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整体出发,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于开头首先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既病防变的治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脾关系说明脏腑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治疗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如《血病虚劳  相似文献   

2.
陈浩 《中国针灸》1996,16(4):47-48
“治肝当先实脾”的针灸临床应用陈浩(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230061)主题词肝病(中医)/预防和控制,健脾"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金鹰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此乃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的预防思想,并予以...  相似文献   

3.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本篇为全书的总论部分。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指导思想,论述了脏腑经络患病的一般规律。对病因病机、诊断、治则、预防等各方面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一、总纲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各脏器、组织、器官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6.
房显辉 《国医论坛》2003,18(5):16-16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至今仍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虽对肿瘤的论述不甚多 ,但其医疗思想、治疗方法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1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预防”和“既病防变”。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仲景就指出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并且提出了发病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实践中,治肝病采用治肝法如不效,可改用调理脾胃法,常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这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之义通。土实木不能侮,而肝体得养,遂其柔顺之性。通过近百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的诊治,笔者体会到一般由肝气郁结者而致之胁痛用疏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下简称《选读》),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兹简举几例如下。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选读》对“四季脾王”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第一篇中的先后治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第一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为篇名,不用病名而用脏腑经络,不用病脉证治而用先后病脉证,先后既是病机,也是治则。由于人体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疾病在脏腑经络之间会相互传变,这种脏腑经络之间的传变是有先后顺序的,那么治疗也要有先后步骤。归纳为:已病之前,先治未病;已病之后,早治防变;表里同病,先治其表;新旧同病,先治新病;缓病急病,先治其急;因果同在,先治其因。这些先后治则具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述肝郁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萍  郭蕾 《光明中医》2011,26(9):1943-1945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论述.古人对肝脾的相关性已有足够的重视,不仅提出其病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治疗中对肝脾相关性的应用.肝与脾的研究一直是各代医家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热门,它不仅涉及“治未病”的范畴,也对更进一步揭示“证”的内部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段经文“见肝之病,……”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证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治法,确是丰富多彩,枚不胜数,其于八法之外,还法中有法,法外有法。众所周知,立法的准确与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一环。《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首先提出几个立法原则:一是“治未病”。强调已病脏腑邪实相传,所胜脏腑正虚受邪的规律,立法应从整体出发。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表里同病。急者先治。例如“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相似文献   

13.
实脾法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靖 《陕西中医》2005,26(9):973-97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4.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5.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16.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7.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1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可谓《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实践证明,它在肝病的治疗当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怎样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如何将其效法于临床?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见肝之病”,言简意赅,似无讨论的必要,但在临床中尚有值得明确的地方,那就是什么是肝病,换句话说,肝病在临床中可以见到哪些证候。我们说,这里的肝病,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断(辨证)的“肝病”。根据肝病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可以见到下述表现。  相似文献   

19.
李金生是江西省吉水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3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尤对肝病颇有造诣,尊古训且有阐发。笔者有幸跟随李师侍诊数年,感悟颇多,兹简介如下。1尊古训肝病实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曰:"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  相似文献   

20.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