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肝感染产妇与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本市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阳性产妇与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状况,为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336例HBV-M阳性(除单项抗-HBs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根据传染性强弱将产妇模式分为3组,比较各模式组对新生儿HBV-M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①产妇与新生儿HBV-M模式类型有差别,新生儿出现了临床上少见抗-HBs、HBeAg、抗-HBc圴阳性和HBeAg、抗-HBc圴阳性模式。②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0.2%,其HBV-M阳性率(除单项抗-HBs阳性外)为97.3%,其中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大三阳)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达35.0%(14/40),HBV-M阳性率92.5%(37/40),且以HBeAg阳性为主。③HBsAg和HBeAg均阴性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0.5%,HBV-M阳性率为88.4%,并以产妇相同模式出现最多。[结论]本市HBsAg阳性特别是伴有HBeAg阳性产妇发生HBV宫内感染率较高,为高危因素,而HBsAg阴性产妇的新生儿HBV-M阳性率也较高,对HBV宫内传播的风险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小鼠杂交瘤 XM—B5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小鼠腹水均含高滴度抗-HBS 抗体。经稀释后两者可直接用于免疫扩散法(ID)检HBSAg。上清液和腹水之抗-HBS 经化,已用于:1、致敏血球建立反问血凝法(RPHA),2、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建立酶连免疫法(ELISA),用三种方法(ID、RPHA、ELISA)检测132份血清标本,HBsAg 阳性率分别为46.2%,64.4%和70.4%。同时用市售北京生研所马抗 HBs 和 RPHA 血球检测时阳性率为37.9%和75%。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下旬至1985年9月中旬,我们对来本站门诊就医及部份健康体检发现的HBsAg阳性者1077名,进行e抗原抗体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简报如下。本组1077名HBsAg阳性者中,男性656名,女性421名;年龄10岁以下的48名(男性271名,女性21名),10~20岁的140名(男性87名、女性53名),20岁以上的889名(男性542名,女性347名)。我们采用免疫扩散(ID)法进行检测(其中293例同时以ELISA法作对照,结果一致),HBeAg阳性的603名,阳性率为55.98%;抗—HBe阳性的149名,阳性率为13.83%(其中6例HBeAg和抗—HBe同时存在,有1例在抗—HBe出现后的一个月出现抗—HBs);HBeAg、抗—HBe均阴性的325名,占30.18%。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47例产前孕妇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HBsAg阳性215例,阳性率为10.7%。经对38例HBSAg阳性产妇血清复测,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占26.3%(10/38),为观察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免疫效果,38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儿均注射40ug乙肝疫苗。免后一月31例未出现HBsAg血症检出抗-HBs,最低为29.44mIu/ml,最高为4930.69mIu/ml,GMT:9868.73,其中双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抗-HBS阳性率为50%(5/10),单纯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抗-HBS阳转率为92.86%(26/2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进行HBsAg测定的阳性参考界定。方法 对 14 0 2 0名饮食 ,美容美发及宾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查体实行静脉抽血 ,进行HBsAg的携带情况调查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进行筛选 ,阳性者做滴度测试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HBsAg血清阳性滴度的适当界定。结果 HBsAg阳性检出率为 3 0 4% (4 2 6/14 0 2 0 )。阳性者所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测定结果为 96 46% (10 7/111) ,其中血清滴度≤ 1∶4者阳性率为 47 66% (7/15 ) ,血清滴度≤ 1∶8者阳性率为 86 67% (2 6/3 0 ) ,血清滴度≥ 1∶16者阳性率为 10 0 % (74/74)。结论 对HB sAg血清滴度≤ 1∶4者慎重对待 ,≤ 1∶8者临床意义大 ,≥ 1∶16者为完全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HBsAg在无锡市人群中的携带情况及HBsAg阳性者的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的构成模式.方法 用ELISA法对18 0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BsAg的测定,并对其中953例HBsAg阳性者进行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18 086例体检者HBsAg的总阳性率为6.07%,男性和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6.57%和5.25%,男性HBsA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337.55,P<0.05),女性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x2=12.41,P>0.05),男性各年龄组有显著差异(x2=34.92,P<0.05),其中30~、40~、50~岁年龄组HBsAg的阳性率较其他年龄组高.953例HBsAg阳性者检测到的9种组合模式中,以HBsAg、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者最高,为63.59%;其次为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25.60%.