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遗传性高血脂(WHHL)家兔为单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引起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延迟,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能够自发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在此基础上,经过选择性培育,选择出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WHHL家兔,其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并形成了与人类相似的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WHHL家兔形成易损斑块发生致命性的心肌梗死〔1〕,此家兔为WHHLMI家兔。WHHL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载脂蛋白(a)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模型评价脂蛋白(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作用结果,以进一步探讨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繁殖人类载脂蛋白(a)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及同窝生非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24月龄,标准普通饲料喂养。测量家兔血浆脂蛋白(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水平,组织学染色测量病变内膜面积及狭窄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病变的组成。结果24月龄的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血浆脂蛋白(a)水平为9.1±3.5nmol/L;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右冠状动脉病变面积比非转基因家族性高脂血症家兔高3.5倍(P<0.05)。转基因家兔右冠状动脉的病变大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管腔狭窄(狭窄率在非转基因组为26.9%±6.6%,转基因组为27.7%±5.0%),转基因家兔右冠状动脉直径由于血管的代偿性重塑而发生了显著的增加(血管面积在非转基因组为1.8±0.6mm2,转基因组为5.3±1.1mm2;P<0.05)。人类载脂蛋白(a)转基因家兔的病变与载脂蛋白B有关,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基质的周围。病变富含细胞外基质,病变中细胞成分所占的比例较少,不足10%。发现有33%转基因家兔及9%非转基因家兔发生了明显的心肌梗死。结论增加血浆脂蛋白(a)水平可加重有高脂血症背景家兔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纯种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高脂组和治疗组。以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各组家兔血脂、血浆过氧化脂质、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主动脉、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结果:血脂康能明显降低高胆固醇饮食家兔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轻度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明显地抑制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形成(P<0.05)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降低(P<0.05);抑制肝脏、肾脏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降低(P<0.05)。治疗组主动脉硬化斑块面积与动脉总面积比值明显降低,泡沫细胞层数明显减少,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减轻。结论:血脂康具有明显的调整血脂、抑制高胆固醇饮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01至2016-05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且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冠脉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多支病变组42例,收集患者斑块检出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等基本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半定量积分法则和Gensini积分法则分别计算颈动脉斑块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将半定量积分和Gensini积分进行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各组间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BMI等基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吸烟人数和斑块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同时颈动脉的半定量积分及冠脉Gesini积分均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根据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可以对冠心病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L-精氨酸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脂的影响。将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用标准饲料喂养,对照组用含2.5%胆固醇的标准饲料及普通饮水喂养,治疗组用含2.5%胆固醇的标准中料及含2.25%L-精氨酸的普通饮水喂养,7周及14周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同时用油经O将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百分比。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方法  113例患者 [男78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个月内 )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2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软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的回声弱 ;(2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等于或超过血管壁外膜 ;(3)钙化斑块 ,表现为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且后方有清楚的声影。软性斑块成分或硬性斑块成分超过 80 %判定为软斑块或硬斑块 ,否则判定为混合性斑块。结果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管内超声发现 4 8例 (84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30例 (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目标病变为软斑块 (P <0 0 1)。 6例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6例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标病变含有脂质池。并发现 9例 (16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12例 (3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斑块破裂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变则以硬斑块、钙化病变为多。另外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半数以上的目标病变呈偏心性。结论 血管内超声可以识别不稳定斑块 (富含脂质池及薄纤维帽 ) ,并证实其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是一种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其机制的初步探明已经为疾病的预防、诊断、药物靶点和治疗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未明。该研究概述了动物模型与人类的心肌梗死组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动物模型与人类的心肌梗死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并就心肌梗死蛋白质组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炎性巨噬细胞与MMP-2、MMP-9的表达情况,并研究氟伐他汀干预对巨噬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探索他汀类药物在稳定颈动脉斑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和高脂饲料加氟伐他汀喂养,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喂养第12月时处死动物,取颈动脉进行石蜡切片,测量并计算颈动脉I/M比值,SP法进行CD68、MMP-2和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治疗组血清TC、LDL-C浓度明显低于高脂组(P〈0.01)。治疗组I/M比值明显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组颈动脉斑块中见大量CD68阳性细胞,而治疗组CD68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高脂组(P〈0.01)。颈动脉斑块中MMP-2、MMP-9阳性细胞和染色强度明显增加,治疗组MMP-2和MMP-9的表达较高脂组显著减少(P=0.002和P=0.016)。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家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减轻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并抑制MMP-2和MMP-9的产生,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3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标准治疗以血运重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降脂治疗为核心,没有充分考虑冠状动脉罪犯斑块病理类型、斑块下微结构和全身生物学风险等因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标准治疗后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精准治疗策略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体循环标志物可以帮助判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并提高传统预后模型的准确性,有望成为识别斑块类型及实现早期风险分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问世以来,已成为研究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用的模型。到目前为止,各种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在研究血浆脂蛋白谱和主动脉病变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LDL受体(LDLR)敲除小鼠,作为人类中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模型,其血浆LDL可以通过调整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而控制在不同水平,从而诱发出与人类病变更为相近的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粥样斑块持续不断地在动脉壁内积聚。近期研究显示他汀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ASTEROID研究首次证实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采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最强的瑞苏伐他汀(rosuvastatin),40mg/d×24月,采用目前公认最好的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方法血管内超声(IVUS),并盲法分析治疗前后IVUS结果(斑块体积等指标)。507例冠脉造影轻中度病变(狭窄>20%,IVUS观察目标血管狭窄程度<50%)不需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及2…  相似文献   

13.
