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机械通气不同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 10 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高频震荡通气 (HFO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 (CMV)组。比较两组上机前及上机后 8h血气分析变化、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HFOV组在治疗后 8h血气分析PaO2 ,SO2 较CMV组明显升高 ,两种通气方式比较 ,HFOV通气时间短 ,气漏并发症发生率低 ,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 HFOV是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合理进行机械通气,提高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NICU收治的72例因呼吸衰竭而予机械通气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患儿的通气情况显著改善,尤其是氧合指数(OI)几乎恢复正常水平。治愈56例,占77.78%。结论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前后酸碱失衡的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8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前和机械通气12h后动脉血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前检测动脉血气120次,发生酸碱失衡105次(87.5%),其中呼吸性酸中毒(呼酸)及呼酸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最常见,分别为38例次(36.2%)及28例次(26.7%),其它依次为呼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17例次(16%),代酸9例次(8.57%),呼吸性碱中毒(呼碱)并代酸6例次(5.71%),呼酸5例次(4.76%)代碱2例次(1.90%).单纯低氧血症6例次(5.71%).机械通气后检测血气180例次,发生酸碱失衡104次(57.8%),其中呼碱36例次(34.6%)最多见,其他依次为呼碱并代酸16例次(15.4%),代碱14例次(13.5%),呼酸并代碱12例次(11.5%)呼酸7例次(6.73%),呼碱并代碱6例次(5.77%),呼碱并代碱并代酸6例次(5.77%),代酸5例次(4.81%),呼酸合并代酸2例次(1.92%).结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前血气以呼酸及呼酸合并代碱最多见,各种原因致通气不足和缺氧状态多引起代酸或双重酸中毒.机械通气后血气以治疗性呼碱、呼碱并代酸多见,医源性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被忽视.呼衰患儿合并酸碱失衡是影响呼衰转归的重要因素,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过度通气及医源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西勤 《河北医学》1998,4(9):50-52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亦是其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呼吸器的广泛应用,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现将我院1990~1995年间诊治的9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作一回顾性分析。1诊断标准血气指标:Ⅰ型呼吸衰竭:PaO2≤50mmHg,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5.
杨峰  周晓光  肖昕 《广东医学》2005,26(7):892-894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N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每组30例。对两组呼吸机设置、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保护通气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MAP)分别为(24.2±2.3)cmH2O和(9.7±2.8)cmH2O,显著低于传统通气组(28.6±3.4)cmH2O和(12.6±3.1)cmH2O(P均<0.01);呼气末正压(PEEP)为(5.8±0.6)cmH2O显著高于传统通气组(4.9±0.9)cmH2O(P<0.01);两组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时间(Ti)和通气频率(VR)差异无显著性。保护通气组PaCO2为(53.4±6.7)mmHg高于传统通气组(40.8±10.6)mmHg,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PaO2分别为(63.5±19.6)mmHg和(67.8±18.1)mmHg,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护通气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的发生率为3%,显著低于传统通气组20%(P<0.05);两组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7%,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23%,慢性肺疾病(CLD)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10%,二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显著降低VALI的发生率,并不增加IVH、PDA和CLD的发生率,PaCO2尚维持在患儿可耐受的范围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30例新生儿,13例选用常频机械通气(CMV)的为CMV组,17例选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的为HFOV组,比较两组使用呼吸器6h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HFOV组在治疗后6h动脉血气值尤其血PaO2较CMV组明显改善,两种通气方式所需时间相似,但HFOV组存活率明显提高,并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因通气过度及压力性肺损伤等引起的并发症。结论:HFOV是治疗生新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7.
