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miRNA-122(miR-122)是肝特异性微小RNA,在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miR-122与脂肪性肝炎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探讨了miR-122表达水平的改变参与调控HCV和HBV感染的作用及机制,并归纳了miR-122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miR-122在肝脏中的诸多功能可为未来研发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物提供新的靶点及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724-1728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转录后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个环节。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122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总结了miRNA-12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炎、肝纤维化、肝癌等多种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miRNA-122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为探索肝脏疾病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microRNA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microRNA-122(miR-122)高表达于肝脏,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miR-122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能影响肝脏疾病的进展,通过抑制或者增强miR-122的活性,可改善肝脏功能。此文就miR-122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急性肝衰竭等肝脏疾病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microRNA(miRNA)在肝脏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备受关注。在病毒性及脂肪性肝炎中,miRNA-335通过Y盒上的性别决定区(SOX)4转录因子调控肝炎进展;在进展性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335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磷酸酶和紧张素同系物、靶向Rho蛋白激酶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家族1及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等靶基因调控肝脏中胶原的产生、沉积和降解,从而调控肝星状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主要归纳了近几年报道的miRNA-335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miRNA-335/巯基氧化酶1调控轴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介导青蒿琥酯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猜想,以期为抗肝纤维化及其他肝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肝组织miRNA的相关性.方法 Balb/C清洁级小鼠40只分为两组,模型组32只,对照组8只.模型组应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Balb/C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模型组给药后0、3、5和7h分别处死小鼠各8只,采集血清及肝组织,观察小鼠给药后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抽提血清及肝组织miRNA,取0、5和7h肝组织进行锁核酸(LNA)-miRNA微阵列分析,并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miRNA.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肝组织mi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共有21个miRNA明显上调,27个miRNA明显下调,其中miRNA-122和miRNA-1187表达下调,miRNA-146a、miRNA-155表达上调.经PCR验证发现小鼠肝组织miRNA 122和miRNA-1187表达逐渐下调,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则逐渐上调;炎性相关的miRNA 146a和miRNA-155在肝组织和血清中表达均明显增加.小鼠miRNA-122和miRNA-1187在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0.477和-0.420,P值分别=0.0089和0.0231),而miRNA-155在组织与血清中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1).小鼠血清miRNA 122(r值分别=0.571和0.554)、miRNA-1187(r值分别=0.471和0.542)的相对表达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miRNA 122和miRNA-1187在给药5h上升显著,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组织和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呈负相关,血清中miRNA-122、miRNA-1187的变化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预测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作为肝脏特异性基因miRNA之一的miR-122,其与肝脏生理及病理过程有密切联系。它不仅可促进肝细胞分化,还可调控脂类代谢。对肝脏疾病,miR-122可通过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5'-UTR结合序列相互作用来促进HCV病毒复制,反之,亦可通过miR-122-cylin G1/p53-HBV调控路径抑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及复制过程。另外,miR-122可抑制肝细胞增殖过程及其恶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用于HCV慢性感染治疗的首个miR-122靶向药物已研究中。随着miR-122调控慢性肝炎、肝癌作用机制及影响肝功能发挥的研究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在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治疗中,其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microRNA(miRNA)是小分子非编码RNA,可通过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来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27a在肝病的发展和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通过总结相关研究,介绍了miRNA-27a在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也分析了miRNA-27a在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能。通过对miRNA-27a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相关机制的总结归纳,可以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对探索慢性肝病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icroRNAs(miRNA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选择NAFLD患者78例(NAFLD组)和非NAFLD人群58例(对照组)。采集入组人群血清,提取总RNA,应用qRT-PCR方法对血清中miR-21、miR34a、miR-122及miR-45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miRNAs血清表达水平与脂肪变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人群血清中miR-145(P=3.290)和miR21(P=1.570)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miR-451(P=0.0309)、miRNA-122(P=0.0083)和miR-34a(P=0.003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AFLD组患者根据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分为轻度(46例)和重度(32例),miRNA-122(P=0.0062)和miRNA-34a(P=0.0044)的表达水平随脂肪变性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 NAFLD患者较健康人群血清miR-21、miR-34a、miR-122及miR-451表达水平升高,特别是miR-34a和miR-122可以作为NAFLD诊断的一个生物学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miRNA-122和紫藤多花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8例(CHB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4例(CHC组)和健康对照者56例(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3组血清miRNA-122水平。