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2例、骨囊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20侧)及骨不连1例。结果:股骨颈骨折术后3~4个月愈合3l例,另l例过早负重致骨折移位而失败,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2例股骨颈骨囊肿术后4~6个月痊愈;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优良17例,优良率为94%;1例胫骨骨不连术后7个月痊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是治疗股骨颈骨折、骨囊肿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3~6支,外径0.3~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1~3支,外径0.4~0.8mm;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2~4支,外径0.5~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3.
带蒂筋膜瓣和骨膜瓣肘关节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和尺、桡骨前部骨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骨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了以尺、桡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内、外侧筋膜瓣;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筋膜瓣;以骨间前动脉为蒂的尺、桡骨前部骨膜瓣。这些瓣膜的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可取面积大,质地坚韧致密。结论:上述带血管蒂的筋膜瓣和骨膜瓣可作为肘关节成形术的填充物,讨论了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4.
在30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股深动脉及其股骨体中下部的分支分布。股深动脉发第一穿动脉之后,下行于股骨体内侧的大收肌和短收肌与长收肌之间。从发第一穿动脉处至股骨体中点,股深动脉干长10.8±2.2cm。至股骨体中点水平时,股深动脉外径2.1±0.4mm。股骨体中点至其下方6cm范围的血供主要来自股深动脉末梢和第三穿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带股深血管蒂股骨(膜)瓣,修复股骨中上部骨不连或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带隐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股骨缺损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隐动脉的起源有3种类型,起点平均距离胫骨平台11.2cm,外径1.9mm,主要分布到胫骨上段。以隐血管为蒂可切取胫骨前内侧4×15cm以内的骨膜骨瓣或更大范围的骨膜瓣,用以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或骨不连。经12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植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8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并在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较有效的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1999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瓣移位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8~47岁。结果术后随访9~42个月,平均20.4个月,X线片显示腕舟骨骨折均在术后2~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达到100%,腕关节活动时无疼痛。结论手术操作方便,舟状骨骨折植入的带血管蒂骨瓣与植入的松质骨及舟状骨建立血供,成骨力强,骨的愈合时间短,可吸收钉内固定有固定可靠,不用二次手术取出,适用于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在腕部损伤中,舟骨表面大部覆盖关节软骨,血供较差,骨折复位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高。我院自1993~1999年采用带血管蒂的桡骨骨膜瓣移植治疗陈性腕舟骨骨折1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全部为腕舟骨腰部骨折。年龄17~32岁,平均26岁。左侧6例,右侧13例。外伤至手术时间:5~12月14例,13~23月5例,平均9个月。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边缘整齐,密度增高9例;骨折断端两侧骨质吸收有囊性改变7例,断端呈裂缝状2例;近侧断端有坏死表现1例。  相似文献   

9.
腓浅血管蒂胫腓骨膜瓣的解剖和临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动脉穿支的骨支及其与腓浅动脉间的吻合,穿支发2-6支外径在0.5mm以下的骨膜支,分布至胫腓骨远端前面。穿支的升支与腓浅动脉吻事恒定,设计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端骨膜瓣移位,为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修复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案。经临床1例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移位治疗手舟骨骨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桡骨茎突切除是治疗手舟骨骨折的方法之一。作者在显微解剖学基础上,设计了带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移位术治疗陈旧性手舟骨骨折。本手术既解除了桡骨茎突对舟骨愈合的不利因素,又利用切除下的茎突带有血管转位移植,达到固定后加速愈合的目的。经9例临床应用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肩峰动脉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胸肩峰动脉肩峰支沿途发出3~5支、外径0.3~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外段后参与肩峰网形成;其长度5.1±0.4crn、外径1.2±0.2mm。锁骨支有1~3支、外径0.2~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内段;其长度2.0±0.1cm、外径1.2±0.2mm。结论:可设计以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蒂逆行锁骨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肱骨近端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饲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问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龙 《解剖与临床》2003,8(4):203-204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内侧缘入肌,呈节段性分布。本组随访17例,骨折愈合15例,不愈合2例(均为陈旧骨折),愈合率88%。结论:缝匠肌骨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植骨后供受区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在腰骶椎不稳定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椎不稳定的新术式。方法:在对骶外侧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部不稳定患者25例。结果:随访1~5年,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成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骨融合治疗腰骶部不稳定,创伤小,融合率高,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应用第一穿动脉血管蒂骨瓣转位修复股骨上段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一穿动脉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特点。结果:发现股深动脉于小转子尖下方4.5±1.3cm处发出第一穿动脉,外径为2.8±0.7mm。第一穿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走向大转于方向,发出外径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臀大肌下部和大转子等处,并参与十字吻合;降支粗长,参与股骨后部血管链的形成。自1991年始,以第一穿动脉为蒂切取骨瓣转位修复股骨上段骨缺损12例,疗效满意。结论:第一穿动脉为蒂的骨瓣,用于股骨颈、股骨距和股骨上段骨缺损的修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应用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血管起点、走行、分支及分布,并测量30侧成人股骨干中段1/2处及中下1/3交界处的周径。结果: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下行于股内侧肌后内侧面,在距膝关节间隙水平上5.9±1.2cm处,分为横支及纵支(髌下支),横支紧贴股骨下端向前外侧走行,沿途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内侧髁;纵支继续沿收肌腱板及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后折向前横行于膝关节囊表面,向下发出分支与周围动脉骨膜支在胫骨内侧上段吻合成血管网。结论:分别以膝降动脉横支及纵支为蒂切取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和胫骨骨膜瓣,向上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断骨不连,形态学上是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 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19.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锁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锁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其与锁骨的关系;2例新鲜标本上作模拟术式。结果:胸锁乳突肌血供丰富,其锁骨头的主要血供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外径1.52±0.1mm,其入肌点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锁骨内侧端主要血供由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82.5%)的骨膜支及其与颈横动脉(10%)或肩胛上动脉的锁骨支(2.5%)构成的丰富吻合支供血。结论: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带半片锁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