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介绍一种快速原代培养、分离、纯化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方法 对P2期小鼠的视神经进行组织块原代培养,振荡法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培养的星形细胞纯度高,GFAP染色显示98%阳性。结论 组织块原代培养,振荡法分离纯化视神经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细胞的损伤小、纯度高,是快速得到该细胞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胎脑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并建立人胎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分别以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分离、培养和纯化人胎脑星形胶质细胞,并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组织块法的培养效果优于消化细胞培养法;原代培养、纯化的细胞生长稳定,经鉴定为星形胶质细胞.结论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胎脑星形胶质细胞,简单易行、所获细胞纯度高,可用于体外星形胶质细胞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离体纯化和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方法,旨在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原代培养、传代纯化和一次或两次振荡纯化的方法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结果: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不高;经传代纯化培养后纯度达到99%以上,bystin表达量较少,且能经短时间模拟缺血诱导活性明显增高;经振荡纯化后bystin表达量明显增多,GFAP免疫荧光变亮,能耐受长时间模拟缺血,提示经振荡后星形胶质细胞已经处于“活化”阶段。结论:经过传代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最高,可以经模拟缺血诱导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其在脑中的功能,是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脑中的功能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高效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培养和纯化方法。方法神经元与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采用温和胰酶消化法、恒温振荡法、利多卡因分离法及手摇法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无血清培养法及阿糖胞苷法分离纯化神经元,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结果手摇法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与温和胰酶消化法、恒温振荡法、利多卡因分离法比较,细胞产量更高、活性更好;无血清培养法培养神经元比阿糖胞苷法细胞纯度更高、活性更好,形成神经网络结构的时间也更早。结论手摇法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是产量最高、简便、经济的方法,而无血清培养法更能提高神经元的纯度及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获取纯度较高的O-2A细胞系细胞并探索其分化规律。方法根据星形胶质细胞、O-2A祖细胞的生长时间差异及细胞的粘附特性不同,采用振荡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1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分离纯化O-2A祖细胞。结果纯化的O-2A祖细胞胞体呈椭圆形,具有典型的双极突起;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纯度达90%。在有血清的情况下,O-2A祖细胞定向分化为2型星形胶质细胞;在无血清的情况下,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通过振荡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1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离纯化培养的O-2A祖细胞具有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获取纯度较高的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用于进一步实验。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用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方法分离皮质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差速贴壁法去除成纤维细胞,培养融合时,恒温摇床振荡法去除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纯化后,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变化规律,并通过GF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结果大鼠脑皮质细胞接种后24h全部贴壁,部分细胞已伸出突起;3~5d时细胞增殖最明显,细胞数目增加,体积增大,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原代培养7~10d时细胞基本融合并开始分层生长。振荡纯化处理后,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可达98%。结论用差速贴壁和恒温振荡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皮质源性星形胶席细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获得更高纯度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方法新生1~2d Sprague-Dawley(SD)大鼠的大脑皮质混合胶质细胞原代培养8d后,采用恒温摇床振荡分离法、差速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结合条件限定培养基纯化培养细胞,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纯化培养2d后进行A2B5和DAPI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和细胞纯度分析。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纯化培养细胞的胞膜完整,细胞无损伤;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纯度分析显示,A2B5染色阳性细胞占DAPI染核细胞的百分比为98.14%。结论通过对传统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及振荡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改进,能够培养出高纯度的OPCs。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方法的比较运用,旨在优化现有的星形胶质细胞(AS)分离培养方法,建立稳定,高产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结合自有实验室条件采用优化的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分离培养法获取AS,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对培养的细胞进行GFAP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AS 7~10 d基本融合,胞体不规则,突起丰富如网状,生长曲线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纯度可达95%以上.结论:优化的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分离培养法对AS的培养更适宜自有实验室条件,可获得稳定纯度较高的AS,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获得更高纯度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方法 新生1~2 d Sprague-Dawley(SD)大鼠的大脑皮质混合胶质细胞原代培养8 d后,采用恒温摇床振荡分离法、差速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结合条件限定培养基纯化培养细胞,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纯化培养2 d后进行A2B5和DAPI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和细胞纯度分析。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纯化培养细胞的胞膜完整,细胞无损伤;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纯度分析显示,A2B5染色阳性细胞占DAPI染核细胞的百分比为98.14%。结论 通过对传统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及振荡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改进,能够培养出高纯度的OPCs。  相似文献   

10.
