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灸治病,源远流长,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出现了“制砭石大小”,多用于痈肿放血及治疗。随着历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完善,针灸术也日益完整,广泛用于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疾病。其中针灸对一些急危重症的治疗,更是一枝独秀,显示出针灸在治疗急症中的重要地位。兹举几例验案以观其貌。1 尸厥  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对于此症的治疗见于最早的有记载的针灸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虢太子暴厥而死,“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闲,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  相似文献   

2.
收集整理了古代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论述,分析其理论价值、诊疗方案及意义。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内容,主要散在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涉及病因、辨证、四诊、治疗、禁忌等方面。风寒湿热是头痛的外因,运气、阴阳失调是重要病因;经脉辨证和脏腑辨证是辨证角度;望闻问切是诊断依据;针刺是常见治疗方法;取穴、选经以及针刺手法是治疗关键;治疗与针刺的禁忌内容,保障了诊疗的安全性。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各种论述,为后世医家对于头痛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并为临床诊治头痛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1388条 ,总计 3348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大肠经及其腧穴的常用功效共 18项 ,这些功效及其症次分别为 :疏理上肢 2 5 2 ,祛风 2 0 1,健口强齿 197,安神193,明目 176 ,清热 176 ,消肿 16 2 ,清头健脑 138,通鼻止衄12 3,疏面理颊 115 ,散寒 110 ,舒肩 96 ,利咽 95 ,健脾和胃 94 ,宣肺 91,疏颈理项 85 ,镇痉苏厥 84 ,除痹 77。这 18项功效可归纳为 3类 ,其一为治疗大肠经在体表循行部位的疾患 (包括上肢、肩、颈…  相似文献   

4.
<正>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潮热、盗汗、眩晕、腰膝酸痛、月经紊乱、水肿、情绪抑郁等。古代文献中没有相同病名,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眩晕、汗证、水肿等相关病证中。笔者通过研读《内经》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相关医籍,对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梳理古代医籍中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古代妇科医籍中痛经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与传承发展.方法:深入文献研究建立痛经方药数据库,以SPSS22.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古代不同朝代痛经方剂的配伍规律,探究其传承与发展脉络.结果:发现从宋代到清代以气滞血瘀型痛经最多,气血不足型次之;治疗以养血活血、行气化瘀为要,常用方以四物汤、八物汤、交加散、温经汤、归脾汤...  相似文献   

6.
民国广东针灸医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中医研究》2011,24(6):72-74
民国时期的广东针灸医学在摸索中前行。本期广东针灸医家医籍有周仲房的《针灸学讲义》、梁湘岩的《针灸科讲义》、曾天治的《科学针灸治疗学》等等,对这部分内容的挖掘整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的发展,并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慢性伤口是指那些皮损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愈合(6周)或经常复发的伤口。古代医家在治疗慢性伤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祛腐生肌方剂。纵观历代中医典籍关于慢性伤口和祛腐生肌方剂的记载,就其历史沿革而论,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渐臻成熟。通过总结古代医籍中慢性伤口及祛腐生肌方剂,探讨慢性伤口、祛腐生肌法和祛腐生肌方剂的发展源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挥中医优势,把古代祛腐生肌方剂中的有用信息传达给学者,希冀能对现代临床有所指导,为有效地治疗慢性伤口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受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影响,我国近代针灸理论著作吸纳西医知识,应用西医医理阐述针灸原理,并将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知识比附;临床论著引介新颖技术,采用西医疾病论述针灸治疗,并对操作规范有所关注;针灸教育加入西医课程,学科设置逐步细化。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促进了我国近代针灸理论与西学汇通,为针灸临床增添了新颖技术与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灸医籍选是高等中医教育中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课程。该课程摘选了《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的精华,是针灸专业学生接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中医思维的关键。因此,在针灸推拿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及内容等原因,使得课程并未充分发挥文化熏陶及思维指导的效能,因此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0.
根据针灸古典医籍的特点提出传统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强调通过建立知识链接、理论结合临床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索并总结历代医家对痞满的治疗规律,以指导现今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实践。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一针灸推拿类》所收录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并建立数据库,从出处、成书年代、穴方、进针深度、行针时间、手法、辅助方法以及禁忌等方面进行数据提取。结果:共获得32篇文献,涉及11个主要穴位(出现频次3次以上),共71频次,分布于7条经络,经脉选用以胃经、膀胱经、脾经、任脉为多,治疗方法以针灸合用为主。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体现了理气和胃,健脾醒脾,对指导现代,临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一些历代治疗痞满的经穴在现代临床很少使用,这部分穴位的临床优势未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任脉及其腧穴的主治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84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任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可归纳为两类:其一为治疗任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调腹、宽胸利膈、治阴疗疝、壮肾利尿、调经引产、健脾和胃、宁心宣肺、健口利齿、安神、镇痉苏厥、消肿止血;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治气、补虚、散寒、清热。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字化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国大陆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类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几项重要成果,提出了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流泪症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针灸治疗流泪症的条文,建立数据库,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结果针灸治疗流泪症涉及10条经脉,34个穴位,使用总频次227次,应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胃经,选用穴位4个;应用穴位居第2、3位的分别是膀胱经和胆经,其次为督脉、小肠经、三焦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睛明、承泣、头临泣、头维、腕骨、四白、攒竹。结论流泪症取穴以胃经、膀胱经、胆经为主;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邻近和远端取穴为辅。  相似文献   

