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香鸟语,艳阳高照,时下正值旅游的黄金季节,去原始森林,到绿荫草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当您尽兴踏青、游玩的同时,不可忽视防病保健,特别要提防莱姆病。莱姆病由伯氏螺旋体引起,是由蜱(俗称草爬子)传播的一种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1975年首次发现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生此病流行,1980年命名为莱姆病,并确定其发生与硬蜱叮咬有关。1982年从蜱体内分离出螺旋体。1984年将此病原体命名为伯氏包柔螺旋体。该病为全球分布,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其流行有一定的地域性,多发生在林木茂密的地区,丘陵和平原…  相似文献   

2.
李静  梁张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35-1038,1042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本文主要从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特征等方面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概论     
莱姆病概论西宁市卫生防疫站刘光润莱姆病(Lymedisease)是1977年Steere医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的一种蟀传动物源性疾病 ̄[1],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该病蔓延迅速,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累及多器官系统,与其他疾病不易鉴别,严重...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通过蜱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该病可致使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目前该病已分布于30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人30万左右,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1].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该病,到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发现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研究进展RESEARCHADVANCESOFLYMEDISEASE李林村,郭万申,王文周综述(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由蜱传播的动物源性螺旋体病。最早在美国的康涅狭格州莱姆镇发现。该病的病原体是疏...  相似文献   

6.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是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硬蜱吸血传播给人.人对该螺旋体普遍敏感,感染后约半数以上发病.此病先由Steere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洲的莱姆镇发现而命名.人莱姆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对莱姆病的诊断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临床症状外,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两部分.本文就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布甚广,现已有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  相似文献   

8.
<正> 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的蜱传螺旋体病。自1977年Steere首次报告该病,特别是1982年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成功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媒介、宿主以及病原体和人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已有深入的了解。该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蓖子硬蜱复合属的几种硬蜱,此外,其它的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可引起人兽多器官系统损害,甚至死亡,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性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此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蜱传播而引发的螺旋体传染病,1977年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1980年以来,东欧一些国家、前苏联和澳大利亚先后报道了莱姆病在以上国家的发病情况。我国学者先后采用现场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黑龙江、内蒙古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莱姆关节炎是莱姆病的晚期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终生致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对莱姆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就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与莱姆关节炎发病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莱姆病致躁狂症精神病1例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马恩厚牡丹江市急诊急救中心王平牡丹江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赵桂晨,姜洪和莱姆病(lymedisease,LD)-蜱媒螺旋体病,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发现的1种地方性传染病。1987年在我国首次报道该病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姆病(Lyme disease,LD)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美国Steere AC博士于1977年首次报告经蜱叮咬传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分布广泛,现已有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包括: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是对人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疾病〔1〕。1992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  相似文献   

14.
李瑶宣 《广西医学》1998,20(2):257-260
莱姆病是由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Li下简称BB螺旋体)。它于1970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旧莱姆镇首先发现,现遍及世界各地。我国22个省(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为5·06%,11个省(市、区)有典型病例存在“‘。莱姆病多发生在夏秋季,患者病前多数有妈叮咬史或在牧区、林区生活逗留史。临床症状可分为三期:早期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为主,伴感冒症状;中期:约3~4周后出现神经、心脏损害;晚期:数月后出现关节损害,仍可出现神经损害“‘。神经损害是莱姆病…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由蜱作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临床表现为炎症性多系统的疾病。最初本病集中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Lyme)城的儿童,因而得名。长期以来,欧洲发现一种病因不明的局部皮肤病,名为慢性游走性红斑,1977年美国Steere提出,莱姆病除了皮肤与神经病变外,还包括心脏、关节及其它全身症状。通过调查研究,已经肯定该病是由螺旋体引起的多系统传染病。我国1985年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也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因首次发现于美国涅狄格州的莱姆(Lyme)镇而得名。此病自1977年在美国发现以来,迅速蔓延,至今在50个州均有发现,成为一种传播极快的常见传染病,被称为“第二艾滋病”。目前全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病例报告。我国自1986年在黑龙江海林县首次发现莱姆病后,陆续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等2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现。据安徽医大研究证实,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着本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伯氏(Burdgorferi)疏螺旋体,主要是通过小昆虫硬蜱叮刺吸血  相似文献   

17.
莱姆病概况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因Sfeere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获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而命名。本病的病原体为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经蜱传播,可侵犯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慢性游走性红斑(ECM)  相似文献   

18.
莱姆病是新近认识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引起,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神经、心脏、关节等多脏器、多系统受累的综合征。目前,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病例报告。较详细地介绍了莱姆病的发现及研究经过,同时,对与该病有关的研究史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螺旋体 ( 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经蜱传播 ,以某些小型哺乳动物为宿主 ,该病自从 1 975年被发现以后[1] ,其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 ] ,而且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 ,莱姆病的病原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入。1 莱姆病螺旋体的病原学伯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 ,微嗜氧。由表层、外膜、鞭毛、原生质四部分组成 ,在含发酵糖、酵母 ,矿盐和还原剂的培养基内生长良好 ,常用 BSK培养基培养传代 ,最适温度32℃~ 35℃ ,Norris等的研究表明用 BSK— H…  相似文献   

20.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由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世界很多地区均有该病发病报道.患者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致病螺旋体的基因种有关,在不同地区,致病的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种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莱姆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