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精子症发生率与染色体及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2007年门诊159例无精子症患者同时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技术检测染色体以及使用酶标仪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染色体异常总数占58例,异常发生率达36.5%。性染色体异常55例,占异常总数的94.8%,其中克氏综合症43例,占性染色体异常的78.2%。常染色体异常3例,占异常总数5.2%。无精子症患者的性激素检测,无论染色体核型正常与否,血清中睾酮(T)值均较低,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值均有升高现象。核型异常者,T值降低更为明显,FSH、LH值也明显升高。结论染色体异常与FSH、LH值呈正相关,与T值呈负相关,而与PRL、E2无明显差异。无精子症与染色体异常及性激素改变密切相关,提示:男性不育无精子症患者常规做染色体检查和性激素水平检测是必要的,对确定其是否有治疗价值及是否应用内分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无精子症发生率与染色体及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4年~2007年门诊159例无精子症患者同时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技术检测染色体以及使用酶标仪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染色体异常总数占58例,异常发生率达36.5%.性染色体异常55例,占异常总数的94.8%,其中克氏综合症43例,占性染色体异常的78.2%.常染色体异常3例,占异常总数5.2%.无精子症患者的性激素检测,无论染色体核型正常与否,血清中睾酮(T)值均较低,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值均有升高现象.核型异常者,T值降低更为明显,FSH、LH值也明显升高.结论 染色体异常与FSH、LH值呈正相关,与T值呈负相关,而与PRL、E2无明显差异.无精子症与染色体异常及性激素改变密切相关,提示:男性不育无精子症患者常规做染色体检查和性激素水平检测是必要的,对确定其是否有治疗价值及是否应用内分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滕奔琦  范建辉  章钧  崔金晖  侯红瑛 《新医学》2011,42(11):723-726
目的:探讨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初次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根据104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性自然流产组(57例)和初次自然流产组(47例).清宫时取绒毛组织,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39%),初次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67%).复发性自然流产组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以及常染色体三体发生率均低于初次自然流产组(P均<0.05),两组X单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除细胞遗传学异常外,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防治需积极寻找其他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的异常核型发生率,并对染色体异常核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自然流产的3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流产后绒毛组织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总结异常核型发生率,同时对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与异常核型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为52.0%(156/300),其中数目异常148例,占94.87%,结构异常8例,占5.13%。年龄≥35岁孕妇的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高于年龄<35岁孕妇,且自然流产次数越多,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越低。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年龄和自然流产次数是引发胚胎染色体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及早明确自然流产的病因,并为再次妊娠风险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优生优育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检查在优生优育中的作用。方法:外周血、脐带血染色体检查采用淋巴细胞培养法进行G显带分析;羊水染色体检查采用张氏培养基、5%CO2环境进行羊水细胞培养,行G显带分析。结果:经420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染色体异常37例;35例羊水染色体检查,有4例染色体异常;22例脐带血染色体检查,有3例染色体异常。结论:通过染色体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染色体病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自然流产约占妊娠总数的10%~15%,其原因可能与遗传、免疫、生殖器官畸形、感染、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目前大多研究认为夫妇中一方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156对夫妇的染色体进行检查,研究分析了染色体异常对自然流产的影响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13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染色体进行检测,探讨并评估FISH在诊断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3、21和16、22及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对13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 130例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FISH检测中,检测成功129例,检测成功率99.2%,其中异常染色体细胞数>10%者65例,核型异常率为50.3%。结论 FISH技术不受标本污染限制,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畸变,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结合,可为临床自然流产的病因探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临床诊断为男性不育患者309例,其中包括生精功能异常组(A组)206例,配偶复发性自然流产组(B组)103例。采集所有病例外周血行常规细胞培养及G显带,镜下观察并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A组206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8.7%(18/206),其中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7.6%(11/145),无精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1.5%(7/61);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47,XXY ,共检出8例(包括1例镶嵌体),占异常核型的44.4%(8/18)。B组103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9.7%(10/103),10例染色体异常全为平衡型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6例相互易位,2例罗氏易位,2例臂间倒位。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遗传学病因,男性不育患者应行染色体检查以排除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超声引导经腹穿刺脐静脉取胎血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及其他心脏异常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对56例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脏异常胎儿在超声引导下,经腹脐静脉穿刺取血行染色体检查。结果56例均成功取血,无明显并发症,其中54例细胞培养成功。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6例(占11.1%),正常核型48例(占88.9%);6例异常核型中1例21-三体。2例18三体,1例13-三体,1例47XYY(超雄)综合征,1例XO(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6例术前超声检查除复杂先心病外均合并多脏器畸形。结论 超声引导脐静脉穿刺术可清晰显示脐静脉并缩短穿刺时间。胎儿心脏异常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合并多发畸形相关。  相似文献   

10.
