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皮性卵巢癌中PTEN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皮性卵巢癌 6 0例 (浆液性 4 7例 ,粘液性 13例 )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 10例及正常卵巢组织 5例 ,提取组织DNA后用PCR SSCP方法检测PTEN基因的第 5、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 :3例 (2例浆液性腺癌、1例粘液性腺癌 )突变 ,并经DNA测序结果证实。结论 :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TEN突变可能起作用 ,但不能除外该基因有突变以外的其他异常改变参与了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致死基因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Y  Lin Q  Wang X  Lu P  Sheng Z  Ding C  Hong Y  Li 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9):542-545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致死基因维甲酸受体 (RXR)α、N myc和转录增强因子 1(TEF 1)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 3 8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中RXRα、N myc和TEF 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并和 3 3例正常早孕妇女对比。结果  ( 1)RXRα和TEF 1基因mRNA表达水平 ,自然流产患者分别为 0 4± 0 3和 1 6± 1 1,正常早孕妇女分别为 0 6± 0 3和 2 3± 1 2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N myc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2 1± 1 2和 2 2± 0 9,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2 )复发性流产者 ( 2 3例 )与非复发性流产者 ( 15例 )的RX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0 3± 0 2和 0 6± 0 4(P <0 0 5 ) ,TEF 1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1 0± 1 1和 1 9± 1 2 (P <0 0 5 )。结论 RXRα、TEF 1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人类胚胎的生长 ,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自然流产尤其是复发性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16INK4a基因表缺失的机制 ,为p16INK4a相关性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PCR、PCR SSCP、甲基化特异性PCR和DNA测序等方法重点检测p16INK4a蛋白表达缺失的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INK4a基因缺失、突变和5’ CpG岛甲基化 ,分析它们与肿瘤预后的关系。结果 :4 3份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标本中检测到p16INK4a基因纯合缺失 4例 ,第 1、2外显子各 2例 ;第 2外显子点突变 2例 ,经DNA测序确定 1例为第 2外显子 4 94位G→T变异 ,位于非编码区 ;1例为第 2外显子 34 3位G→T变异 ,相应的氨基酸变异为第 115位缬氨酸 (GTG)→亮氨酸 (TTG) ;应用MSP法检测出 14例 (32 .6% ) 5’ CpG岛甲基化并经DNA测序证实。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的 14份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 (7.14% ) 5’ CpG岛甲基化 ,而未发现基因缺失和点突变证据。 34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中p16INK4a基因异常 16例 ,较无异常 18例预后更差 (P =0 .0 0 0 8)。结论 :5’ CpG岛甲基化可能是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16INK4a基因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 ,去甲基化治疗可能成为该类肿瘤一种有用的生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MDR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MDR3基因外显子突变的分布,探讨此基因在IC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ICP孕妇,检测其肝功能、血清总胆汁酸(TBA)、γ-谷胺酰转肽酶(γ-GT)水平,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ICP患者MDR3基因5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4例ICP孕妇血清γ-GT升高。所有ICP患者及60例正常妊娠妇女PCR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但SSCP分析没有发现异常迁移条带。结论:在MDR3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5个外显子中,本地区ICP孕妇未发现有突变。MDR3基因突变可能不是本地区ICP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苗勒管发育异常患者中HOXA13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方法:对58例中国汉族苗勒管发育异常患者(包括51例苗勒管融合不全患者、7例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患者)和5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HOXA13基因检测。PCR扩增目的片断后,毛细管电泳分析HOXA13基因1号外显子多聚丙氨酸束和自动化测序分析基因2号外显子同源结构域。结果:HOXA13基因1号外显子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和对照者毛细管电泳图均显示单一的PCR产物峰,提示没有发现多聚丙氨酸束片断长度改变或多态现象。2号外显子直接自动化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和对照者中均没有突变发生。结论:中国汉族妇女苗勒管发育异常的发生可能与HOXA13基因的多聚丙氨酸束长度扩增或同源结构域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银染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检测PCOS患者及育龄期单纯子宫肌瘤患者腹壁脂肪组织中的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17~21外显子的突变。结果:发现22例外显子17的异常电泳条带,经测序分析,证实为CAC~(1058)→CAT~(1058)的二等位单核苷酸多态性。外显子18~21未检测到任何有意义突变。PCO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17外显子His~(1058)C→T替换检出率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均明显增高。结论:PCOS患者INSR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域18~21外显子的错义、无义及移码突变并不常见,17外显子的C/T SNP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遗传倾向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失败者是否存在孕激素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方法 2000年3~12月,以17例药物流产后继续妊娠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5例药物流产成功的妇女为对照组,收集其蜕膜组织和外周血,提取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PCR产物测序.结果 对照组孕激素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无突变存在,继续妊娠者中8例在相当于第866遗传密码子处见一同义突变位点(CAA→CAG)。