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的蚤类种群、分布及其寄生关系。方法在曾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地区设立监测点,对检获的鼠体蚤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对19种共61859只鼠形动物进行检蚤,在其中13种鼠形动物体表中检获蚤类21059匹,总染蚤率为12.38%,总蚤指数为0.340,印鼠客蚤指数为0.032。经对21054匹蚤鉴定隶属于4科9属10种(亚种);其中缓慢细蚤占54.41%,不等单蚤占20.89%,印鼠客蚤占9.50%。缓慢细蚤的寄生宿主有13种,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分别有10种和6种;但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均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在这2种主要寄生宿主体表检获的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分别占所有宿主寄生蚤的95.60%、92.79%和82.31%。结论浙江省的主要鼠体蚤为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是褐家鼠和黄胸鼠,但具有多重性;上述3种主要寄生蚤在浙江省分布范围广,且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家鼠鼠疫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不仅存在于家栖鼠类,也存在于野栖鼠类的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中。提示应对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等进行严密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分布和动态变化,为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龙岩市鼠类及其寄生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008只,隶属2目2科3属10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591只,食虫目动物417只。家栖鼠密度为5.3%,野栖鼠密度2.7%,黄胸鼠密度2.0%。鼠形动物中,染蚤鼠769只,捡获蚤2295匹,染蚤率38.3%,总蚤指数1.14。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等,黄胸鼠蚤指数1.55,印鼠客蚤为1.14。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2;未查出鼠疫F1抗体及F1抗原。[结论]龙岩市的家栖鼠种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种主要为黄毛鼠,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胸鼠体表共有寄生蚤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它们仍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龙岩市监测点鼠疫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合计捕获鼠形动物3305只,隶属2目2种3属5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899只,食虫目动物406只,鼠密度为4.32%,黄胸鼠密度为2.17%。3305只鼠形动物中,染蚤鼠1674只,捡获蚤5353匹(包括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染蚤率为50.65%,总蚤指数为1.62。黄胸鼠蚤指数为1.93,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为1.68。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5。检测鼠疫宿主动物血清3289份,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检测肝、脾1551份,鼠疫F1抗原全为阴性。[结论]黄胸鼠是龙岩市的主要鼠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厦门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RIHA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捕获鼠形动物481只,分属2目2科3属5种。其中啮齿目动物428只,食虫目动物53只,家栖鼠密度为5.07%,黄胸鼠密度为1.00%,野栖鼠密度为4.57%。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平均鼠染蚤率为2.22%,总蚤指数为0.01。未查出鼠疫F1抗体和抗原。结论褐家鼠仍是厦门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现象,局部黄胸鼠密度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的鼠类及检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采集鼠血清用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采集鼠肝、脾用RIHA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 2009—2013年共捕获鼠形动物隶属2目2科4属10种。家栖鼠密度5.2%,野栖鼠密度3.3%,其中黄胸鼠密度2.2%。染蚤率30.30%,总蚤指数0.74,其中印鼠客蚤指数0.68、室内游离蚤指数0.01;F1抗体和F1抗原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龙岩市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宿主及媒介指标均未达动物鼠疫Ⅳ预警水平,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茂名市信宜地区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防制鼠疫疫情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日法或夹日法,对捕获的老鼠和检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并对鼠体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捕获鼠型动物8种605只,其中以褐家鼠为主,其次为黄胸鼠。检获蚤97只,鼠带蚤率为38.00%(19/50),总蚤指数为1.94(97/50),其中褐家鼠鼠体染蚤率最高,其蚤指数为5.47。鼠体表蚤类为印鼠客蚤和伍氏病蚤雷州亚种,其中印鼠客蚤占97.94%;是家鼠鼠体优势种;病原学检测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当地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是信宜的优势鼠种,黄胸鼠次之;主要蚤类是印鼠客蚤,且蚤指数较高,提示当地具有鼠疫传播能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鼠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 263只,总鼠密度为13.24%,其中褐家鼠占64.45%,黄胸鼠占14.31%。啮齿目动物3 050只,分1科3属8种;食虫目动物213只,为臭鼠句鼠青1科1属1种。检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19%,总蚤指数为0.65,其中黄胸鼠染蚤率为48.05%,蚤指数为1.79。鼠体表蚤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采集2 751份鼠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全部阴性。