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近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将为开发新的毒副作用较低的抗病毒药物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抗病毒感染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项比较物理联合药物与单独物理或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显示,联合预防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性。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将行髋关节置换后患者350例随机被分为2组,一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肝素联合IPC组);另一组只接受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低分子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1);(2)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3)结果表明,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治深静脉血栓较单纯应用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组合型人工肾可以全面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各种毒素,预防和治疗透析长期并发症,但透析器和/灌流器凝血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问题。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抗凝方案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分别应用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对35例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按原抗凝方案的1.5~2.0倍进行抗凝各4周,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及出血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应用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3例、2级2例,两组均未发生3级滤器及灌流器凝血;应用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12例、2级3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肝素后血小板减少,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各检验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时,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抗凝效果接近,低分子肝素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90例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病例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硝酸盐类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7d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做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值得推广.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仅能够降低心绞痛的复发机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为口服肝素无效,本文检测了家兔口服低分子肝素和未分级肝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降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以未分缘肝素为对照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两组对家兔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粘度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对微血栓心肌损伤大鼠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微血栓所致心肌损伤大鼠的疗效。方法36只大鼠分为 :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分子右旋糖酐组、高分子右旋糖酐组 普通肝素组及高分子右旋糖酐组 低分子肝素组(简称对照组、高右组、普肝组及低肝组)。每组于用药前后描记心电图 ,最后一次用药后作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计算微血栓K值。结果高右组肠系膜微血栓增加 ,微血栓K值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P<0.01 ,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 ,与对照给比较P<0.05 ,与注射前比较P<0.01。普肝组ST段与治疗前比较P>0.05。低肝组微血栓K值增加 ,与高右组比较P<0.05 ,ST段与治疗前比较P<0.001 ,与高右组比较P<0.01。结论微血栓大鼠心肌损伤严重 ,低分子肝素是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李红 《医学信息》2009,22(8):1542-154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 ml,腹壁皮下注射,12 h 1次,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于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9G建立一种筛选抗VZV药物的新方法。方法 将VZV疫苗株(vOka)的无细胞病毒液(CFV)直接感染MV9G细胞2h后移除(CFV直接感染法),或将感染vOka株的MeWo细胞(含带细胞病毒,CAV)与MV9G细胞共培养48 h(CAV共培养法),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培养基中加入肝素、磷酸甘露糖(M-6-P)、阿昔洛韦(ACV)、白藜芦醇、roscovitine等抗病毒药物,通过比较加药前后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来分析药物对VZV的作用。结果 抗病毒药物各浓度组不同程度地抑制CFV直接感染和/或CAV共培养激发的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荧光素酶活性的降低与平行对照组中病毒蚀斑数的降低一致。抗病毒药物中肝素、M-6-P和roscovitine 2.5 μmol/L组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而ACV和白藜芦醇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ACV抗药株Kanno和rOka YSR的CAV与MV9G细胞共培养均激发其强表达荧光素酶,但ACV抑制抗药株激发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显著高于抑制敏感株pOka和CaGu的IC50。结论 CFV直接感染法和CAV共培养法分别有助于筛选针对VZV感染早期和后期的药物,利用MV9G细胞建立的报告细胞法可为抗VZV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和高通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机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往往早于特异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限制病毒复制,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是世界范围内许可的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肿瘤和免疫紊乱的药物.一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宿主抗病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毒也进化出相应的机制以对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从而成功侵染宿主并维持长期感染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病毒对干扰素效应的逃逸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分析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抗凝预防四肢骨折血栓形成及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均能较好的预防四肢骨折患者血栓形成,降低血清sVCAM-1、HMGB1水平而促进患者康复,低分子肝素钙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降纤酶联合对进展性脑梗塞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起病在24h内的17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与降纤酶联合治疗组及常规对照组,于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分别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液学指标改变,观察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9例发生进展中卒中,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与降纤酶联合治疗组发生的进展性卒中其严重程度比对照组轻(P<0.01);近期预后较对照组好(P<0.05);治疗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降纤酶联合能降低进展性脑梗塞的发生率,有利于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低分子肝素抑制重症肺炎患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收集重症肺炎患者共49 例,随机分成两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 皮下注射,1 次/ d,连续治疗7 d。