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体质量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选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40例,均使用膜式氧合器,术中和术后全部应用复合超滤法。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17—110min,体外循环时间为49—184min,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排出满意,未出现与体外循环相关故障和并发症。240例患儿死亡3例,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低体质量小婴儿应根据病情及手术操作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方法,尽量减少预充。  相似文献   

2.
马洪亮  王英  张爱玉  付建锋  宋子贤 《河北医药》2011,33(22):3399-3400
目的总结58例6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58例6kg以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惠儿行心内直视手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3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8例,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9例,浅低温中高流量13例,常温不停跳5例,均给予常规超滤(CUF)联合改良超滤(MUF)。结果本组无术中死亡病例。ECC转流时间36~225min,平均(106±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126rain,平均(57±26)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8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6例(10.3%)。结论合理的预充,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是6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44例均在全麻ECC下行急诊CABG。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2~2.6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60~80mmHg。采用浅低温ECC技术,ECC中Hct0.23~0.27。阻断升主动脉后间断灌注4:1温血停搏液。18例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 ECC平均时间(118.7±30.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0.6)min。平均辅助时间(44.4±17.5)min。39例开放升主动脉时自动复跳;5例开放后室颤,经lOWS除颤后复跳。本组未见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温血心肌保护液灌注有利于术中保护心肌,浅低温和改良超滤技术可提高疗效,合理的ECC管理是急诊CABG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改良超滤与零平衡超滤在59例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结合应用的经验、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59例婴幼儿,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4月~3岁之间,体重5~14kg,体外循环手术中均采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根据灌注压、红细胞压积给予零平衡超滤,停机后给予改良超滤。结果 59例患儿均顺利停机,无1例死亡,未出现超滤并发症,转中血球压积18~30(22.5±2)%,停机改良超滤后血球压积上升至32~38(35.8±1.4)%,在CCU住院时间为2~6d,皆顺利出院。结论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将零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的结合应用,零平衡超滤利于炎性介质的滤出,改良超滤可在CPB结束后快速排出多余的水分,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心肺功能,适用于低体重血液稀释度大的婴幼儿及体外循环时间长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右房路径修补室间隔缺损方式行法洛四联症(TOF)一期矫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经右房路径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法洛四联症一期矫治术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8.12±13.4)min(54~12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2.10±10.36)min(27~68 min),呼吸机支持时间(22.62±18.43)h(7.5~76 h),ICU滞留时间(3.50±1.89)d(2.5~7.5 d),术后住院时间(9.75±2.11)d(7~14 d),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右房路径修补室间隔缺损方式行法洛四联症一期矫治术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陈健  刘建实 《天津医药》2016,44(7):898-901
目的 比较经胸微创封堵术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91例6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组(封堵组)13例和传统体外循环(CPB)下直视VSD修补术组(修补组)78例。术前心脏超声确定VSD类型、VSD边缘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肺动脉压以及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情况,术中及术后监测输血量、瓣膜反流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情况。随访12~18个月,收集心律失常、溶血、瓣膜反流及VSD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 全部9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封堵组中1例中转为CPB下修补术。封堵组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修补组[(13.2±11.7)h vs. (77.2±55.8)h,(10.0±3.2)d vs.(15.8±6.7)d],封堵组采用全胸骨切开及CPB 1例(7.7%),修补组全部采用全胸骨切开及CPB,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量及机械通气时间封堵组均少于修补组(P<0.05)。术后近期以及随访期间心律失常、VSD残余分流、瓣膜反流、溶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费用2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较传统修补术治疗婴幼儿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更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结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告成功,无死亡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42.1±3.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3±1.4)d。术后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胸部畸形。结论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傅素娥  徐建国 《江苏医药》1998,24(4):288-289
为了解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对不同类型心脏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观察了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各16例CPB前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先心组:男、女各8例,年龄11±9岁;体重31.1±15.46kg。CPB时间773±32.2min,心功能Ⅰ、Ⅱ级各8例,其中法乐氏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9例,左心双出口亚例。风心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8±8岁,体重558±9.3kg,CPB时间132.5±376min,心功能Ⅰ~Ⅱ级3例,Ⅱ~IV级13例,其中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9例,主动脉瓣闭锁不全4例,二尖瓣…  相似文献   

9.
韩永治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24-2225
目的观察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LAHR)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的患者25例临床资料。结果25例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疝缺损面积(62.3±2.9)cm2;手术时间(63±5)min;术中出血(32±3)ml;住院时间3~9d,平均(5.5±1.5)d。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12%(3/25),其中血肿2例,皮下气肿1例。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LAHR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是治疗腹壁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50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内50例婴幼儿先心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和CPB情况(CPB设备、预充液组成、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体重3.5~11.5(7.5)kg,年龄3~50(26.5)m。本组男27例,女23例。CPB转流时间20~1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70min,所有患儿都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有2例患儿死亡。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应尽量减少预充量,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重视心肺功能的保护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型综合性医院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方法 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CPB心内直视手术251例,分为对照组108例,改进组143例.分别对比住院病死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CPB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家长满意度、投诉事件数量及纠纷产生的医院补偿费用等.结果 251例患儿总住院病死率为4.4%.对照组病死率6.4%高于改进组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进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投诉事件数量及纠纷产生的医院补偿费用等均明显减少,家长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型综合性医院可以开展高质量的婴幼儿心脏手术,但要注重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婴幼儿CHD手术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2.