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中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遗传咨询的患者中整理出158对夫妇曾发生自然流产的病例,用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1材料与方法1989年6月~1997年6月,通过遗传咨询门诊选择158例对经临床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的具有1次或三次以上自然流产的夫妇,年龄为22~37岁,全组流产总数为391例,流产次数为2~3次者共109例,占68.9%,最多的1例为连续流产7次。取外周血培养淋巴细胞,72h后制备染色体,经G显带处理,部分病例加做C带检查,每例至少计数30个细胞,核型分析3-5个,对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集262 例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法制备G 显带染色体标本, 分析镜下核型.结果 262 例有自然流产史夫妇,检出20 例异常核型,异常核型比例为7.6%(20/262),无一例夫妇同时存在异常核型.检出染色体核型多态性15 例,发生率为5.7%(15/262).20 例异常核型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占检出异常核型总数的70%(14/20),高于女性的30%(6/20);常染色体异常比例与性染色体异常比例均为50%(10/20).常染色体异常:平衡易位5 例,倒位5 例; 性染色体异常:小Y 3 例,次缢痕增长4 例,倒位1 例,Turner 综合征1 例,Turner 综合征嵌合体1 例.常染色体多态性9 例,性染色体多态性6 例.结论 自然流产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核型异常主要类型为,常染色体及Y 染色体异常.此外,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较高.对于存在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分析与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月经周期第3天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及FSH/LH为卵巢储备检测指标。分析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与超促排卵时卵巢反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周期控制性超促排卵。按卵泡数目及取卵数分为取消组、低反应组、正常反应组,比较各组患者周期第3天血基础bFSH、bLH、b E2、bFSH/LH。结果:各组bFSH、bL H、b E2均正常。随年龄增加,辅助生育时卵巢反应性下降;随bFSH/LH比值升高,卵巢反应性下降。取消组bFSH/LH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反应组,低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FSH/LH比值增加可作为辅助生育技术卵巢反应性降低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复发性自然流产(RSA)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RSA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广州地区394对RSA夫妇外周血做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94对RSA夫妇中,染色体异常41例,异常率为5.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例(2.44%),平衡易位8例(19.51%),罗伯逊易位3例(7.32%),染色体倒位1例(2.44%),染色体多态变异28例(68.2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反复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RSA不仅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相关,而且可能与染色体多态性变异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与染色体核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自然流产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该地区51对夫妇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同时比较流产次数和染色体之间相关性。结果 51对102例受试者中,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染色体异常32例(31.37%),其中以多态变异比率最高,占染色体异常数的56.25%,占总数的17.65%,明显高于其他染色体异常率,且与其他变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和染色体异常核型中男10例(31.25%),女22例(68.7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多态变异最常见,占56.25%;染色体多态性中以46XY(Y≥18)发生率最高,占33.33%,流产次数最高,占30.77%;RSA次数和染色体异常率中以流产3次异常率最高,占43.48%。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复发性流产不仅和染色体结构有关,同时和染色体多态性变异也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及指征引产组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对自然流产组织和指征引产胎儿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测,其中自然流产标本141例,指征引产标本69例。结果 自然流产组织141例,指征引产组织69例均检测成功。141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65例,检出率为46.10%,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46例,意义不明或良性结构异常12例,致病性结构异常7例;69例指征引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28例,检出率为40.58%,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3例,意义不明或良性结构异常10例,致病性结构异常5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数目和结构)是导致自然流产和指征引产的主要原因,采用CNV-Seq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和指征引产组织有利于查找遗传学病因,对再次生育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良孕产史患者467例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467例有自然流产、死胎、胎儿停育或生育畸形儿史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67例患者中异常核型19例,异常率4.07%,染色体异常7例,异常率达150%,染色体多态性12例,检出率2,57%。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生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重视遗传学检查,进行优生优育指导  相似文献   

17.
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畸变与习惯性流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畸变与习惯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法,采用胰酶-Giemsa氏法显带,每人镜下分析30个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结果2 58对自然流产夫妇中共检出染色体核型畀常者32例,占受检人数的6.2%。检出的32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占首位,为56.25%。结论 染色体畸变是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女方高于男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畸变以平衡易位为最多,而且在32例异常染色体中涉及最多的为13、14、22、15及9号染色体,可见D、G组染色体容易受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绒毛组织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自然流产患者取绒毛组织原位培养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培养成功102例,成功率为96.23%,检出染色体异常共35例(34.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85.71%);结构异常4例(11.43%);数目合并结构异常1例(2.8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胚胎染色体检测对分析自然流产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2 95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周11~14周的NT值将其分为≥3.5 mm组(103例)和<3.5 mm组(2 856例)。NT值≥3.5 mm组或胎儿异常于孕周18~24周内进行超声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NT值≥3.5 mm组的的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合并心脏畸形的比率明显高于NT值<3.5 mm组(P<0.01),且NT值<3.5 mm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与NT值呈负相关性,NT值≥3.5 mm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与NT值呈正相关性。结论 NT值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NT值可为临床作出正确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绒毛细胞是胚胎外胚层细胞,具有与胎儿组织相同的遗传性状,利用绒毛细胞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自Simoni于1983年首先报道应用绒毛滋养层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技术,对胎儿染色体疾病进行早期、快速的诊断以来,为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用改良直接法研究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取得了较好的分裂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