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入选73例经B超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PAS组和AS组,随访6个月。其中PAS组37例,给予普罗布考0.375g×2次/d、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AS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超声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PAS组及AS组血脂、OX-LDLCRP、IMT及斑块厚度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PAS组及AS组以上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G和HDL-C外,PAS组较AS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ox-LDL及CRP水平,疗效较单纯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明显,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IMT及斑块总积分;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长期干预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晚),高剂量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30mg/晚).结果:高剂量他汀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他汀组(1.43‰:8.57‰,P<0.05);1年内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调控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的作用,30mg/晚剂量较20mg/晚剂量有更低的脑梗死发生率,且副作用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每晚;对照组52例,不服降脂药,只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每晚,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其余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CIMT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CRP、CIMT及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好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颈动脉斑块中环氧化物酶-2(COX-2)、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酶-1 (mPGES-l)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月龄≥36个月的33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正常对照组8只,另25只建立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动物模型,除外1只用于实验确认造模成功外,将其余24只模型兔随机分为颈动脉狭窄造模组、塞来昔布治疗组(15 mg· kg-1·d-1,2次/d)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 mg· kg-1·d-1,1次/d),每组各8只.治疗4周后分别测定颈动脉斑块COX-2及mPGES-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0.23±0.04、0.17±0.03比较,造模组、塞来昔布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的斑块中COX-2mRNA及mPGES-1mRNA表达上调,分别为0.97±0.09、0.44±0.05、0.60±0.04;0.92±0.07、0.41±0.04、0.6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7、54.87,均P<0.01);与造模组比较,塞来昔布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的COx-2mRNA及mPGES-1 mRNA表达显著下调(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0.18±0.05、0.21±0.04比较,造模组、塞来昔布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的斑块中COX-2蛋白及mPGES-1蛋白表达上调,分别为0.89±0.06、0.42±0.07、0.62±0.04;0.91±0.05、0.44±0.05、0.6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5、86.44,均P<0.01);与造模组比较,塞来昔布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的COX-2蛋白及mPGES-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均P<0.01);塞来昔布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OX-2 mRNA、mPGES-1 mRNA、COx-2蛋白及mPGES-1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过程中炎性反应可能起主导作用,阿托伐他汀与既往研究已明确的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相同,可抑制COX-2及mPGES-1的表达水平,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进而抑制颈动脉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普伐他汀组(给予普伐他汀钠片20mg/d),分别比较不同他汀片治疗后脑梗塞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两年内,阿托伐他汀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普伐他汀组(3.9%比15.7%,P〈0.0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普伐他汀组(13.7%比2.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普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控血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脑梗塞发生率较低,但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要高于普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20mg,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每晚10mg。观察使用不同他汀片治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结果使用不同他汀片治疗一年中脑梗死发生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一年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比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减少了脑梗死的发生,而且在长期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肝功能出现异常的发生率要低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47.5 mg/d~95.0 mg/d ),B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 20 mg/d ),C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d~95.0 mg/d 加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组),每组30例,共治疗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测定3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IMTmax)、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B组、C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B组、C组患者的FIB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3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治疗后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IMTmax、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均显著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12周、24周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的hsCRP及IMTmax降幅较大,C组患者的hsCRP又较B组降幅大(P<0.05).治疗后24周,与B组比较,C组患者的IMTmax降幅较大(P<0.05).结论 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均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和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及辛伐他汀组(31例),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经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的变化,测血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6个月的随访观察期间,阿托伐他汀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辛伐他汀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斑块内炎性反应、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阿托伐他汀较辛伐他汀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 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良事件及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2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70%)成功完成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治疗组:口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nag,1 次/d;对照组: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两组的各阶段新发的不良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再狭窄、再次介入治疗).并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除1个月时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外,其余各时间点治疗组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 17);而C-反应蛋白术后较术前升高,至12个月时低于术前;治疗组术后血脂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地预防支架置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阿托伐他汀可使患者术后的血脂和C-反应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治疗组予以脑心通胶囊4粒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治疗期为1年。两组均随访1年,在治疗初始和随访1年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率,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积分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82例高血压病2级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91例)和对照组(91例),两组均给予高血压病标准治疗,他汀组在标准治疗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分别观察不同治疗时期脑梗塞的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个月内脑梗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1%∶2.2%,P0.05),2年内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9.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的作用,其在改善脑梗塞患者长期预后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9例: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决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他汀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压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改变。方法:将23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IMT增厚≥0.9 mm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A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C组仅服降压药。3组均于用药18个月后以多普勒超声复查颈动脉IMT和斑块的变化。结果:联合辛伐他汀组或阿托伐他汀组IMT显著降低,斑块缩小,且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更加显著(P<0.05);单独降压治疗组IMT和动脉斑块无明显变化(P=0.052)。结论:降压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显著减少IMT厚度和斑块大小,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