潘金勇  谷强  陈永林  章伟 《农垦医学》2009,31(5):416-4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新生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呼吸衰竭成功治愈23例,治愈率82.2%,死亡2例,放弃3例,与我科引进呼吸机前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46.1%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可明显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1996~1997年,我们对21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者,采用药物和机械通气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男16例,女5例。年龄57~76岁,平均64.7岁。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标准,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肺心病。21例中意识恍惚8例,昏睡6例,浅昏迷7例。呼吸频率29次/分,心率平均119次/分。常规给予吸氧、控制感染、解痉平喘、排痰、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机械辅助通气前做动脉血气分析。附表 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探讨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褚茂平,陆中权,黄达枢国内外时有报道,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我院新生儿科于1993年10月~1995年10月治疗34例新生儿呼衰,已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30例新生儿,13例选用常频机械通气(CMV)的为CMV组,17例选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的为HFOV组,比较两组使用呼吸器6h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HFOV组在治疗后6h动脉血气值尤其血PaO2较CMV组明显改善,两种通气方式所需时间相似,但HFOV组存活率明显提高,并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因通气过度及压力性肺损伤等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HFOV是治疗生新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期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呼吸器的应用 ,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现将 1 998~ 2 0 0 0年间应用呼吸器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4 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本文 4 8例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 。均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中男 36例 ,女 1 2例。出生体重 1 0 0 0~ 1 50 0g 4例 ( 8.3% ) ,1 50 1~ 2 4 99g 1 3例( 2 7.1 % ) ,≥ 2 50 0g 31例 ( 6 4.6 % )。胎龄≤ 2 9wk 1例 ,~ 36wk 1 9例 ,≥ 37wk 2 8例。原发病 :肺炎 (包括吸入综合征 ) 2 8例 ( 58.3% ) ,呼吸窘迫综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10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均采用IPPV+PEEP通气模式或SIMV通气模式。结果患儿成活88例,死亡12例,放弃6例,平均上机时间58.1h,并发肺部感染30例,气胸9例,持续肺动脉高压5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治疗关键在于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136例,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组60例、5~6分撤机组51例和传统方法撤机组25例。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撤机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撤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呼吸功能评分、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各指标相近。3~4分撤机组、5~6分撤机组和传统方法撤机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8.3%(59/60)、82.4%(42/51)和100%(25/25);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2±2.5)d、(5.0±3)d和(7.5±3.5)d;再插管率分别为0(0/60)、1.9%(1/51)和0(0/25);VAP发生率分别为11.7%(7/60)、13.7%(7/51)和24%(6/25)。3~4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含无创通气辅助撤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较传统撤机组明显减少(P<0.01),VA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3~4分撤机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5~6分撤机组(P<0.01)。5~6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下降(P<0.05);但总撤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是安全可行性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各种严重呼吸衰竭的最佳时机。 方法 :分析 14例常规药物与氧疗无效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 )的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转归分为痊愈与病死两组 ,每组各 7例 ,分别比较年龄、入住 RICU时的一般情况、机械通气治疗时临床指标 ,结合呼吸衰竭确诊至机械通气治疗间隔时间 ,综合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机与转归之间关系。 结果 :痊愈组年龄显著轻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5 6 .5 7± 11.87)岁、(78.71± 10 .75 )岁 ;呼吸衰竭确诊至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间隔时间痊愈组显著短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15 .14± 11.38) h、(71.5 7± 48.34) h;此外 ,痊愈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显著短于病死组 (P<0 .0 5 ) ,分别为 (0 .2 9± 8.96 ) d、(31.5± 14.41) d;VAP与 MODS发生率两组分别为 14.3%、71.4%和 2 8.6 %、85 .7%。结论 :虽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获得有效机械通气治疗的时机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对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呼吸衰竭患者 ,应不失时机地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新生儿期多种危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机械通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我科1997年3月~2000年12月期间的因呼衰而运用机械通气治疗的24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宋亚君  邱向利 《河北医学》1996,2(5):468-469
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内科宋亚君,邱向利,张中馥,贾系群机械通气疗法是NICU中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在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方面起着很大作用,我院NICU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潮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66-1066,107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与经验。方法对10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儿治疗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接受呼吸机治疗的73例为治疗组,未作呼吸机治疗的3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针对病因的标准治疗;治疗组在进行标准治疗同时采用Babylog 8000 plus型呼吸机治疗,通气方式为持续55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PaCO2、SaO2和pH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对照组PaCO2和pH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改善PaO2、SaO2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0.01)。结论机械通气治疗能迅速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气体交换和生命体征,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瞿运萍 《九江医学》2008,23(4):21-22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其患重症疾病时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我院ICU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43例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重度窒息11例,肺炎17例,颅内出血5例,肺透明膜病8例,胎粪吸入综合症10例,重度缺氧缺血脑病1例,频繁呼吸暂停1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败血症伴循环衰竭3例。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结果抢救成功32例(74.4%),放弃8例(18.6%),死亡3例(6.98%)。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例。8例次气管分泌物培养阳性。放弃的8例中,其中4例(因经济等原因)系MAS、低出生体重儿治愈可能性很大。结论熟练掌握小儿机械通气的呼吸力学知识、通气模式和参数调节,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师对机械通气的认识和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对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其它患者呼吸衰竭纠正后转心内科巩固治疗。结论 提示临床上正确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合理使用呼吸机条件,结合临床综合治疗,就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