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人体的情志变化十分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应答反血,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情志变化是身心健康的际志,过度或不良的情志变化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似文献   

2.
中医护理极为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并将情志活动具体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七情”。七情太过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且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之结之说。故情志的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观察方法,即用“四诊”。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恩、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屑五脏,但五志过极又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内伤疾病多因情志变化而得。《素问·举痛论》就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因而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可以发生多种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怒者伤肝”。肝主疏泄,喜舒而恶郁,与全身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疏泄太过,则肝气实,肝实则怒,过怒气上逆,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胁胀痛,月经量多,甚则两目红赤涩痛。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逆而上行,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情志与健康的认识及情志调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人认为情志包含“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或“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情志既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哀、悲、恐、惊等)和外部表现形式(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言表情等),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即与社会文化(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关。情志一方面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识过程,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随着对人体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心理学研究的完善,情志的定性和内容也在不断地被更新和充实,其与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肝气郁结论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竞争的激烈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际关系交往的日益复杂 ,以及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均可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 ,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 ,常会遇到一些心烦、失眠、情志抑郁、纳差、乏力等患者 ,究其原因 ,与情志不舒有密切联系。从祖国医学的观点分析 ,情志的变化 ,可引起脏腑气机功能的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说明了情志变化与内脏的联系 ,而《灵…  相似文献   

6.
七情,即“喜、怒、优、思、悲、恐、惊”。由外界事物的变化反映到人体正常精神活动范围。如果精神突然受到剧烈的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控制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便导致疾病的发生。六淫与七情致病是不同的,六淫之邪是从口鼻,皮毛肌腠入侵而直接影响内脏而发病的。七情致病是内伤原因之一,由于情志的异常变化,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是说怒可使肝气上逆,血气亦随之上升;“喜则气缓”是说心情舒畅气血和调,营卫通利;“悲则气消”是说悲能伤肺耗血“恐则气下”是说恐可使肾气受伤而气陷于下;“惊则气乱”,是说  相似文献   

7.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列为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致病主要因素之一。此所谓“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和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诊断上讲求整体观念,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人的情绪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经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有关的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1]。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所谓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持有的七种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李贯彻 《中国医刊》1989,24(3):61-62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为情志病证。现代医学也已确定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情绪急剧变化有关,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涉及各系统,巴甫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一直将情志列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由此可见,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人体气机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如果长期情志不遂或突然发生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谓之“内伤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内伤五脏相应为: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抑郁症就是指情志不遂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并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出现损害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神经症。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  相似文献   

15.
七情与眼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对各种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志反应。愉快的情志活动,则能促进食欲,令人身体健康。然而,情志变化过度,如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时,常常引起疾病的发生,眼...  相似文献   

16.
首先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从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趋势将喜、怒、悲、恐、思等情志的性质分别归属阴阳两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两者均使气机向上向外,故性质属阳;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两者均使气机向下向内,故性质属阴;思则气结,使气机郁结不畅,性质为至阴。继而从调节气机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医情志疗病的机理,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打破了传统的五行制约"以情胜情"的机械解说,最后得出:情志作为一种治病的方法,其机理与中药四气五味的调动气机而愈病的作用是等同的,情志疗病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病由心生,心生百病。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七情所致,如何七情所化?七情之间,能相互化生,相互克制,正所谓"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如恐胜喜,就是说我们可以采用恐惧来克制或治疗过度喜悦所导致的疾病,大家可能听过《范进中举》,范进就是由于过度喜悦导致"失心疯",因平时就惧怕老丈人,且又受老丈人一嘴巴子,自然而然的就好了。这就是恐胜喜的最好写照,这种例子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常常遇到。道理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其从那种情感  相似文献   

18.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19.
情志与疾病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尚若七情过激过盛,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或是刺激过久,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20.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其历来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等,心理因素致病的现象,越来越多地被现代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