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广州鼠疫疫源地仍处静息状态,但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龙海市鼠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鼠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龙海市CDC2005-2010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笼日法测定鼠密度,对鼠进行检蚤,计算鼠构成比、染蚤率、蚤指数.结果 捕获活鼠2 345只,染蚤鼠368只,染蚤率15.7%;检出蚤类1 177只,总蚤指数0.50,鼠密度平均7.7%.结论 龙海市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印鼠客蚤为鼠类的主要寄生蚤,媒介总蚤指数以4月最高(0.7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隆林县2000年家鼠型鼠疫暴发流行期蚤类的种群特征,分析疫情发生流行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鼠疫暴发流行期间对疫区及周围地区将捕获的黄胸鼠、小家鼠进行采集鼠体蚤类,计算鼠体蚤指数;采用粘蚤纸法粘捕室内游离蚤,计算游离蚤指数。结果 调查的13个疫区村屯共捕获黄胸鼠14只,检获鼠体蚤44匹;而疫区周围的8个村屯共捕获黄胸鼠158只,检获鼠体蚤271匹,疫区黄胸鼠鼠体的印鼠客蚤指数、地面游离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3.14和0.033,明显高于疫区周围村屯。结论 鼠疫流行期主要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疫区与非疫区的小家鼠鼠体染蚤率较低,显示小家鼠鼠体蚤种群未对疫情流行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云南省家、野鼠两型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方法整理核实我所1974—2006年有关鼠疫监测和调查资料,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家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节肢动物有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人蚤等8种,其中印鼠客蚤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媒介,1982—2006年云南省自印鼠客蚤累计分离鼠疫菌618株,占92.65%;野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有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等7种,其中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最近在玉龙县发现其染疫蚤;棕形额蚤为次要媒介,1974—2006年自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各分离鼠疫菌14株,各占15.56%。从家鼠鼠疫疫源地媒介生物中检出的鼠疫菌集中在6—8月,最高为8月。野鼠疫源地媒介昆虫季节变化调查和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呈双峰,集中于4月和12月。结论两型疫源地有着各自不同的染疫媒介,其地理分布有着明显区别,染疫情况和季节变化也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和了解隆林县家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组成及分布特征,为鼠疫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笼捕法捕获的鼠类进行鼠体蚤的采集,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地面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共捕获蚤类3科5属6种共2839匹,其中,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12%,平均蚤指数为0.98,印鼠客蚤指数为0.78,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此外,鼠体染蚤指数和地面游离蚤指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格局;而年际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印鼠客蚤、人蚤和不等单蚤是隆林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福建省不同综合自然区划中家栖鼠形动物体外寄生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方法:利用近10年来福建省鼠疫监测中所获得的鼠、蚤监测资料,按不同综合自然区划对相关的蚤类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得出了不同综合自然区划中的蚤类组成情况,表明染蚤率、印鼠客蚤指数在不同区划中有显著差异,显示了10年间在3种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中印鼠客蚤指数有变化。结论:在福建省3类不同综合自然区划中,家栖鼠形动物体外寄生蚤的数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保山市黄胸鼠寄生蚤的组成及时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黄胸鼠寄生蚤类的组成及时间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保山地区1986-1989年鼠体蚤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该地黄胸鼠寄生蚤由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等12种构成,其中以缓慢细蚤为优势种(占蚤类总数的67.61(),其次是印鼠客蚤(占蚤类总数的24.64(),而其他种类数量相对较少;(2)根据蚤类季节消长变化趋势看出:2、4月蚤指数出现两个小高峰,9月份在气温和湿度都较高的情况下,蚤指数升到全年的最高值,以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变化趋势与当地温、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结论保山市黄胸鼠寄生蚤以非鼠疫媒介蚤缓慢细蚤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而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数量相对较少。黄胸鼠体蚤类的组成及空间配置状况,是形成和影响重要媒介印鼠客蚤的指数较低和该市多年来未发生鼠疫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构成。方法 收集活体五趾跳鼠 ,置熏鼠桶内用乙醚、氯仿或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 ,捡蚤 ,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发现寄生蚤3科 7属 12种 ,角尖眼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 ,占 3 6.60 % ;其次为光亮额蚤等似亚种、短跗鬃眼蚤、多齿细蚤、圆指额蚤 ,分别占 9.68%、8.81%、8.72 %和 7.91%。结论 查清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季节消长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北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间鼠疫流行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