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不同时间段血清HBV P基因点突变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CHB患者108例,并分别于接受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及序贯联合治疗前、治疗2年、治疗4年时,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并检测血清中HBV P基因的变异情况。针对HBV P区目的位点设计引物,按照PyroMark ID遗传分析系统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模式进行PCR产物HBV P基因相关位点的焦磷酸测序。结果随着不同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108例患者治疗前均无HBV P基因变异;治疗2年时,有60例发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单点或多点突变;治疗4年时,共有93例发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单点或多点突变;3例采用序贯联合治疗的患者,≥2年全部发生突变。单用某种核苷类药物时,HBV P基因的变异情况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不同种类的药物之间,同样的治疗时间段内,HBV P基因变异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变异模式以经典突变M204V/I、L180M、A181V/T、N236T突变为主,存在少量V173L、S202G、T184G突变。结论 HBV P基因变异的发生与核苷类药物治疗及治疗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方法,其中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湖北省襄樊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并考察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PCR-RDB法检测1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 在襄樊地区1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了四种HBV基因型,分别是B,C,D和B+C,其中B型52例(36.36%),C型82例(57.34%),D型3例(2.10%),B+C型6例(4.20%).在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AS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组中,基因型B和基因型C所占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04,P>0.05),在慢性重症肝炎(CLF),乙肝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中,基因型C的比例明显多于基因型B(χ2=10.28,23.75,27.59,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和C型是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优势基因型.结果 揭示基因型C与HBV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失败后,病毒基因型耐药变异情况,为选择新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服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检测与病毒耐药相关的突变点位。结果 20例患者出现与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11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发生rtM204V/I突变10例(90.9%),出现rtL180M/I/L位点突变5例(45.5%),出现rtA181V位点突变1例(9.0%),出现M204I单位点耐药突变5例(45.5%),出现包含180和204位点的多个位点联合突变6例(54.5%)。9例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出现rtA181T或rtN236T单位点突变各4例(44.4%),出现rtA181T+rtN236T联合突变1例(11.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株的出现是抗病毒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服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较多,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出现rtA181V位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出现可以发生二者的交叉耐药。防止多药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抗病毒治疗失败后参考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对1135例患者在用药前、治疗中和疗程结束后,采取个别和集中指导、利用各种窗口进行宣传、建立用药监测和随访记录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不正规应用药物的不良事件减少,患者从治疗中受益,医患矛盾减少。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中,应加强健康教育,以引导患者合理用药、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达到维持病情稳定.方法 对2010年2-6月我科住院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医疗用药指导需求、心理指导及宣教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106例患者中,73%的患者对用药相关知识的需求高,27%的患者对用药知识需求较高,92.4%的患者选择专题讲座的宜教方式.结论 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用药相关知识的需求都很强烈,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健康用药指导,使健康用药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高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HBVDNA及存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抗病毒组CD4~+百分率、CD8~+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经治疗,抗病毒组HBVDNA阴转率及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外周血CD4~+、CD8~+含量及CD4~+/CD8~+比值具有调节作用,说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调节已失衡的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其拮抗肝衰竭的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阜阳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选择165例HBV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采用型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基因型。结果 165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B型46例(27.9%)、B/C混合型29例(17.6%)、C型90例(54.5%),未发现其他基因型。结论阜阳市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B/C和C型,其中基因C型是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中病人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1月—2008年7月参加5项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治疗临床研究的179例病人,每12周随访1次,为期48周,每次随访均对病人进行依从性教育,并统计病人漏药比例,对依从性95%定义为依从性良好,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结果]12周、24周、36周、48周随访点依从性良好的病人分别为92.2%、91.6%、89.4%、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女性病人用药依从性良好者优于男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P=0.04),初治病人用药依从性良好病人优于经治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P=0.00)。[结论]男性病人、经治病人在临床研究中依从性差于女性病人与初治病人,在临床研究中需着重加强这部分病人的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我国每年死于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4万-6万,肝衰竭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平均为每人高达4-5万元,所以乙型肝炎肝衰竭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1]。肝衰竭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在肝衰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观察到最核心的事件是迅速而广泛的大量肝细胞死亡,导致肝脏炎症细胞浸润与微循环障碍[2]。肝衰竭发生机制与免疫损伤密切相关[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疆克拉玛依市汉族、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378例不同民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并测序验证.结果 汉族B型为37.55%、C型53.06%、D型6.94%、B+C型2.45%、C+D型0.41%、B+D型0.41%;维吾尔族B型14.13%、C型61.96%、D型23.37%、B+C型7.14%.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汉族和维族HBV基因型,汉族以C型、B型为主,维吾尔族以C型、D型和B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0例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巢式PCR对200例来自武汉地区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浆HBV进行扩增后,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00例HBV血浆样本的基因型分布为B型142例(71.0%),C型55例(27.5%),D型1例(O.5%)和B/C混合型1例(O.5%),B/F/G混合型1例(O.5%)。在基因型B和基因型C中,无症状携带HBV患者、轻中度慢性乙肝患者、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的构成比分别为:37.32%,44.37%,14.08%,4.23%和23.64%,36.36%,21.82%,18.18%,两种基因型在肝病严重程度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分离的200例HBV样本基因型以B,C为优势基因型,且基因型与HBV感染者发生肝病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对不同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5例CHB患者按基因型和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干扰素B、C型和核苷酸类B、C型共4个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IJ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结果95例HBV—DNA阳性的CHB患者中分为47例B型及48例C型,分剐占49.5%和50.5%。干扰素组25例B型,27例c型;核苷酸类组B型22例,C型21例。在经过12周的早期治疗后,核苷酸类C型组较B型组治疗后的HBV—DNA含量显著性减少(P〈0.01),其余各组问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早期治疗C型乙肝病毒感染组效果优于B型组。  相似文献   

14.
