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肺炎衣原体(Cpn)抗体的变化与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60例CHD病人,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稳定型心绞痛(SAP)各15例,进行sICAM-1、Cpn-IgG、Cpn-IgM检测,并以4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CHD组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F=20.339,q=4.033~12.612,P〈0.01),AMI组sICAM-1水平高于UAP、OMI、SAP组(q=4.555~7.114,P〈0.01);CHD组Cpn—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Х^2=4.250-8.887,F=11.529,q=3.018~9.673,P〈0.01、0.05);冠心病各组Cpn-IgG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Cpn-IgG浓度高于OMI、UAP、SAP组(q=3.794~5.518,P〈0.01、0.05);Cpn-IgM阳性率在冠心病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pn—IgG浓度与sICAM-1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544,P〈0.01)。结论 Cpn感染可能通过引起或加重局部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共同导致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魏酸钠治疗组(300mg/d,14d),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ET、NO水平,并观察心绞痛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除疾病认识程度得分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外,余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各因子评分和总分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ET、NO水平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且能够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低ET,升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与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绞痛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膜CD41b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膜CD62P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特点。方法:在75例冠心病患及50例非冠心病患中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Hcy、免疫浊光度法测定CRP。结果:冠心病患血浆Hcy、CRP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性(P<0.001)。在冠心病组中,Hcy、CRP从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逐渐升高,各组间均有显差异(P<0.001)。结论:我国冠心病患血浆Hcy、CRP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同时选取2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的CRP、sVCAM-1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IL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sV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RP、sV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RP、sVCAM-1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已行冠脉造影确诊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148例,分成3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的浓度(8.7±6.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1±4.7)mg/L(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的浓度(23.9±11.8)m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非脑血管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心绞痛组(20例)和心肌梗死组(20例)。冠心病依据心电图、肌钙蛋白、运动试验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结果:对照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90%(36/40)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颈动脉血流速〉0.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急诊胸痛患者10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及非冠心病患者32例。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含量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Tp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非冠心病组(P〈0.01);AMI组cTnI阳性率显著高于UA组(P〈0.01)及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血浆TpP、及cTnI可作为急诊胸痛患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莹  王观宇  杜屏  邓丽华 《中外医疗》2009,28(32):65-6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定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中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24例(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例(定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之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和溶栓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48例住院女性冠心病患者与同时期110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2)绝经为女性冠心病的特殊危险因素。(3)女性不典型心绞痛多于男性,而劳累性心绞痛少于男性;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于男性,冠脉病变以单支多见,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女性选择非介入治疗者多于男性,预后较男性差,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女性冠心病具有不同于男性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2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心绞痛(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陈旧性心梗(OMI)组22例,对照组30例,血清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AP组、AMI组和OIM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AP组(P〈0.05),但与OMI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对照组、AP组和OMI组比较血小板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1,P〈0.05)。结论血清VEGF和血小板测定对于冠心病,特别是AMI患者的病情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病人血清VEGF与IL-18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经临床确诊的CHD病人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各15例,以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VEGF和IL-18水平。结果 CHD病人血清VEGF与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9.094、6.638,P〈0.01);SAP、UAP、AMI与OMI四组病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65.01、30.17,q=3.11~18.11,P〈0.05、0.01);SAP与OMI两组病人血清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q=1.43,P〉0.05)。CHD病人血清VEGF与IL-18水平具有相关性(r=0.53,P〈0.01)。结论 CHD病人血清VEGF与IL-18水平显著升高且两者具有相关性,提示两者在冠心病的病程进展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MGB1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表达及意义,以以及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37例住院冠心病病人,分为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并且选取80例造影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 同时检测各组生化指标, 如空腹血糖、TC、FBG、LDL-C、HDL-C 等。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中血清HMGB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心肌梗死组最高;logistic 多元逐步分析显高HMGB1浓度与ACS 发生独立相关。生存曲线显示HMGB1表达越高,死亡风险越大。结论 血清HMGB1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能与ACS 的发生有关,并且可以预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sRAGE)、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浓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36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4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119)、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组(n=75)。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中sRAGE和IFN-γ浓度并比较。分别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RAGE、 IFN-γ在不同Gensini评分分组中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RAGE、 IFN-γ与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sRAGE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罗西川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96-139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40例和观察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的方法)80例。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其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及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7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诊断将不同类型的观察组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75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组)89例,另外选取冠脉造影正常的101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cy、IL-6、BNP水平,分析其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影响。 结果 老年冠心病观察组患者血浆中Hcy、IL-6、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观察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Hcy、IL-6、BNP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均P<0.01)。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cy、IL-6、BNP水平明显比正常老年人高,并且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越重,患者Hcy、IL-6、BNP水平越高。因此在临床诊断上可结合Hcy、IL-6、BNP的水平预测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sFas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的外周血sFas和sFasL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随访期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各组sFas和sFasL水平的梯度差异一致。结论:sFas和sFasL的升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263例,其中ACS者17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09例(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B组),门诊健康体检者86例(C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①A组[TO:(0.32±5.40)%,TS:(9.04±7.71)ms/RR13、B组[TO:(0.32±1.94)%,TS:(8.97±6.77)ms/RRI]分别与c组[TO:(-0.83±5.14)%,TS:(13.81±13.21)ms/RRI]比较,A组、B组T0明显增高(P〈0.05),而TS明显降低(P〈0.05);②A组与B组比较,B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0.53±0.12)显著低于A组(0.65±0.08)(P〈0.05),左室最大舒张内径(LVD)[(50.47±8.59)cm]大于A组[(48.29±6.93)cm](P〈0.05);但TO、TS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CS患者中,LVEF与TO存在负相关性(r=0.256,P〈0.05),与TS存在正相关性(r=0.187,P〈0.05);④ACS患者合并高血压或(和)糖尿病时,HRT异常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HRT可以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当ACS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