结论 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失败者孕激素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一同义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16^INK4a基因表缺失的机制,为p16^INK4a相关性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和PCR、PCR-SSCP、甲基化特异性PCR和DNA测序等方法重点检测p16^INK4a蛋白表达缺失的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INK4a基因缺失、突变和5'-CpG岛甲基化,分析它们与肿瘤预后的关系。结果:43份p16^INK4蛋白表达阴性标本中检测到p16^INK4a基因纯合缺失4例,第1、2外显子各2例;第2外显子点突变2例,经DNA测定确定1例为第2外显子494位G→T变异,位于非编码区;1例为第2外显子343位G→T变异,相应的氨基酸变异为第115位缬氨酸(GTG)→亮氨酸(TTG);应用MSP法检测出14例(32.6%)5'-CpG岛甲基化并经DNA测序证实。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的14份标本中仅检测到1例(7.14%)5'-CpG岛甲基化,而未发现基因缺失和点突变证据。34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中p16^INK4a基因异常16例,较无异常18例预后更差(P=0.0008)。结论:5'-CpG岛甲基化可能是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16^INK4a基因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去甲基化治疗可能成为该类肿瘤一种有用的生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中是否存在DNA聚合酶 β(POLB)基因的突变。 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聚合酶链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 DNA序列分析法对34例宫颈癌组织进行POLB基因突变的调查。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存在POLB基因突变 ,且基因突变率与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关 ,G1、G2 、G3 宫颈癌组织中POLB基因突变率分别为 9例中 1例 ,2 9%(4/ 14 )、73% (8/ 11) ,除G1与G2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外 (P >0 0 5 ) ,余两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0 5 )。测序结果表明 ,POLB基因的第 6 6 0位核苷酸由A变为G ,其氨基酸的第 182位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 (Gly)。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存在POLB基因突变现象 ,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胎儿短肢畸形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妊娠18~24周和(或)30~32周常规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肢体明显短小者共10例,知情同意后引产终止妊娠,同时抽取羊水或脐带血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技术检测羊水或脐带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的热点突变位点.染色体及FGFR3基因检测异常胎儿的双亲进行FGFR3基因相同部位的测序.1例胎儿(病例3)颅骨骨化差,考虑软骨生成不全,进行FGFR3基因全部外显子及SLC26A2,Trip11基因外显子测序. 结果 10例短肢畸形胎儿,妊娠中、晚期各检出5例,均引产终止妊娠.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1例为嵌合体(46,XY/45,XY,-18),余9例正常.10例胎儿全部进行了FGFR3基因热点突变部位的检测,发现4例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罕见的c.1108G>T(G370C)突变,胎龄21+3周,诊断致死性骨发育不良;另3例胎龄30~32周胎儿为FGFR3 c.1138G>A(G380R)突变,明确诊断为软骨发育不全.4例基因突变胎儿的双亲均未见相同位点突变,再发风险低,其中3例胎儿母亲目前已再次妊娠分娩,新生儿无异常.病例3胎儿FGFR3基因全部外显子及SLC26A2,Trip11基因检测均未发现致病突变. 结论 染色体及FGFR3基因热点突变部位的检测可为部分短肢畸形胎儿明确致畸原因,为患病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及再次妊娠的产前诊断;妊娠晚期超声发现胎儿肢体明显短小,应考虑软骨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3(MDR3)基因外显子8和12突变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关系,探讨ICP的发生机制。方法:从29例ICP患者及32例正常孕妇的外周血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DR3基因外显子8和12,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ICP患者和对照组PCR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且存在多态性位点G711A及A1260G,两组的8号外显子基因型频率和12号外显子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云南临沧地区ICP的发生可能与MDR3外显子8和12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TIMP-1基因突变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IMP-1突变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CP染色技术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对正常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TIMP-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分析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所有的标本TIMP-1第1,2,3编码外显子扩增产物均为一个带型,DNA测序显示未见突变;(2)TIMP-1基因第4外显子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突变率为69.2%(27/39),高于良性肿瘤[20%(2/10)]和正常组织的[27.8%(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30);TIMP-1基因第5外显子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突变率为61.5%(24/39),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2.2%(4/18)](P=0.013),但与良性肿瘤组织[40%(4/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84)。9例(23.1%)编码外显子错译突变全部为卵巢恶性肿瘤。结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TIMP-1编码子突变现象,MMPs和TIMPs之间平衡失调可能与TIMP-1编码子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卵巢早衰患者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卵巢早衰(POF)患者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基因突变的检测,进一步探讨POF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73例来自中国大陆的特发性POF患者(POF组)和月经规律、因输卵管或男性因素不孕患者25例及正常绝经妇女10例(对照组)的静脉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FSHR基因的第7外显子,其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sm Ⅰ酶切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有无51 bp和27 bp条带;并对2例POF患者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观察FSHR基因的第566位点是否为胞嘧啶(C),以确定该位点C是否突变为胸腺嘧啶(T),即C566T突变.