胃镜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患者的胃粘知检进行了癌相关基因ras,p16,p53及HP检测。结果显示ras,p16p53在胃癌的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经统计不处理除ras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HP阳性的胃癌中,ras和p53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而p16的阳性表达则低于胃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相关因素关系。方法对46例肝硬化及30例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CagA阳性率进行研究。分析Hp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血氨关系。结果肝硬化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及CagA阳性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p感染率与乙肝病毒指标之间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Hp感染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Hp感染可致血氨升高,但与肝性脑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 PGⅡ)和PGⅠ/PGⅡ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PGⅠ/PGⅡ低于健康人群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人群、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GⅠ和PGⅠ/PGⅡ是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军人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军人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1995~2007年我院就诊的部队上消化道疾病患者2472例,均接受胃镜及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美蓝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状况,观察胃粘膜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结果:2472例H.pylor/感染率为61.7%。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84.2%、92.2%、83.3%。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64.6%、67.7%、71.8%、70.0%,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49.7%(P〈0.01—0.05)。在前3年随着军龄的增加,Hpylori感染率逐渐增加(P〈0.01—0.05),3年以上军龄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炎症活动从轻度→中度→重度,其H.pylori感染率逐级增加,分别为42.7%、54.4%、73.1%,差异显著(P〈0.01—0.05)。结论:军人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军人的生活特点可能有利于H.pylori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TRAP法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TA),同时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35例胃癌及其相应的19例癌旁和13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结果显示:①176例不同胃粘膜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TA阳性检出 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未检出TA,明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胃癌(GC)发生的关系,作者应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PCRIS)及一步反转录(ORT-PCRIS)对GC、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组病例136例组织标本进行EBV DNA或EBV RNA检测。发现EBV在GC组检出率达29.6%(16/54)、CAG组为11.6%(6/43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道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道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2月至2003年2月接受胃镜检查7230例患者,年龄30-65岁,选择符合入选条件6885例,分为4组:(1)对照组:胃镜检查无明确病变者(肉眼与病理检查仅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298例;(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组:胃镜诊断DU活动期病例588例;(3)反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RE)组:由167例无继发情况的RE病例组成;(4)DU并RE组:26例,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的对比研究,各组平均年龄、性别比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P=0.20)。Hp检测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ry银染色,两者均阳性或阴性判断为Hp阳性或Hp阴性。统计方法采用软件包SPAAFORWINDOWS12.0,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Hp阳性率差异。结果4组Hp检出率分别为45.64%,71.77%,36.52%和38.46%。Hp检出率RE组比对照组低(x^2=3.638,P=0.35),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E组低于DU组(x^2=70.087,P=0.000),DU组高于DU+RE组(x^2=13.246,P=0.00),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不能否认Hp感染对食管的保护作用,Hp感染可能减少R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前期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胃活检组织病理切片等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CAG伴肠上皮化生 (肠化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 HP的根除治疗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 ,HP感染与 CAG有关 (P<0 .0 5 ) ,与肠化、不典型增生亦有关 (P<0 .0 1) ;根除 HP后 CAG、CAG伴肠化逆转不明显 (P>0 .0 5 )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有显著好转 (P<0 .0 5 )。结论  HP感染与胃癌前期变化有关。根除 HP有助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逆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β-catenin及Lgr5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03至2015-06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住院及门诊病例105例,其中正常黏膜2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胃癌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及Lgr5的表达和分布,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 β-catenin在正常胃黏膜阳性表达率为8.7%,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8.0%、59.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r5在正常胃黏膜阳性表达率为13.0%,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2.0%、66.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catenin、Lgr5是判断从胃炎到胃癌发展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重要标志物,其异常活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高原地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理变迁和溃疡转归的短期影响。