最佳服药依从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可减少患者再入院,降低慢性乙型肝炎(CHB)并发症、死亡率以及成本,是CHB患者最佳临床管理与实践的基础,本文从依从性概念、CHB服药依从性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综述CHB患者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的服药依从性,以指导CHB患者的临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1-3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住院宣教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管理能力和服药依从性、复查率、出院12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及观察组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药物管理还是服药依从性上均出现随着出院时间的推移,差异度明显扩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12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9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12个月中的再次入院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院12个月时对延续性护理的评价高.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管理能力,减少再次入院率,节约了卫生服务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 YMDD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技术,检测150例慢性乙肝(CHB)患者未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清HBV基因型以及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血清中YMDD突变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HBV基因型为B型者发生YMDD突变率较低,治疗前基因型为C型者发生YMDD突变率高(P<0.05).结论 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具有相关性,治疗前患者HBV基因分型检测可作为发生YMDD变异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1988年Okamoto等[1]对HBV进行基因分型以来,各国学者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HBV基因型分布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认为HBV可分为A~H 8种基因型,且各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分布特征,与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抗病毒疗效、病毒变异等也存在一定相关性[2].  相似文献   

18.
<正>肝脏属于免疫分化的关键场所,一些刺激因子异常激活T细胞,则会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作为其它细胞刺激因素,进而激活不同机制造成肝脏损伤,一般情况下,此类病理性肝损伤被称为免疫性肝损伤[1]。一般来说,重型肝炎的病理性发病因素则为免疫性肝损伤,可见,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G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50例经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GV-RNA检测,并将他们分为单独HBV感染组及HBV,HGV重叠感染组进行HBV-DNA含量及阳性率、HBeAg和抗HBe阳性率及HBV-DNA与HBeAg同时阳性率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区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变异位点组合模式、HBV DNA水平和HBeAg等特征,为临床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研究的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NAs治疗的107例为治疗组,未使用药物抗病毒治疗的34例为对照组。采用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PCRRLP)检测HBV逆转录酶区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免疫标记物,并对耐药相关变异的特点和研究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效果不佳组耐药相关变异检出率(82.5%)明显高于未治疗的对照组(5.9%)和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有效组10例未检出耐药相关变异)(P0.01)。97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效果不佳的病例中80例检出140个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包括rtM204I 45个、rtM204V 32个、rtA181V 28个、rtL180M 25个、rtN236T 10个;变异位点组合模式主要有:rtL180M+rtM204I、rtM204V、rtM204I+rtM204V、rtA181V+rtM204V、rtM204I、rtA181V+rtN236T等;51个对NAs应答不佳病例耐药变异检出率70.59%,46个病毒学突破病例耐药变异检出率95.65%,差异明显(P0.01)。NAs单药治疗病例早于多药治疗病例检出耐药相关位点(P0.01);NAs治疗时间越长,耐药变异检出率越高(P0.01);病例HBV-DNA水平等级越高,耐药变异检出率也越高(P0.01)。结论⑴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HBV逆转录酶区变异,NAs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不佳与HBV逆转录酶区变异密切相关;⑵不同NAs药物导致慢性乙肝患者HBV逆转录酶区变异位点、变异模式特点不同;⑶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种类与方式、治疗时长,患者HBV-DNA水平等对HBV逆转录酶区发生耐药变异均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提示在NAs治疗前、治疗过程合适时间点检测NAs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和HBV DNA水平,可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