结论 在加强HBV预防工作的同时,应改善HBV血清学指标的测定方法,以提高灵敏度、准确度,以便人们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梅毒感染产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对乳汁中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并且产后进行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梅毒产妇共360例,按入院时RPR滴度分两组,即RPR高滴度组(RPR≥1∶4)和RPR低滴度组(RPR<1∶4)。利用梅毒螺旋体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产后乳汁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分析两组血液及乳汁的化验结果,了解孕期血清RPR及驱梅治疗对乳汁梅毒抗体的影响。结果 360例产妇中,RPR高滴度组17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114例;RPR低滴度组19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63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1,P<0.01)。另外,在高滴度组的170例产妇中,有79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达到4倍或以上(治疗有效组),其中56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阳性(阳性率70.89%);剩下91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不足4倍(治疗无效组),此91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均阳性(阳性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42,P<0.01)。结论 血清RPR滴度高的梅毒产妇,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概率较高;孕期驱梅治疗对降低乳汁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2年后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评价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12年后的免疫效果。方法2003年1至3月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在1991至2000年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抽取2491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水平,并对免疫后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91名3—12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0.52%,疫苗免疫保护率为88.45%(95%CI为65.67%-97.89%),抗-HBc阳性率为2.2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重组(酵母)疫苗的3—6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38.79%,但随年龄增大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几何平均滴度为52.83mlU/ml,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血源性疫苗的6—12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0.79%,几何平均滴度为61.51mlU/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HBsAg阳性儿童中,约50%儿童的母亲为HBsAg阳性。结论北京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实施12年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理想,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但重组(酵母)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应加强血清学监测。儿童接种后成为HBsAg携带者的主要原因为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张纯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65-265
目的了解低滴度HBsAg血清在入校新生中的分布及其相关HBV五项血清标志物特征,探讨影响低滴度HBsAg血清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01~2004年入校新生12 280名进行血清HBsAg检测,以中和试验确定HBsAg阳性血清滴度在1∶8和1∶4的构成,并分析其HBV五项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血清684例。684例HBsAg阳性学生中,HBsAg血清滴度1∶8的120例,占总受检人数的1.00%,占阳性数17.54%;HBsAg血清滴度1∶4的30例,占总受检人数0.24%,占阳性数4.39%。对HBV五项血清标志物模式分析得出8种情况,其中以小三阳(HBsAg,抗-HBc和抗-HBe阳性),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HBsAg和抗-HBc阳性,HBsAg和HBeAg阳性4种结合模式为主。结论低滴度HBsAg血清与高滴度HBsAg血清HBV五项标志物基本模式一致,证明HBsAg血清滴度高低的传染性一致,这类人群更不能忽视,应同时进行HBV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比较,了解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性能。方法分别用MEIA法和ELISA法对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和抗HBe)进行检测。结果1140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检测,MEIA法阳性率为:HBsAg94.00%,HBeAg46.75%,抗HBc97.96%,抗HBe61.41%;ELISA法阳性率为:HBsAg91.89%,HBeAg36.14%,抗HBc93.26%,抗HBe18.11%;MEIA法阳性率高于ELISA法,其中对HBeAg和抗HBe的检测,两种方法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MEIA法比较,ELISA法检测HBsAg的相对灵敏度达97.46%,抗HBc为94.93%,HBeAg为73.41%,抗HBe最低,为41.73%。