HISCL M2BPGi检测系统检测血清WFA^+-M2BP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miRNA-122和WFA^+-M2BP在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中的预测价值,多因素联合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结果 CHB组和CHC组血清miRNA-122(t值分别为39.437、11.460,P值分别为<0.001和0.005)和WFA^+-M2BP(t值分别为12.885、18.500,P值分别为0.004、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CHB组肝纤维化分期S1~2患者血清miRNA-122显著高于S3~4患者(t=11.795,P=0.006)。CHB组和CHC组肝纤维化分期S1~2患者和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1~2患者血清WFA^+-M2BP均显著低于对应组S3~4患者(t值分别为8.584、3.565,P值分别为0.016、0.031)和G3~4患者(t值分别为5.568、3.354,P值分别为0.022、0.048)。ROC曲线分析发现miRNA-122和WFA^+-M2BP预测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能效较好;WFA^+-M2BP预测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能效较好(P<0.05),miRNA-122和WFA^+-M2BP联合预测CHB和CHC肝纤维化程度能效好(AUC均>0.9,P值均为0.001)。结论血清miRNA-122和WFA^+-M2BP联合可用于预测CHB和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体内miR-122的表达,探讨miR-122与小鼠急性肝衰竭疾病程度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为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用D-氨基半乳糖(D-GalN,900 mg/kg)联合脂多糖(LPS,10 μg/kg)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模型,对照组3组,分别予以D-GalN(900 mg/kg),LPS(10 μg/kg)和等渗盐水腹腔注射,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小鼠病死率、肝脏组织学变化,给药后0、1、3、5、7、9 h分别留取血清、肝脏组织标本,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小鼠体内miRNA-122和炎症因子的表达,LNA(锁核酸)-Northern blot验证miRNA-122的表达,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组间均数比较用two-WayANOVA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D-GalN/LPS给药24 h,小鼠病死率率达80%以上,而3个对照组则无一只小鼠死亡;肝脏特异性miR-122在正常小鼠肝脏内含量丰富(ct≈14),D-GalN/LPS诱导后1 h,miR-122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P=0.013),表现为上调,之后随疾病的进展,miR-122表达进行性下降,9 h下调最为明显(ct≈15,P=0.002);ALT/AST于给药1 h无明显变化,3 h后呈明显上升趋势,7 h达高峰,之后ALT/AST急剧下降;对miR-122和ALT的表达对比,发现在该模型中miR-122比ALT变化快,且持久;肝衰竭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在肝组织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均上调(P<0.05); miR-122和ALT、TNFα和IL-6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22与以上三项指标均呈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5、0.493和0.674、).结论 肝衰竭小鼠体内肝脏特异性miR-122和ALT呈负相关关系,但又较ALT更敏感,更持久地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且miR-122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损伤相关因素TNF α、IL-6均具良好的相关性,推测miR-122有望成为判断急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柳  范竹萍 《肝脏》2009,14(1):11-13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应用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并运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30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CTP、CrCTP、MELD和MELD—Na分值(分别为11.47±2.46、12,47±2.05、19.70±6.71、27.97±10.79)与生存组(分别为8.73±2.03、8.95±2.13、10.92±4.74、14.48±6.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P、CrCTP、MELD和MELD-Na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22、0.873、0.870。结论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均可有效预测我国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准确性;MELD-Na模型未显示比MELD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MELD-Na评分系统、integratedMELD(iMELD)评分系统对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计算105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CTP、MELD、MELD—Na和iMELD分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4种评分系统判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105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死亡49例,死亡组MELD-Na评分[(19.42±9.32)分]与生存组[(8.79±4.3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的CTP、MELD以及iMELD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AUC比较,iMELD评分(0.854)〉MELD—Na评分(0.844)〉MELD评分(0.839)〉CTP评分(0.762)。结论CTP、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且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TP评分,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CTP)计分及MELD-Na模型评分(MELD-Na^+)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Child-Pugh及MELD-Na分值,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Na评分(24.1±2.5)与生存组(15.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比较中,MELD-Na评分(0.825)〉MELD评分(0.779)〉Child-Pugh分级(0.626,P〈0.05)。结论 Child-Pugh计分、MELD计分和MELD-Na计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模型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31例,随访6个月。常规检测血清PA水平、计算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CTP评分),在MELD评分的基础上,加入PA项目的 评分,建立MELD联合PA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随访的6个月里,死亡83例;死亡组血清PA水平为(32.2±9.3)mg/L,显著低于生存组的[(47.3±26.4) mg/L,P<0.05];死亡组MELD评分为(24.1±5.6)分,明显高于生存组的[(18.0±6.7)分,P<0.05];死亡组CTP评分为(11.8±1.2)分,明显高于生存组的[(9.0±2.0)分,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预测死亡的ROC下面积(AUC)为0.868(95%CI:0.823~0.912),显著高于CTP评分的[0.753(95%CI:0.690~0.816),P<0.05]或血清PA的[0.675(95%CI:0.606~0.743),P<0.05];进一步采用MELD联合PA评分分析的AUC为0.896(95%CI:0.857~0.935),显著高于MELD评分(P<0.05)。结论 应用血清PA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预测效能显著高于MELD评分或CTP评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扩大验证。  相似文献   

