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仲景运用地黄功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地黄的运用情况,分析总结张仲景运用地黄之规律,得出地黄具有养阴清热,养阴复脉,滋阴补肾,养血润燥,养血熄风,养血止血等功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 ,就张仲景对谷类药物的应用 ,以补气养阴、顾护胃气、祛除病邪、调理善后等十余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78-封三
·理论文献·《伤寒论》太阳病篇若干问题评述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试论 3数律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夏桂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金匮要略》湿、饮、水三病治法剖析 (蒋 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马 红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汉至宋代半夏炮制的沿革研究 (吴 皓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阴痿辨析 (卢子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关于“治病求本”的认识 (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1.1《伤寒论》变法思维述略 (姜建国等 )山东中医药大…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不仅有寒盛阳虚证,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既有补法滋阴生津,尚有将其地汗、吐、下、和、温、清等其它治法之中。既有用养阴药物滋阴生津,尚有不投养阴之品,亦获护阴存津之效,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本为误汗伤阳,阳复后出现脚挛急而设,方中芍药益阴和营,甘草甘缓补中,全方具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敛津液,养阴血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效果颇佳,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阅读原文法、查阅文献法、归纳总结法,总结《伤寒论》中代表性寒凉药药对主要有石膏配知母清内攘外、竹叶配石膏清热养阴、大黄配黄连泻热消痞、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茵陈配栀子清利湿热、白头翁配秦皮清热止利。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载录的《伤寒论》称《唐本伤寒论》,又称《孙思邈本伤寒论》。犹如《宋本伤寒论》又称《赵开美本伤寒论》一样。《孙思邈本伤寒论》与《赵开美本伤寒论》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均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与陈延之《小品方》著录的《辨伤寒》相关。《宋本伤寒论》受到世人高度崇信赞佩,关于它的研究已成滔滔江河之势,《唐本伤寒论》直至现在,对它的研究考证仅是涓涓细流,未被医家与学者周知。文章考证《千金翼方》成书时代及其流传,考证《伤寒辨》之特点与结构,比较《辨伤寒》与宋本《伤寒论》之异同。  相似文献   

11.
柯雪帆教授长期专注于《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且善于总结《伤寒论》的临床经验,提出新见解;同时认为《伤寒论》编次顺序应尊重宋版,要重视《伤寒论》经典价值,提倡逐字体会《伤寒论》。在研究中,发掘出了《伤寒论》中医腹诊体系和仲景药物剂量换算规律,还于细微之处解读出仲景医德观,并进行了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医观点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1]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相似文献   

15.
明·赵开美校刻的《仲景全书》中所收录之《伤寒类证》是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金人宋云公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据此书撰写而成。《伤寒类证》一书格式新颖,别出新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以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的证治,按症状分类,将《伤寒论》原文397法重新归为50门,共计484法。表格中前有主证,后列方药,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使难见之文,明于掌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伤寒六经辨证施治提供便捷之法,同时亦为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开拓出一种新方法,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启发求异思维,开拓科研思路,结合实践,编著<实验伤寒论>一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的阴阳观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基于《伤寒论》原文的学习,从阴阳的动态比较、救阳存津的先后缓急、阳气阴形的相互为用等方面对其阴阳观进行探讨,认为阴阳谐和是《伤寒论》阴阳观的核心,并对“贵阳贱阴”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的体质、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方药及其临床等方面对《伤寒论》研究层面进行分析,对《伤寒论〗研究思路、方法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脾约证研究     
脾约证是《伤寒论》中历代医家争议较大的一个方证,列举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剖析,综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释,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关注其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认为综合方药及现代研究,脾约证的病机应为“胃强脾弱”,而其“趺阳脉浮而涩”的脉象,及“小便数”的症状亦与其病机相符,而主方应为麻子仁丸,而非小承气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