对一些低滴度的HBeAg/抗HBe的HBV感染者,ELISA法检测可出现假阴性。结论对于血清HBV标志物的检测,MEIA法和ELISA法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但MEIA法敏感性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母亲所生婴儿HBV隐匿型感染的存在情况. 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V携带母亲所生新生儿脐血中HBV标志物,筛选出118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脐血,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微粒子酶免技术(MEIA)对入选脐血作HBV DNA和HBsAg定量分析,并对这些高危新生儿进行随访检测. 结果 118例入选脐血中,36例(30.5%)HBV DNA载量≥5.0×102拷贝/ml,其中102~103拷贝/ml低滴度者25例(21.2%),104~105拷贝/ml中等滴度者11例(9.3%);同时有47例(39.8%)脐血HBsAg定量超过检测下限(S/N值≥2.00),其中浓度<0.5ng/ml者27例(22.9%),0.5~5.0ng/ml者20例(16.9%);随访检测结果:出生时脐血HBV DNA阳性或(和)HBsAg浓度≥2.00(S/N,MEIA法)者,至6月龄和12月龄时血清HBV DNA和HBsAg(ELISA法)阳性率分别为84.8%、18.2%和78.1%、14.6%. 结论母亲为HBV携带者的高危新生儿用常规方法检测脐血HBsAg阴性,不能除外HBV宫内感染,而可能有部分存在HBV隐匿型感染,临床应采用更灵敏更可靠的检测技术并加强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ABC—ELISA方法检测HBs—Ag携带者PHSA受体,其阳性率为49.55%(56/113);慢性迁延性肝炎PHSA受体的阳性率为53.52%(38/71);慢性活动性肝炎PHSA受体的阳性率为9.23%(6/65);HBeAg阳性者PHSA受体的阳性率为62.75%(9/145);抗-HBe阳性者PHSA受体的阳性率为42.00%(47/112);HBeAg和抗-HBe均阴性者PHSA受体的阳性率为31.42%(33/105);HBsAg滴度为1∶4096者PHSA受体阳性率为100%(8/8);滴度为1∶2048~1∶128者PHSA受体阳性率为50%(15/30);滴度为1∶32~1∶8者PHSA受体阳性率为32.42%(36/111)。  相似文献   

13.
医院职工HBV标识物调查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湘雅医院职工1973年以来HBVM普查情况。HBsAg总阳性率血凝法10.61%,酶标法11.04%。按工种分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68例HBsAg阳性者进行5~19年动态观察发现:HBsAg持续阳性率52.94%,阴阳反复率42.64%,转阴率4.41%。HBeAg总阳性率3.75%,其中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占1.6%。HBVM类型与转归结果提示:HBeAg与抗—HBc阳性,但抗—HBe阴性者多为HBsAg持续阳性;抗-HBc阳性、抗-HBe阳性者多为HBsAg阴阳反复;抗—HBc或抗—HBe单项阳性者再出现HBsAg阳性的可能性较少;仅单项抗-HBs阳性才可能不出现HBsAg阳性;单项HBsAg检查不能查出HBsAg阴阳反复者及HBsAg阴性,但HBeAg阳性者:单项HBsAg短期对比所得的转阴率实际上是阴阳反复率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免疫儿童及青少年慢性HBV感染情况及其感染来源,为制定乙肝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广西苍梧县所有乡镇中抽取2个乡镇,每个抽中的乡镇各抽取5所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每所学校的全部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采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对HBsAg阳性者及其家庭所有成员采静脉血。对血清学检测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分析其感染来源。结果 10所学校共调查2 199人,其中男性1 004人,女性1 195人。年龄5~17岁,平均10.5岁。研究对象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00.00%,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为67.60%。HBsAg阳性率为2.64%,抗-HBs阳性率为36.15%,抗-HBc阳性率为28.8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组抗-HBs阳性率(37.69%)高于未及时接种组(3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2, P=0.031)。抗-HBc阳性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慢性HBV感染者占HBsAg阳性儿童总数的50.91%(28/55)。HBV基因分型分析发现,母子基因型相同者占81.25%,母子基因型不同者占18.75%,提示后者HBV感染来源不是母亲。结论苍梧县儿童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24 h内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能提高免疫效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青少年期需要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对2001年出生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体滴度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0.6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90.5%(95%可信区间为84.97%~97.02%)。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抗-HBs有效阳性率的逐年下降,但接种免疫之后5年之内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长的趋势。结论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在全程免疫后5年内没有必要进行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16.