波生坦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波生坦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儿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波生坦治疗儿童CHD-PAH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入院≤18岁CHD-PAH患儿23例,给予波生坦口服治疗,进行开放性、观察性研究.随访评估服药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D)、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FC)、心导管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肺动脉压、肺小动脉阻力指数、肺体循环流量比、肺体循环阻力比)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入选儿童患儿23例,平均年龄为(9.1±3.6)岁(2.1~14.7岁).口服波生坦治疗平均时间(13.3±7.5)个月(6 ~31个月).治疗后,11例患儿(年龄7岁以上)的6MWTD从(458±16)m增加至(496±49)m(P =0.035).23例患儿的SpO2 (89 ±6)%提高到(91±5)%(P=0.009).此外,所有患儿的NYHA心功能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稳定.12例服药后再次接受心导管检查的患儿,肺、体循环比( Qp/Qs)由服药前平均(0.97 ±0.38)增至(1.16±0.39)(P =0.076),平均肺动脉压(mPAP)由(76±6)mm Hg(1 mm Hg=0.133 kPa)增至(78±12)mm Hg(P =0.649),肺小动脉阻力指数( PVRi)由平均(20.78±8.84) Woods units/m2降至( 18.13±7.71) Woods units/m2(P=0.165),肺、体循环阻力比(Rp/Rs)由(1.03±0.38)降至(0.83±0.29)(P=0.06),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对波生坦良好耐受,仅1例10岁男性患儿有一过性鲜血便.结论 服用波生坦可明显改善CHD-PAH患儿的6MWT、SpO2、NYHA-FC,降低PVR及Rp/Rs.波生坦在不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儿童CHD-PAH患儿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和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70例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加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消融路径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和Marshall 韧带切除;术后根据病情给予胺碘酮治疗3~6个月。结果7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消融时间为(14±6) min,术后当天有62例恢复为窦性心律;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2周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经静脉持续泵入盐酸胺碘酮后5例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出院时仍为心房颤动心律;术后当天仍有6例为房颤心律。全组有2例围手术期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前安装永久起搏器。全组无心脏穿孔,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3±2.1)d。术后平均随访(9±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有82.8%(58/70)维持窦性心律,14.3%(10/70)仍为心房颤动,2.9%(2/70)为起搏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康云鹏  刘文娴  张维君 《中国医药》2013,(12):1681-168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对冠脉疾病发生及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入选因胸痛、胸闷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患者45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40例)和非冠心病组(11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间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TG、TC及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8)岁比(60±9)岁,(149±28)mmHg(1mmbig=0.133kPa)比(128±14)mmHg,(88±16)mmHg比(78±8)mnlHg,(61±22)mmHg比(50±12)mmHg,(2.2±1.2)mmol/L比(1.8±1.0)mmol/L,(4.6±1.7)mmol/L比(4.8±1.0)mmol/L,(3.1±0.8)mmol/L比(2.1±0.8)mmol/L;均P〈0.05]。②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脉压、TG、LDL—C为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危险度依次为TG、LDL—C、脉压、收缩压。③340例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者103例,2支病变者114例,3支病变者123例。冠状动脉病变1、2、3支数者间年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1±8)、(62±8)、(64±8)岁;LDL—C:(2.9±0.7)、(3.0±0.7)、(3.2±0.8)mmol/L;均P〈0.05]。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女性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效地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是开展女性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徐广成  严林  季红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39-324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9例,和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的老年对照组75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HRT的两个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的TO及TS值:并根据HRT分级的不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心脏性原因死亡的情况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老年冠心病组TO(2.13±3.11)%高于对照组(-1.85~2.01)%,TS(2.33~1.19)ms/RR低于对照组(9.72±3.53)ms/RR,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36个月,老年冠心病患者中2个指标均异常者(HRT2级)因心脏性原因病死率最高.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HRT异常.其异常程度与患者的心脏性死亡情况密切相关,HR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早产PDA患儿共19例,所有病例心前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术前超声动脉导管直径3-6mm,平均(3.6±0.5)mm。其中口服布洛芬关闭2次均失败7例,术前行机械通气治疗8例。对其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35~55min,平均(48.0±15.3)min,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均行机械通气,时间为1~10d.平均(3.5±2.3)d,撤机后均于3d内离氧。术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7~20d出院,平均(11.0±3.0)d。所有患儿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全组患儿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早产儿PDA引发临床症状者及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者,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曹炜  石开虎  徐盛松  沙纪名 《中国医药》2013,8(10):1370-1372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行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心房颤动52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加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7例,心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均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术中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操作。消融手术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改良Cox—maze Ⅲ手术路径)和Marshall韧带切除;术后常规予胺碘酮治疗。结果5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消融时间为(14±6)min,全组无心脏穿孔,无手术死亡。术后当天有42例恢复为窦性心律。全组术后均予以口服盐酸胺碘酮维持6个月,有5例分别于术后1~7d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经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2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1±2.3)d。术后平均随访(8±4)个月,84.6%(44/52)维持窦性心律,11.5%(6/52)为房颤心律,3.8%(2/52)为起搏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拟行介入治疗的40例先心病患儿,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BIS调控下丙泊酚(2mg/kg,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持续泵人;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记录2组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145±16)mg]明显少于对照组[(196±33)m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3.1±1.2)min]、拔管时间[(5.1±1.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8.2±3.1)mn,拔管时间:(12.1±4.2)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指导快通道麻醉可让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术后尽早苏醒,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祝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185-186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7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LM组(腹腔镜手术组)64例和TAM组(开腹手术组)63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LM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5±25)min,术中失血量为(150.8±180.5)ml,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为(17.8±4.1)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4±0.8)d,术后病率为7.81%;TAM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30)min,术中失血量为(245.1±281.1)ml,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为(40.2±12.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6±0.8)d,术后病率为41.27%,与TAM组比较: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开腹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