方法:对Hp阳性的37例慢性胃炎和30例溃疡患者均给予以洛赛克为中心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一周疗法,停药一月后复查Hp并观察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根除Hp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统计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溃疡的愈合率。结果:37例慢性胃炎中32例Hp被根除,30例溃疡中14例Hp被根除(2例未复查),平均Hp根除率70.77%;Hp根除前慢性胃炎组中有19例胃炎活动,治疗后16例Hp被根除,根除者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100%,而3例Hp未根除者仅1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33.33%(P<0.05);28例溃疡在Hp根除治疗前均有胃炎活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14例Hp根除者中,13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92.86%,14例Hp未根除者中,只有6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42.86%(P<0.05);所有的慢性胃炎和溃疡患者胃窦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两组Hp根除前后其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均无明显改善(P>0.05);Hp根除组溃疡全部愈合,愈合率达100%,未根除组只有8例愈合,愈合率为57.14%,两组比较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未根除组(P<0.05)。结论:根除Hp感染可使绝大部分胃炎的活动性消退,并可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率,而Hp根除后短时间内无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逆转的病理组织学表现,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oipA基因与慢性胃病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IL-17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胃癌(GC)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并分为3组:HP-组,HP+(cagA+vacA+)oipA-组,HP+oipA+组。应用PCR方法检测HP+标本中oipA基因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胃黏膜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分析HP oipA基因不同状态与IL-17表达的关系。结果在HP+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70.7%(104/147),其中CAG标本oipA检出率为56.5%(26/46),GU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7.6%(45/58),GC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7%(33/43)。GU及GC标本的oipA检出率高于CAG(P<0.05)。CAG、GU及GC患者中,HP-、HP+oipA-、HP+oipA+3组患者的IL-17表达均依次增高(P<0.05)。CAG患者中HP+oipA+患者IL-17的表达明显高于HP+oipA-患者(P<0.05);GU与GC患者中,HP+oipA-患者的IL-17表达均高于HP-患者,HP+oipA+患者IL-17表达均高于HP+oipA-患者(P<0.05)。oipA+的CAG、GU及GC标本中IL-17表达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7.387,P<0.05)。结论 HP oipA阳性的胃黏膜IL-17表达水平高于HP oipA阴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某部官兵胃镜检查结果情况,为本地区官兵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7至2021-06共10年间在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1768例部队官兵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职别、季节各主要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近10年来该地区官兵常见上消化道疾病依次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胆汁反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贲门炎、十二指肠球炎,其检出率分别为97.00%、21.72%、9.95%、5.60%、3.11%、3.00%、1.70%、1.53%、1.41%;除贲门炎外,上述其余疾病的患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胃炎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胃癌的患病情况在不同职别人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之间比较各疾病发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的Hp感染率为44.57%,...  相似文献   

15.
中度高原地区慢性胃炎的病理特点及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及周边八县(海拔2000m-2500m)慢性胃炎发病特点及高原低氧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方法:选取65例我院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CG病人及活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分析内镜诊断和病理学诊断,并以问卷形式调查其生活状况资料。结果:内镜诊断CSG43例,绝大部分病理学诊断为CAG(76.74%),其中近一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淋巴滤泡形成等癌前病变;内镜诊断CAG21例,病理学诊断绝大部分为较重的CAG,且伴有较重的上述病变。结论:青海地区慢性胃炎较重,可能与高原低氧环境下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和内皮素(ET)水平增高,影响胃粘膜微循环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STAT3、Bcl-2的表达,探究p-STAT3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中p-STAT3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p-STAT3在4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达95.0%,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2.54%,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其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STAT3的过度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STAT3作为一种新的标记物对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TAT3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的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含量的检测,探讨血清PGⅠ、Ⅱ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Ⅰ与PG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70μm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 PG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正常胃粘膜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5例和胃癌34例进行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21例胃癌(62.4%)和1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的CAG出现非整倍体。S期细胞百分率均值在胃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0.05),CAG组显著高于CSG组(P<0.05),CSG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细胞DNA含量测定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对早期发现癌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