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长出了肉疙瘩。肉疙瘩刚开始很小,绝大多数患者不会有什么不适症状。肠息肉很常见,多为单发或者多发,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腺瘤样息肉、潴留性息肉、凳}生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息肉五种。虽然这五种息肉里只有腺瘤样息肉会恶变,但偏偏是这种息肉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对肠息肉决不能轻视。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是上皮来源隆起于肠黏膜表面的肿物,除家族性息肉或者镜下估计恶变、病变累计黏膜下肌层者,肠息肉均应在镜下摘除[1-3].目前,结肠镜下摘除息肉术已成为治病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4,5].特别是全结肠各段均有息肉患者,无法外科手术治疗,镜下治疗为目前理想的方法.但一次切除多部位息肉容易发生穿孔或者出血等并发症.我科2004-2008年为21例结肠多部位息肉患者,分段、分2~3次摘除息肉,疗效确切,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雷朝云 《智慧健康》2022,(3):34-36,108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结肠粗蒂性息肉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例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201...  相似文献   

4.
左云领 《中国校医》2010,24(8):589-589,591
直肠是息肉的多发部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发于5~10岁小儿或40岁以上成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病理上常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瘤和混合性腺瘤。发生在直肠者以单个较多,有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等。  相似文献   

5.
直肠息肉     
《医药与保健》2007,15(9):57-57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病因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亦会引起恶变,但其具体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HP感染在不同型别胃息肉患者中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择2017-01-01-2018-01-31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13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分析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患者的HP感染情况,对每一种病理胃息肉在不同部位的HP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记录。结果胃镜检查人群8 426例,共检出胃息肉507例,检出率为6.0%。收集符合标准3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构成比例以40~60岁为多数,占总数的59.7%;60~80岁年龄占总数的30.3%。313例患者中,88.5%患者胃息肉直径≤1cm;胃体部位胃息肉发生所占比例为47.3%,胃底部位所占比例为27.8%。增生性息肉共181例,所占比例为57.8%;炎性息肉次之,共119例,所占比例为38.0%。增生性息肉感染率为47.5%,炎性息肉为30.2%。增生性息肉位于胃体和胃底的患者133例,所占比例为73.4%,胃体和胃底HP感染率为48.1%;炎性息肉多发于胃体和胃底部位,胃体和胃底HP感染率为37.8%。结论胃息肉多发于中年及老年人群,直径多≤1cm,多发部位为胃体和胃底;增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大多数,且HP感染率较高,增生性息肉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问:什么是肠息肉? 答:肠息肉实际上就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肉疙瘩刚开始很小,可能不引起病人很痛苦的症状。但是因为结肠的息肉和结肠癌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消化内科的医生和内镜的医生对肠息肉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8.
郑杨 《保健医苑》2010,(1):24-24
<正>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其中乳头状腺瘤癌变率为30%~70%,腺瘤越大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毒力菌株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方法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入选52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息肉组,另60例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生物芯片阅读仪进行Hp及其毒力菌株抗体检测。结果结肠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率为80.8%,较对照组的58.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直、乙、降结肠腺瘤性息肉、多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状结肠腺瘤性息肉Hp阳性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血清分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突出于组织表面的赘生物,由黏膜或黏膜下层组织隆起形成。常见的息肉为椭圆形或条状,如鼻息肉、声带息肉、胆囊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许多长有息肉的人很担心息肉会恶变,而事实上并不尽然。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其病理结构是由腺体组成的。是大肠内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大肠腺瘤性息肉489例,男314例,女175例。年龄18—81岁,高峰年龄为51—60岁。分布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见(占65.8%)。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形态、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组织类型有关。息肉越大、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恶变率越高。绒毛状息肉较混合型及管状息肉易恶变。广基息肉的癌变率为有蒂和亚蒂的三倍。本文对息肉癌变的治疗,特别是内镜下摘除后是否要追加根治性肠切除,认为必须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及类型,手术的危险性作全面考虑决定。强调定期随访、复查,是预防复发和癌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康博士:我今年72岁,健康查体发现多发胆囊息肉,最大0.6厘米X0.5厘米。我应该如何治疗?安徽向XX向读者:胆囊息肉大体分3种:①胆固醇性息肉,为多发性,直径一般不超过3毫米,不会癌变,所以不必治疗。②炎症性息肉,是在胆囊炎症背景上产生的多灶性黏膜增生,虽然很少癌变,但如果胆囊炎症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肠道“息肉”是指肠子里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没有什么关系。一般来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可能性最大。这种腺瘤可以引发腹痛、腹泻、便血,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癌变后才被发现。有研究发现,80%的这类病人会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高危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是否患有该病的线索。同时,在这类“腺瘤”中,有些会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黏膜黑斑块(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仍然可以根据上面的那些信号,提醒患者及时就医。由于这种病有家族聚集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过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腺瘤是“绒毛状腺瘤”,也会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息肉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组,19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GI、PGII、PGR(PGI/PGII)、G-17水平及不同病理类型息肉HP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PGI、PGII显著升高(P<0.05)。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PGI高于对照组及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PGII及G-17高于对照组及胃底腺息肉(P<0.05)。胃息肉患者HP感染率为47.52%,其中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HP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G、G-17及HP对诊断不同病理类型、大小及数量的胃息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康男性人群中大肠息肉发生的年龄、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健康查体中心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经肠镜检出的1094例男性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的分布情况.结果 健康男性人群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39.0%; 80%以上大肠息内主要集中于横结肠以下的左半结肠:80%以上大肠息肉≤0.5 cm;在左半结肠随着部位的降低,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减少,而炎性、增生性及恶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中老年男性大肠患肉的检出率较高,大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内和炎性息肉多见,随着部位的下降,恶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很多,有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大肠息肉与大肠息肉病是属于非感染性肠道疾病。但二者不是一种疾病,可是临床上常常被一些人混淆。虽然二者表面看来都是肠黏膜向大肠腔内隆起。前者是黏膜向大肠腔内局限性隆起或大’肠黏膜局限性增殖突出肠腔病变。而大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大肠内有弥漫性息肉、多发生在大肠的远端,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危险性很高。如果不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就会癌变。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叫大肠息肉?人体大肠黏膜表面见有大小不等、形似小球状物凸入腔内,少者可呈扁平状隆起,这均称为大肠息肉。大肠息肉多数有蒂,少者无蒂(见图)。按病理之不同肠息肉分为哪两种?一种是炎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慢性增生引起,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患者。炎性息肉常为多发,息肉较小。另一种是腺瘤,在肠镜下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息肉,其病理特点有细胞分裂增快,未成熟细胞增多等。研究证实,炎性息肉可渐变成腺瘤,若腺瘤未被及时发现并切除,则会变成癌。所以说息肉是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杨锋 《自我保健》2007,(4):60-60
大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或多年隆起性的肉疙瘩,好像是长在肠管内的“蘑菇”。早在1982年,我国大肠癌协作组将大肠息肉分为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其他五类。  相似文献   

19.
小王在年度体检时,医生说有胆囊息肉,提示要他去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小王听别人说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因此忧心忡忡,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胆囊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查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是指发生于胆囊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或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病变的总称。其形态不一,常见半球形或球形,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两者为非肿瘤性息肉,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80%以上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肠息肉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且十分容易复发。因此.一旦检查息有肠息肉,病人切不要掉以轻心,即使摘除了,也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临床上根据息肉的特征,将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