SD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纯化方法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以获得纯度高的细胞进一步对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在Mc-Carthy方法基础上改用出生后1d的SD大鼠的大脑皮层,结合机械分离和胰酶消化后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差速贴壁1h,培养14d以后上摇床以去除混杂细胞,细胞融合后传代,每次传代前都经历胰酶冲洗和差速贴壁,传3代后利用GFAP-FITC免疫荧光法对所获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过原代传代及纯化,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成功,并有较高的纯度。GFAP-FITC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经过合理取材、改良纯化方法后,可以更为简便得到纯度很高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与改良建立简单高效的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培养与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选用新生1~2 d的近交系C57BL/6小鼠,结合与改进营养剥离法并在恒温震摇法纯化后差速贴壁以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用Iba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小胶质细胞纯度进行鉴定。结果共收获2批小胶质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纯化分离的是小胶质细胞,并稳定获得超过1.59×105/25 cm2个,纯度达97%。结论改良过后的胶质细胞的培养纯化方法,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且产量高,提高了原有的分离纯化效率。获得的细胞稳定,活性强纯度高。为体外研究培养小胶质细胞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自发转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和分离纯化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试图建立一种具有重复性好、细胞纯度高、培养操作简便、接近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分3步:(1)分离纯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2)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内皮细胞系/星形胶质细胞非接触共培养);(3)模型鉴定。结果: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的血脑屏障模型无论是在形态学、屏障功能上还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上都与在体血脑屏障的特性相似。结论:可以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率的原代小胶质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方法.方法 以McCarthy等经典的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培养方法为基础,并进行改进,使用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帮助小胶质细胞从混合培养的胶质细胞分离下来,用OX4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 获得了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结论 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分离小胶质细胞与经典的振摇分离法所获得的纯度相当,但提高了细胞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4.
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条件化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条件化培养体系。 方法:用快速灵敏的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对纯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了纯的单一细胞群,星形细胞MTT测定的A值为0.255±0.012。 结论:建立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条件培养体系可以快速、高效得到纯度高的贴壁的星形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纯化培养方法,为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新生 SD大鼠,无菌操作取其大脑皮质,用0.025%的胰酶吹打消化成单个细胞,替代传统的0.25%的胰酶水浴消化15 min,单个细胞悬液接种于预先包被好PDL的24孔板或25 cm2的细胞培养瓶中,体外培养9~14天至细胞完全融合并铺满瓶底后进行传代.第2代细胞应用抗GFAP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来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这种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出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 采用本实验改进的方法,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符合体外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取新生0~1 d的C57BL/6乳鼠大脑皮质,胰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方法,分离皮质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并差速贴壁处理,待细胞接种24 h轻柔换液,以后每隔2~3 d换液,且每次换液前手动振荡洗涤2次,传代3次后,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结果: 经过原代及传代培养,获得形态典型、纯度在95%以上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优化后的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稳定有效,操作简便易行,并可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7.
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 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 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方法:于无菌条件下取新生1~2 d的SD大鼠脊髓组织,采用机械吹打及胰酶消化法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差速贴壁和恒温摇床震荡去除杂细胞,进行培养。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传至第3代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BALB/c小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进行改良和优化,并进一步研究经脂多糖(LPS)刺激后其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情况.方法 星形胶质细胞采用温和胰酶与定轨摇床振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采用抗GFAP抗体鉴定其纯度;再采用LPS刺激分离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检测培养上清中N...  相似文献   

20.
新生大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获取纯度较高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s).方法 原代混合胶质培养,利用振荡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再用无血清化学条件培养基培养.免疫荧光法及膜片钳记录细胞电生理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振荡分离后超过90%细胞为NG2阳性OPCs:OPCs电生理特性:输入阻抗Ra相对较高;电压依赖的K 电流具有外向整流特性;对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敏感的小的内向Na 流,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结论 振荡法结合差速贴壁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OPCs;OPCs具有区别于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独有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