分别在治疗开 始前与治疗后第7 天,监测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IL-17、IL-23、TNF-α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分子 肝素治疗组在治疗第7 天,IL-6、IL-8、IL-10、IL-17、IL-23、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低分子肝素组机械通气时间 明显降低。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改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晚期妊娠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观察,探讨对风湿性心脏病栓子脱落及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6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来观察栓子脱落、血栓形成以及胎儿发育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风湿性心脏病栓子脱落以及血栓形成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晚期妊娠胎儿的发育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以常规应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晚期妊娠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血液灌流急救中的应用,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血液灌流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我中心76例药物毒物中毒行血液灌流的患者,共行灌流120例次,70例各为1次,10例各为5次(为百草枯中毒);其中应用普通肝素(HS)组59例次,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组61例次.分别观察两组灌流前、灌流开始后30 min、灌流2h结束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灌流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及病人临床出血征象.结果 HS组PT、APTT及TT在灌流开始30 min、灌流结束时较LMWH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灌流器及管路0级凝血57例(96.61%),Ⅰ级凝血1例(1.69%),Ⅱ级凝血0例,Ⅲ级凝血1例(1.69%);LMWH组0级凝血60(98.36%),Ⅰ级凝血1(1.64%),Ⅱ级凝血0例,Ⅲ级凝血0例.HS组出现2例鼻出血、3例血尿、1例胃出血、2例颈内静脉导管穿刺处出血;LMWH组出现0例鼻出血、0例血尿、1例胃出血、0例颈内静脉导管穿刺处出血.结论 在血液灌流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安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制成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72h后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观察,同时检测血清中IL-8的含量,探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对保护脑的作用机制。结果 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程度显著低于盐水治疗组,低分子肝素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的IL-8含量。结论 IL-8做为一种急性炎症的趋化因子,在脑缺血时升高,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期或再灌注损伤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硫酸镁没有抗炎作用,单用硫酸镁或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没有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预防作用,探讨临床上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较适低分子肝素钙的剂量.方法 对就诊我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低剂量组和较高剂量组),各30例,均给以常规治疗同时低剂量给以10u/kg·d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较高剂量给以100u/k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治疗后,随访3月,较高剂量组皮疹消退时间较短,及皮疹反复次数、血尿、蛋白尿发生率均明显少于较低剂量组(P<0.05),较高剂量组S-β2-MG、U-β2-MG、U-IgG明显低于较低剂量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较高剂量(100u/kg·d)优于低剂量(10u/kg·d).  相似文献   

17.
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药,临床治疗和动物试验中发现肝素还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肝素多种抗肿瘤相关的生物活性中,竞争性抑制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的黏附作用最为关键,决定了肝素抗肿瘤转移能力的大小,这种与肝素的抗凝机制不同.通过对肝素分子基团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消除其副作用的危险,得到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的肝素衍生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neurobasal 加 B27 supplement”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在缺氧条件下使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原代神经细胞的抗凋亡作用。结果: 在250-500 U/L的浓度范围內,低分子肝素能降低缺氧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率(P<0.05),并且较BDNF(50 μg/L)抗凋亡阳性对照组的凋亡率更低(P<0.05)。低分子肝素(500 U/L)增加缺氧的神经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P<0.05),减少Bax蛋白的表达(P<0.01),提高Bcl-2/Bax比值(P<0.01)。低分子肝素500 U/L组的Bcl-2/Bax比值比正常对照组、BDNF抗凋亡阳性对照组和凋亡阳性组都高(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通过上调缺氧神经细胞Bcl-2表达和下调Bax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减少缺氧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都有活血化淤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对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在24只兔左耳背制作3 cm×6 cm静脉淤血皮瓣模型,随机分组:对照组皮瓣下多点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低分子肝素625 U/mL,水蛭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重组水蛭素1 U/mL。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较对照组淤血程度轻,血肿消散快。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水蛭素组、肝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水蛭素组和肝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术后同期微血管淤血程度较水蛭素组和肝素组严重,微血管计数明显少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P < 0.05,P < 0.01),水蛭素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肝素组(P < 0.01)。说明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较快改善皮瓣的淤血,提高皮瓣成活,重组水蛭素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