15.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及12 mo内的预后. 记录每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 应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TP评估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 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应用非参数秩相关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MELD与CT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6及12 mo内分别死亡23、39、85例,MELD评分与CTP评分均显著相关( r = 0.76,0.69,0.71,均P<0.01). 3、6及12 mo内MELD与CTP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886和0.775( P<0.01)、0.892和0.876( P>0.05)、0.873和0.866( P>0.05). 生存分析表明2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3、6及12 mo内患者可能的生存率和死亡率( P<0.01).结论: MELD模型可预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12 mo内的生存率,3 mo内MELD模型优于CTP评分,但6 mo及12 mo内MELD模型和CTP评分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郑盛  殷芳  严晓会  刘海  王玉波 《肝脏》2009,14(3):198-199,203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近期变化(AMELD)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值及Child—Pugh评分,1个月后再次行MELD评分,根据两次MELD值之差计算AMELD。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hild—Pugh、AMELD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AMELD(3.43±2.58)与生存组(0.33±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ELD、MELD、Child Pugh评分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Auc分别为0.845、0.787、0.712,A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显著优于初始MELD及Child—Pugh评分(P〈0.01)。结论AMELD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及Child—Pugh评分和分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Logistic模型及3个传统肝硬化预后模型(MELD模型、MELD-Na模型及CTP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及1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住院且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1086例,记录1086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Na、MELD、CTP积分,随访患者在3个月及12个月内生存情况。通过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并建立Logistic模型;应用ROC及其AUC比较Logistic模型、MELD-Na、MELD、CTP评分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4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及1年内预后预测均有较好价值。Logistic模型在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方面优于MELD模型及CTP(P<0.05),与MELD-Na模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UC大于MELD-Na模型;Logistic模型在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方面优于CTP(P<0.05),与MELD-Na及MELD模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但AUC大于MELD-Na及MELD模型。结论4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及1年预后情况,Logistic模型、MELD-Na模型优于CTP,其中Logistic模型预测该类患者预后的AUC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ELD评分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3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两种系统对肝硬化预后的评估。结果分别有19.85%和33.82%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死亡,死亡组MELD和Child—Pugh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01);MELD评分在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AUC高于Child—Pugh评分(P〈0.05);生存分析表明MELD与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分辨6个月内可能生存及死亡的患者(P〈0.005);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r=0.67,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优于Child—Pugh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空腹血糖值变化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与空腹血糖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研究开始时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记录死亡组距死亡时间6个月内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及生存组距2009年3月起之前的任何时间点前18、12、6个月空腹血糖值、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及MELD评分。结果死亡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进行性上升或不变,生存组CTP分级随时间多呈不变或波动(P=0.000);死亡组空腹血糖值在死亡前18个月内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生存组空腹血糖值在生存期18个月内随时间呈波动上升(P=0.000);死亡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评分每增加1分,空腹血糖值平均降低0.08 mmol/L;生存组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无显著相关性;死亡组距死亡时间前6个月时空腹血糖平均值为(4.36±0.81)mmol/L。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死亡前18个月内空腹血糖值有进行性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其MELD评分和空腹血糖值呈负相关。CTP分级进行性上升至C级且伴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至(4.36±0.81)mmol/L时,可能提示近期(6个月)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常规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探讨它们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在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5例短期内死亡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255.5±92.3pg/ml,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为25.8±7.3,而存活患者则分别为130.3±100.3pg/ml和15.0±4.9(P〈0.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444,r=-0.443,P〈0.0001);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对预后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和0.882,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0.9pg/ml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22.9为最佳截断点,其对患者短期死亡判断的特异性为98.3%,准确率为88.1%。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