对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机制的探讨是目前研究热点。临床及斑块治疗研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易损斑块和破裂动物模型。基因敲除技术和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为大体积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了保证,但这些模型的临床和科研应用价值尚存争议。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兔新基因Gnas在高脂血症中的功能。方法用高脂饲料复制家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分别用胆固醇、25羟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刺激HepG2细胞,采用荧光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GenBank中登录号为AY248719的家兔新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高胆固醇兔动物模型复制成功,该组血浆和肝脏的总胆固醇及肝脏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均超过10倍,血浆甘油三酯也显著增高。高脂组Gnas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胆固醇、25羟胆固醇刺激HepG2细胞后Gnas表达无明显改变,400 mg/L低密度脂蛋白刺激HepG2细胞后Gnas表达增强2.15倍。结论对家兔新基因Gnas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高脂血症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达到人类总死亡率的63.6%。这些心脑血管病均由动脉的粥样硬化所致。近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病变的根源是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受损,功能不正常,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乘虚而入,在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引起血管狭窄和堵塞。因此,要防治心脑血管病必需从保护和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着手。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I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关As斑块的形成机制、发展进程、斑块特性及斑块治疗方面的各类研究一直都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快捷且有效的As动物模型对于As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内外关于As的研究中,鼠类、家兔及猪是目前较为常用的As动物模型。而其中鼠类由于其具有繁殖快、体型小、基因容易获得、易喂养等诸多优势,更是成为医学领域最常应用的一类实验动物,其应用历史已逾百年。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鼠类As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各常用鼠类As模型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艹卓)(合贝爽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常引起靶病变或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识别斑块性质,早期发现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等易损斑块,为心血管介入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病变信息,从而优化和指导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应...  相似文献   

19.
血脂康对家兔血脂及脂肪肝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成药血脂康对高胆固醇饮食家兔血清脂质代谢和脂肪肝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家兔脂肪肝模型,同时用血脂康进行治疗,动态检测血清脂质含量,实验12周末进行肝脏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血脂康能明显降低高胆固醇饮食家兔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轻度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光镜下血脂康治疗组家兔肝脏脂肪病变明显减轻,肝细胞脂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脂康具有调整脂质代谢、抑制高胆固醇饮食所致的家兔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血小板源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关系. 方法 设立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家兔6只.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每天给予胆固醇饮食,至12周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模后继续喂养至24周,同时治疗组服用普伐他汀10 mg/d;非治疗组仅给予普通饮食.实验终点剥离家兔主动脉观察大体和组织病理形态,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 检测血小板源eNOS/mRNA水平. 结果 模型组和非治疗组均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和(或)斑块形成;主动脉最大脂纹或斑块厚度占整个血管壁厚度的百分比,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分别是0.04±0.02、0.82±0.16、0.33±0.18和0.77±0.14,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59,P=0.001).血小板(2~4×108/ml)eNOS mRNA表达在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分别是1.02±0.28、0.41±0.27、1.00±0.77、0.40±0.29,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明显增高(F=3.544,P=0.02). 结论 血小板源eNOS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呈负相关;普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逆转作用可能与血小板源eNOS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