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每年全球有超过百万人发生心跳骤停,尽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日益普及,也成功地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CPR的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在急诊室行CPR患者的存活出院率约为15%~20%,而在院外行CPR患者的存活出院率<5%。对老年人来说,CPR后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且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多,老年人心搏停止后,心肺复苏(CPR)的评价尚未获得共识。本文综述和分析三种情况下(住院、院外、护理院)老人心搏停止后,进行CPR后存活经验。一般来讲老年人心搏停止后,进行CPR抢救的结果要比年轻人差;住院病人存活率最高,院外较低,护理院最低,甚至提出在护理院里放弃C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8年7月,我院连续收治的120例心跳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结局分为存活组56例、死亡组6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CPR术后30 min、CPR后24 h、CPR后48 h的血清MPO、GDF-15、NTpro BNP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分析三种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在CPR术后30 min、CPR后24 h、CPR后48 h的血清MPO、GDF-15、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应时间点的存活组患者(P<0. 05);死亡组患者CPR术后30 min、CPR后24 h、CPR后48 h的血清MPO、GDF-15、NT-proBNP水平呈升高的趋势非常显著;血清MPO、GDF-15、NT-proBNP水平单独应用预测CPR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 611、0. 840、0. 722,三者联合应用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值为0. 908。结论:CPR后患者血清MPO、GDF-15、NT-proBNP变化趋势与患者预后不具有一定的关系,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进行综合评估对于CPR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贵宁  黄基强 《内科》2008,3(5):702-704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76例实施CPR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CPR成功32例(成功率18.2%),CPR的成功与发生地点、复苏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颇和及时机械通气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及早CPR、及早电除颤、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时合理复苏药物使用是CPR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心脏骤停(SCA)患者的心肺复苏(CPR)是备受关注的临床课题,CPR时患者胸外按压时给与不给人工呼吸临床效果有无差异的研究报告较少。为此,我们收集心脏疾患致SCA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类患者CPR中人工呼吸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humper型CPR机对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心脏停搏的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徒手胸外心脏按压,两人交替,CPR机组55例采用Thumper型CPR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均按照《2005年国际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时间,有创动脉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肋骨骨折发生率。结果 CPR机组心脏复苏成功率,有创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时间,肋骨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停搏患者早期采用Thumper型CPR机进行心脏复苏,能显著提高CPR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心血管患者家属及周边人群对心肺复苏(CPR)技术的熟知程度,探讨CPR普及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选择在我院急诊就诊的心血管患者的家属及陪侍人20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CPR知识严重缺乏,204名被调查者仅有94名知道CPR,仅有2名能正确地进行CPR;所有的被调查者中仅有2名接受过CPR知识的培训,102名被调查者(50.0%)是通过新闻报道获取CPR知识的。结论高危人群CPR知识率很低的结果与我国院前急救较低的成功率相吻合,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需通过各种方法规范对"第一力量"进行CPR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BNP)与肌钙蛋白I(TNI)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CPR)患者不同时间的水平变化,探讨CPR后不同时间血清BNP与TNI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别检测60例CPR患者CPR后即刻、3h、12-24h的血清BNP与TNI水平,根据血清BNP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CPR后即刻、3h、12-24h血清BNP水平一直小于200pg/ml, B组:CPR后3h 和12-24h BNP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大于200pg/ml;C组: CPR后3h 和12-24h BNP水平持续升高,但12-24h较3h时降低。同时检测三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TNI水平。随访三组患者6个月后的死亡情况。 结果  随访6个月,BNP和TNI高表达组患者死亡率均高于低表达组。 结论 CPR过程中,BNP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如果CPR患者血清BNP大量持续表达,同时由于心肌损伤,血清TNI明显升高,提示CPR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预后不良。临床上为了改善CPR患者近期预后,治疗上应积极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CPR)后不同时间的水平变化,探讨血清GDF-15水平在CPR后不同时间的变化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别检测102例CPR患者CPR后即刻、12h、24-48h的血清GDF-15水平,根据血清GDF-15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CPR后即刻、12h、24-48h血清GDF-15水平一直小于1200ng/L, B组:CPR后12h 和24-48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大于1200ng/L;C组: CPR后12h 和24-48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h较12h时降低。随访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情况。 结果  随访6个月,B组患者的死亡情况明显高于A组与C组; C组患者死亡情况稍高于A组。 结论 CPR过程中,GDF-15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CPR后,如果患者血清中GDF-15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会很差。临床上为了改善CPR患者近期预后,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Utstein模式下急诊心源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的228例CA患者,记录患者CPR预后情况,对影响CA患者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228例CPR患者中,自主恢复循环(ROSC)125例(54.82%)、24 h存活55例(24.12%)、出院存活28例(12.28%)、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出院20例(8.77%)。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应用剂量是ROSC的独立预测因子;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是影响患者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监测心律、CA前状态、CPR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出院后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创伤性是影响CA患者ROSC及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肾上腺应用剂量≤5 mg、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均是影响患者ROCS及24 h存活的保护因素。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后存活的有利因素,而CA前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疾病终末期则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对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该院ICU病房收治的82例OHCA患者,均给予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等CPR,根据患者CPR时间分为≤10 min(40例)、11~20 min(11例)、21~30 min(13例)、31~40 min(10例)、>40 min(8例),根据心电图观察患者室颤/无脉性室速(VF/VT)、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心室停搏情况;观察患者CPR结局,同时观察CPR成功患者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PR时间对生存率影响。结果 CPR时间为≤10 min、11~20 min、21~30 min、31~40 min、>40 min的生存率分别为90.0%、72.7%、53.8%、3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VT、PEA、心室停搏在CPR不同时间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峰、E/A、LVEF均随着CPR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越大、PEA、心室停搏、CPR时间越长,生存率越低(P<0.05)。结论 CPR时间越短OHCA患者生存率越高,心功能恢复越好;CPR时间越长OHCA死亡风险越大,心功能越容易衰竭。  相似文献   

13.
