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降降低第二产程难产率。方法:对223例产妇在第二产程采用不同卧位进行观察结果:113例取抱膝仰卧位产妇较110例取膀胱截石位产妇平均缩短第二产程时间25min,难产率下降12.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下降6.47%,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下降6.56%。结论:第二产程取抱膝抑卧位较膀胱截石位好。 相似文献
2.
我院对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屏气用力时采用仰卧抱膝位分娩姿势,与以往传统的仰卧位、两腿屈曲分开姿势比较,有加速先露下降、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从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h,经产妇数分钟,少数可达1h。第二产程初产妇超过2h,经产妇超过1h者称第二产程延长。文献报道,第二产程延长导致器械助产率等增加[1],导致胎儿在盆底受压、缺氧,产妇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人性化服务模式的改变,分娩体位也越来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实践证明:自由体位在产程进展中对产妇和胎儿起到很好的保护促进作用,现将本人在产程观察中对孕妇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效果总结一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对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屏气用力时采用仰卧抱膝位分娩姿势,与以往传统的仰卧位、两腿屈曲分开姿势比较,有加速先露下降,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在分娩镇痛第二产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汝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产妇在第二产程采用常规仰卧截石位;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接受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第二产程用时、产妇分娩结局、生殖道损伤事件(宫颈裂伤、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发生率;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RS)评价第二产程阵痛来临时产妇的疼痛程度,采用分娩控制量表(LAS)评价产妇分娩控制感。结果观察组顺产率和经阴道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用时短于对照组,生殖道损伤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阵痛来临时VRS评分低于对照组,L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由体位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中,可缩短第二产程用时,减轻产妇疼痛,提高分娩控制感,减少剖宫产与生殖道损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第二产程的定义:是指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的过程称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初产妇需1~2 h,经产妇不超过1 h,通常数分钟内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胎心监护仪在第二产程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胎心监护仪对102例孕产妇第二产程进行监护。结果:102例次胎心监护图型中,22例次为正常图型,80例次为异常图型,异常图型占78.4%。在异常图型中,变异减速和晚期减速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6.7%和50%。结论:多功能胎心监护仪在第二产程中使用,能预测产时胎儿缺氧,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胎儿窘迫,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总结我院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期间341例经阴道头位分娩有异常的住院产妇。其中1992年171例中有54例,1993年170例中有148例,分别在第二产程中采用了加强腹压的方法。临床总有效率为97.52%,同时对1992年与1993年二年的胎吸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胎吸率上1992年的22.39%下降到1993年的13.53%,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使用腹带对孕妇第二产程的主要作用,评价其使用效果。方法:将3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宫口全开之后立即对腹部进行腹带包裹,对照组产妇不包裹腹带。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为20.67~59.56 min,平均(39.60±3.02)min;对照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为38.68~71.84 min,平均(52.32±5.16)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顺产例数为147例,顺产率为98%,其中4例产妇使用催产素,使用率为2.72%;对照组顺产例数为135例,顺产率为90%,其中18例使用催产素,使用率为13.33%,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带对产妇腹部进行包裹,可以明显提高产妇腹部的压力,促进胎儿的顺利分娩,减少难产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卧位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的机制和几率,为临床经皮肾镜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412例平卧位腹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模拟一条自腰椎前切缘分别经过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线,将升、降结肠位置分为穿刺线前、线后或线上,前者定义为无潜在损伤风险,后两者定义为有潜在损伤风险,从影像学、解剖学上分析平卧位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的机制和概率。结果经左侧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中结肠有潜在损伤风险的分别为0例、0例、3例(0.73%);右侧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中无1例有潜在损伤风险。结论平卧位行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发生机率低,但经皮肾镜术前最好常规行CT检查了解解剖变异,以避免结肠损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卧位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的机制和几率,为临床经皮肾镜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412例平卧位腹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模拟一条自腰椎前切缘分别经过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线,将升、降结肠位置分为穿刺线前、线后或线上,前者定义为无潜在损伤风险,后两者定义为有潜在损伤风险,从影像学、解剖学上分析平卧位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的机制和概率。结果经左侧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中结肠有潜在损伤风险的分别为0例、0例、3例(0.73%);右侧肾上极、肾门、肾下极的穿刺中无1例有潜在损伤风险。