章丘市34 366名中小学生乙型肝炎防治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章丘市中小学生HBsAg、抗-HBs阳性情况,并进行乙型肝炎防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章丘市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抽取1个乡镇的在校中小学生,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HBsAg,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Bs,对HBsAg、抗-HBs双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结果共调查34 366人,HBsAg阳性率为3.35%,抗-HBs阳性率为36.25%。20 758例HBsAg、抗-HBs双阴性者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1.40%。结论章丘市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较低。今后仍应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地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5年3-12月在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单纯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2 802人中,阳性255人,阳性率9.10%;各年龄组人群以31~40岁组HBsAg阳性率最高,占12.16%(71/584)。1 907例检测HBV5项血清标志物者中,HBsAg阳性者238例(12.48%),以HBsAg阳性合并抗HBe、抗HBc阳性为主(44.96%),HBsAg阳性合并HBeAg、抗HBc阳性次之(38.24%);5项全阴性者占总人群的46.88%。结论该地区自然人群HBV感染水平较高,近一半人没有保护性抗体,应加强健康宣教,推广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改善环境卫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阳某专科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对该校2002年和2007年秋季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进行检测和用改良赖氏法对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2002年被检新生2 400人,HBsAg阳性者126人(占5.25%),其中男生78人,阳性率为8.90%,女生48人,阳性率为3.15%;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为5.90%,城镇学生阳性率为0.95%;表抗体(抗-HBs)阳性率为23.58%;ALT阳性率为2.63%。2007年被检新生4 655人,HBsAg阳性者133人(占2.86%),其中男生45人,阳性率为3.07%,女性88人,阳性率为2.76%;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为3.18%,城镇学生阳性率为1.10%;抗-HBs阳性率为48.18%;ALT阳性率1.12%。结论2007年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2002年入学新生,而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2002年入学新生。严格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的检测,及时治疗病人和对乙肝表抗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对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确保学生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宁波市江北区和镇海区自1994年起对满5周岁儿童普遍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针),加强免疫接种率>90%,至今已实行了6年.为评价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在上述两个区和未实行加强免疫的宁海县,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989~1998年出生的儿童901人和398人,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观察两组儿童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差别.结果显示加强免疫组5~6岁儿童抗-HBs的阳性率(89.90%和83.33%)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的同龄儿童(65.22%和61.22%),但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趋于接近,10岁组前者抗-HBs阳性率为67.01%,后者53.38%.加强免疫2年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达71.79%mIU/ml,至6年时降为45.00mIU/ml,未加强免疫组儿童的抗-HBs是持续下降,初免10年时其滴度为26.97mIU/ml.加强免疫组和未加强免疫组儿童的HBsAg和抗-HBc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5周岁儿童实施加强免疫可使抗-HBs总体水平短期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有所延长,但对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影响.因此认为,在儿童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0年内无需普遍实施加强免疫,5岁加强免疫在时机上不完全合理.  相似文献   

20.
郑善英  李爱芹 《现代保健》2010,(33):153-154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液中病毒标志物(HBV M)和乳汁病毒含量HBV DNA的关系,为乙肝产妇产后哺乳提供安全性指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液中HBV 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乳汁中HBV DNA含量情况.结果 113例病毒携带产妇中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56例,占49.6%;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37例,占32.7%;HBsAg(+)、HBeAg(+)9例,占8.0%;HBsAg(+)、抗HBc(+)11例,占9.7%.分别对以上乳汁作HBV DNA检测,发现大三阳组和HBsAg(+)、HBeAg(+)组HBV DNA阳性率高达87.5%和88.9%,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乙肝携带产妇乳汁具有一定的传染危险性,应采取措施,指导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