结果POF组患者和对照组妇女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sm Ⅰ酶切后,均显示51 bp和27 bp两条条带;PCR产物经测序,FSHR基因的第566位点为C.结论POF患者和对照组妇女的FSHR基因均未发生C566T突变.我国大陆POF患者FSHR基因C566T突变可能很少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和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的差别。方法选取53例稽留流产刮宫患者对其绒毛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培养核型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 (1)细胞核型分析技术:培养失败2例,培养成功的患者中染色体未见异常2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2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2)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所有均检测成功,19例染色体未见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2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7例。结论高通量基因测序能发现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RXR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RXRα表达水平及其对胚胎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23例自然复发性流产患者和33例正常早孕者离体绒毛RXR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1)复发性自然流产组及正常妊娠组离体绒毛中均表达RXRα mRNA,其水平分别为0.306±0.358和0.578士0.30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自然流产组绒毛中RXRα mRNA表达水平与胚胎死亡时大小呈正相关(r=0.405,P<0.05)。3)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狼疮样抗凝因子(ACL)增高组与ACL正常组RXR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35和0.39±0.37,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血小板聚集度(PagT)增高组与PagT正常组RXR 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8±0.36和0.40±0.3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XRα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妇科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基因突变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对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8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的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mtDNA基因突变检测。观察组中子宫颈癌5例,子宫内膜癌10例,卵巢癌17例。对照组中,卵巢上皮性肿瘤4例,子宫肌瘤4例。结果 观察组mtDNA基因突变率和多态性频率分别为68.8%和56.3%。对照组mtDNA基因突变率和多态性频率分别为2/8和4/8。两组mtDNA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tDNA基因突变热点位于Cytb基因区;mtDNA基因突变为多基因、多位点的突变,其中63.6%涉及到2个以上的基因。结论 在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mtDNA基因编码区的高频率变异,这种变异可能是妇科恶性肿瘤发生机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外分子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卵巢早衰(POF)患者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探讨BMP-15突变与POF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63例POF患者(POF组)和6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BMP-15编码区特异扩增,PCR产物进行DNA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发现3个突变位点,位于第1外显子的rs3810682(-9C >G)和rs79377927 (788_789insTCT),第2外显子的rs17003221(852C> T).其中rs3810682(-9C>G)和rs17003221 (852C> T)在POF组和对照组中均有发现,且该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OF组和对照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POF组中发现2例rs79377927( 788_789insTCT),该位点基因型在POF组中为3.17%.结论:BMP-15的rs79377927 (788_789insTCT)位点基因突变与POF发病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PCR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CAIS家系中的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8分别进行测序研究.结果 雄激素受体基因第6外显子发生G2683A错义突变,导致773位点的精氨酸被组氨酸取代Arg773His.结论 雄激素受体基因Arg773His位点突变是该CAIS家系的发病原因;对CAIS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为遗传咨询、产前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miR-210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产科行清宫术的URSA患者53例,同期选取正常早孕而终止妊娠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绒毛组织中miR-210、HIF-1α和VEGF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绒毛组织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组织中MVD。结果: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miR-210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流产3次者的miR-210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流产≤3次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HIF-1α和VEG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URSA患者中流产3次绒毛组织中HIF-1α和VEG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流产≤3次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MVD数(26.8±4.4)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94,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miR-210与HIF-1α和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r=0.418和0.507,P0.05),与绒毛组织中MVD数呈正相关(r=0.472,P0.05)。结论:miR-210在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流产次数有关,可能通过与HIF-1α和VEGF相互作用而减少MVD数量,导致URSA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