结论平卧位行经皮肾穿刺结肠损伤发生机率低,但经皮肾镜术前最好常规行CT检查了解解剖变异,以避免结肠损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成人仰卧位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最大通气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成人仰卧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最大通气量(MV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月因下肢骨折住院的2 790例成年患者的仰卧位肺功能资料。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FEV1和MVV的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MVV与FEV1线性回归模型,并进一步分析MVV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结果 MVV与FEV1呈正相关(r=0.781,P<0.01),MVV与FEV1直线回归方程为MVV=29.374×FEV1+4.92(t=4.468,P<0.01),根据此回归方程估测的MVV值与实测值之间呈正相关(r=0.781,P<0.01)。结论成人仰卧位FEV1可预测MVV,该回归方程可用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莹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60-362
目的探讨针剌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应用强的松、地巴唑、阿昔洛韦等西药加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中药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4倒,女性28例,平均年龄64.80±6.78岁,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等综合康复训练。随访6周,接HSS(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ale)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雷火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雷火灸1次/d,刺络放血1次/2 d,共治疗2 w。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1次/d,5次后休息2 d,连续治疗2 w,通过WOMAC评分及VAS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疼痛、僵直、日常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减低,与治疗前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对照组的各项评分也均减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只有疼痛、日常活动度评分及总分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僵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疼痛、僵直、日常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仰卧头偏侧体位在CPA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采用仰卧头偏侧体位切除CPA肿瘤13例,术中病人仰卧,头偏向肿瘤对侧,患侧的枕后区向上,经枕下旁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所有病变得到良好显露,其中12例全切,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表明采用仰卧头偏侧体位切除CPA肿瘤能获得良好显露,对脑组织牵拉小,并发症少,手术医师不易疲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坏死指数与磁共振上的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坏死指数在股骨头塌陷的临界值,从而为利用MRI图像预测股骨头塌陷提供更可靠的参考标准(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预测是否会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方法分析统计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明确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MRI检查图像可以进行明确分期的共70例患者(共计100髋);依照伦诺克斯和亨格福德分期法(Lennox和Hungerford分期法)对100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图像进行分期,另按照Koo等提出的坏死指数法计算坏死指数,对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相关性,并确定股骨头塌陷的临界坏死指数值。结果 I期至Ⅳ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指数分别为(0.31±0.08)(95%CI:0.29-0.34),(0.50±0.20)(95%CI:0.43-0.57),(0.62±0.18)(95%CI:0.53-0.71)及(0.83±0.23)(95%CI:0.70-0.95)。对各期股骨头坏死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SD法对任意两期坏死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期中有3髋坏死指数大于53%,Ⅲ期中全部坏死指数大于53%。结论坏死指数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期数正相关,统计分析得到坏死指数53%可视作预测股骨头有无塌陷风险的临界值,在临床治疗中,坏死指数可以为预测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否塌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晚期双侧膝关节炎的患者分别采用同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探究比较。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晚期双侧膝关节炎患者,并按照随机投掷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42例患者,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的情况及HSS评分。结果对照组的住院时间(45.1±10.4)d明显比实验组的住院时间(22.6±5.4)d长,对照组的输血量(616.1±263.5)mL明显少于实验组的输血量(1014.9±403.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评分改善程度(38.6±23.7)与对照组评分改善程度(35.5±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在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上并无明显差异差异,各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病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MRI对膝关节韧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共60个膝关节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膝关节包裹式表面线圈SE和FSE及FLASH序列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结果:54例患者中60个膝关节累及63例侧副韧带31例交叉韧带,根据韧带损伤程度和MRI表现,侧副韧带分为Ⅰ、Ⅱ、Ⅲ级,交叉韧带分损伤、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及附着点撕裂。结论:MRI能准确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并能发现诸多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最佳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