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针略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约有半数以上的篇幅论述了针灸,其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素问·针解》等篇中多处提到的“九针”,是现代所用针具的前身。对“九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实用价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深入研究针灸的发展史,充分发挥针具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及实现针具的不断更新、完  相似文献   

2.
芒针针法是中医针灸传统针法之一,它源于九针中的长针.九针是内经时代的代表性针具,其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用途也有所不同,在<灵枢·九针论>中对九针的形状及用途有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小针之要,易陈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可见针道之难在于“神”。此“神”包括与针灸有关的辨证施刺、手法、配穴、禁忌等一系列问题,更应包括医患神志活动与针灸治疗的关系。对于后者,《内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这对指导针灸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4.
“宛陈则除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州350003)黄碧玉"宛陈则除之"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张介宾《类经·针刺·七》:"宛,郁同;陈,积也。"宛陈在此当指瘀血阻滞。《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张志聪在《灵枢集...  相似文献   

5.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6.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所述内容,分析阴阳“五态人”的特点及其对针刺得气的影响.提出了因质施针,并对“五态人”的发病特点及疗效预后进行了分析推测,为针灸在临床中因人制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探索《内经》九针理论,总结九针之数、九针之形、九针之用。发现九针理论关注形态结构的特点,与当代许多针对组织形态结构的新针具、新针法相呼应,与毫针调神针刺形成鲜明的对比。认为九针理论的守形针刺特征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尚不够充分,提出当代针灸学的发展应给予“形而下”更多的学术关注,使针灸学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8.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9.
在望、闻、问、切四诊当中,脉诊尤为重要。且针灸与脉诊互为关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故脉诊不但在中医其他各科居于重要地位,也是针灸临床诊断与施治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诊断依据针灸诊治疾病,要脉证合参,辩证归经,方可处方取穴,下针施灸。切不可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经>针刺补泻操作内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内经>中较为系统地描述针刺补泻操作的内容集中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灵枢·终始><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调经论篇>中,在这些篇章中均为补法、泻法成对出现.将上述篇章中针刺补泻操作解析为呼吸、留针时间、出针速度、针孔...  相似文献   

11.
古九针首见于《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推崇。后师怀堂先生对古九针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创立了"新九针疗法"。"新九针"在针具、针法、治疗思路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锋勾针将锋针、勾针、毫针三者结合于一体,泻热放血、松解粘连;火针增加了种类,还将应用范围扩展到痹证、皮肤病、脾胃病及内科杂病;员利针改进针具规格为0.6 mm×125 mm的长针,针尖直抵病所;芒针将长针和毫针相结合,有效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新九针疗法"的治疗思路从"从颈治头""从腹治腰"和"从腰治膝"3个方面展示了新九针在临床应用中的继承与创新。通过从新九针针具特点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对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进行阐述,以期为新九针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灵枢·小针解》与《素问·针解》篇是学习《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重要参考文献,但在解释《九针十二原》某些观点时,由于二篇出发点不同说法不一,易使后学者误解,故笔者就二者的主要分岐点进行比较探析,以求能正确理解经文原意。  相似文献   

13.
《针灸医籍选读》(9版)精选和释义了《黄帝内经》的很多经典篇章,为师生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的篇章发现,《针灸医籍选读》(9版)中《黄帝内经》选中存在个别字词的印刷错误、部分释义值得商榷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无针左右""其死也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荥输治外经",《灵枢?寿夭刚柔》中的"刺卫者出气",《灵枢?终始》中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灵枢?四时气》中的"五十九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五虚勿近,五实勿远"等存在注释不够严谨,与相关的原文、按语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黄帝内经》的原旨.  相似文献   

14.
<正>《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古代九针的形制特征和发展演变。方法:收集整理考古发掘出土和明清传世的古代九针资料,分析不同时期的形制特征和变化。结果:明确了各时期九针的形制特征和演变规律。结论: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九针和明清传世的九针,在形制上均无统一的样式。汉代九针的形制虽然受到《九针论》、《九针十二原》的影响,但在制作上并不严格遵守规定的尺寸。元明清针灸著作中所附的九针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时期针具的形制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热病的概念、成因、主症、治疗原则、刺法禁忌、针具选择,偏枯与风痱的鉴别以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等方面总结概括《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的学术思想,为热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详细阐述古九针的名称、形状、功用、刺法及来源,并对建国后在继承古九针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成果新九针进行了系统介绍.新九针的改制和创新丰富了九针针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新九针的科研与临床发展过程中新九针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多种针具结合,既重视每种针具的特点又强调发挥整体功能,使新九针形成了自身特点及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开蒙集、尊经集、旁通集、纷署集、兼罗集进行分析.结果:神照集考证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以及这些经脉上腧穴的定位,并记载了《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标幽赋》等刺灸法.开蒙集对窦汉卿《标幽赋》进行全新的注解,并阐述八法针方、子午流注以及十二经脉补母泻子法.其中对《标幽赋》的注释体现了吴崑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吴崑触类旁通,通过药理来阐释针理,以达到“以药明针”之效.《针方六集》对诸多针灸医籍都进行了评议,并取长补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订《金针赋》.在兼罗集中,吴崑还详加介绍了治疗骨蒸劳热,可灸患门四花六穴,并详细记载了具体的取穴方法;以及《千金方》取膏肓腧穴法和隔蒜灸痈毒法.结论:《针方六集》是吴崑在针灸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经》横络解结理论的探究,认为中医经筋系统功能异常是导致痹证的关键,横络解结法是治疗顽痹的有效疗法之一。受《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应用阐释的启发,研制出"长针"、大针"、"电子针镜"等中医治疗针械,治疗顽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明代新安医家吴崑著作《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旁通集》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在《神照集》中,除了论述经脉的循行、腧穴以及相关针灸专著的刺灸法以外,还继承和发扬了针药共同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旁通集》对针、药的性质作用、治则治法、配伍处方、审气保元、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以药理明针理。针药一理思想是吴崑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的独到观点,不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来说,其地位都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