15.
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古籍资源丰富,这些古籍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医学术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文化,不仅对现代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意义。如何整合古籍资源、拓展资源服务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古籍书目的客观著录与信息完善、分类目录编制与资源库建设、引入大古籍概念以促进馆藏资源整合与配置、主动调研对比相关藏本以提供信息服务4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敦煌遗书古医方在外治法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敦煌古医方中,有大量中医外治法及代表方剂,如熏蒸法、涂敷法、贴法、熨法、塞法、导法、灌鼻法、含漱法等。用法各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田伟  杨楠  杨涛 《河南中医》2015,35(1):158-159
目的:探讨临床针灸治疗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和VIP数据库,检索词为"哮喘"分别与"针灸""针刺""艾灸""电针""腹针""眼针""三棱针""芒针""皮肤针""皮内针""耳穴或耳针""头针""腕踝针""浮针""火针""敷贴""埋线""腧穴注射或水针""磁疗""拔罐""刮痧"等针灸方法进行组合检索。结果:针灸治疗哮喘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膀胱经穴位,以五脏俞穴为主,其中肺俞、肾俞、脾俞应用频次较多。结论: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哮喘所选取的穴位以肺俞、定喘、大椎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膀胱经、任脉和经外奇穴上。  相似文献   

18.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目前中医对该病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关于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完善,文章就中医古籍相关记载进行研究,初步得出一定结果,认为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记载可见于"尿血""溲血""溺血""小便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禀赋不足、饮食内伤、外邪侵袭、脏腑内热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除清脏腑热、凉血止血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养阴补血、益气摄血、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该病,研究目的为通过中医古籍的记载,探寻治疗方法,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previously propose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n how acupuncture may work in some clinical applications from a clinician's persp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included microinjury, increased local blood flow, facilitated healing, and analgesia. Acupuncture may trigger a somatic autonomic reflex, thereby affecting the gastric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s. Acupuncture may also change the levels of neurotransmitters such as serotonin and dopamine, thereby affecting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craving. This mechanism may form th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moking cessation. By affecting other pain-modulating neurotransmitters such as met-enkephalin and substance P along the nociceptive pathway, acupuncture may relieve headache. Acupuncture may affect the hypothalamus pituitary axis and reduce the release of the luteinizing horm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ddition, two other approaches to the acupuncture mechanism, the fascia connective tissue network and the primo vascular system, are briefly reviewed. Finally, the idea of tru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points, which are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is examined be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ue and sham points does not exist in the neurobiological mode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特定穴运用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标准、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特定穴规律研究。结果:针灸治疗胃脘痛选取特定穴88个,占总穴位90.74%,以胃经募、合、经、络穴为主,其中中脘运用频率最高;特定穴配伍分析显示,脾背俞配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而脾胃经的募、背俞穴与交会穴相配伍最多。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间的配伍是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主要处方原则,体现了循经取穴的特点,且操作方法以艾灸为主,针刺为辅,不重视针刺手法及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