杨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3-4885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148例老年患者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其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等相关因素的差别.结果 148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23例复苏成功,125例失败,复苏成功率15.5%.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从心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肾上腺素用量、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胺碘酮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率较低,普及全社会急救意识、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等,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可激活多种核转录因子,使相应基因得以表达,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过对CPR相关核转录因子的研究,可以了解CPR后炎症反应的相关机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籍此提高CPR患者的存活率。CPR后出现全身及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时,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是指老年人由于心脏原因、非暴力性的、自然发生而未预想的突然死亡。70%~90%为冠心病所致。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为老年人猝死最主要的诱因;意识丧失伴抽搐、大动脉搏动及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室颤动(VF)及室性心动过速(VT)为最多见的心电图表现。迅速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积极地心脏紧急救治(ECC)以及复苏后的正确处理是老年人猝死救治的关键。1基本生命支持(BLS)BLS是指支持基础生命活动,迅速给重要脏器供氧。包括:迅速识别和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死和卒中患者发生循环呼吸骤停…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对于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实施方法学做了许多重要推荐,然而各地各部门CPR质量存在的巨大差异驱使国际复苏学界就改善CPR质量与促进指南贯彻于实践达成2013年专家共识(共识)。有关CPR质量改进共识详细阐述了:(1)CPR实施质量的衡量指标;(2)患者对CPR的反应以及救援团队工作表现的监测和反馈;(3)救援团队的良好组织是复杂环境下实施高质量CPR的保障;(4)系统性的持续质量改进(CQ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CA)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展CPR的582例患者,其中成功80例(成功组)、失败502例(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院前急诊急救情况{家庭急救、医院救护、院前救护时间、机械通气、短暂复苏、CPR至短暂复苏时间、院前心电图表现〔心室纤颤(VF)、无脉性心电活动(PEA),电静止(VA)〕}、CA发生情况、入院时心电图及通气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家庭急救率、医院救护率、机械通气率、短暂复苏率高于失败组,院前救护时间及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短于失败组,院前心电图表现优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医院救护前发生CA 21例,救护车送院途中发生CA 37例,急诊科发生CA 22例,失败组分别为137例、249例、1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自主心率、VF、PEA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高于失败组(P0.05)。结论 CA患者急诊CPR是否成功与患者CA发生时间、院前急诊急救情况、院内CPR水平等有关,应建立院外CPR指导体系,提高患者送院途中CPR质量,尽可能保障院内CPR质量。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与旁观者及第一反应者采取的CPR有关,若能及时施以正确的CPR,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复苏成功率的决定因素是在现场必须有经过培训、有实施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因此建立省、地(市)、县三级管理的培训体系,开展CPR的培训工作,让公众掌握CPR技能以作为第一目击者参与呼吸心跳骤停的现场抢救,是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山东医药》2010,50(37):44-4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PR)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根据CIMT将62例新诊断T2DM患者分为CIMT增厚组、正常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Fib、CPR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CIMT正常组比较,增厚组血浆Fib、CPR升高(P<0.05或<0.01),血脂水平相似.结论 T2DM伴CIMT增厚患者的血浆Fib、CPR升高,提示炎症可能促进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方法182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9例有CPR史,对CPR的发生时间、CPR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支架指标、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所需时间2~13(5.4±3.0)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段闭塞6例,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3例,均无侧支循环。每支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3级。脑复苏不全1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急诊PCI治疗CPR后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