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颐》2017,(11)
<正>明明运动流了一堆汗,体重依旧没变?少吃还变胖?小心,是一些不起眼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在扯你后腿。不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还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只要改掉这些坏习惯,减肥就会变得更加轻松了。恶习一:不吃早餐问题:不吃早餐看起来好像能帮你减少热量的摄入,但是饥饿会让你下一餐吃得更多。  相似文献   

2.
正每天面对许多不孕不育的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体重超标。人们吃得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少,体型发福,可这真的给我们带来了福气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很多不孕不育都是肥胖惹的祸!在门诊面对肥胖的患者,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体重减好了自己就能怀孕"。  相似文献   

3.
张爱军 《药物与人》2001,14(4):11-11
肥胖是现代人健康的大敌,它往往是由于人们膳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营养过剩而引起的。但也有人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究为吃得太多,所以在他们看来减肥就等同于节食。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选择合理的进食方式也是减肥的重要内容。通俗点说,只要吃得巧,减肥效果就会好。我在这里推荐几种有利减肥的进食方法,供想要减肥的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已婚的中青年女性,身体相当肥胖。当问及什么时候开始胖起来,都异口同声的说,“我就是从开始怀上孩子的时候胖起来的,给孩子喂奶也与肥胖有关”。 妊娠时由于怀着孩子,所以人们相信孕妇应当一个人吃二个人的饮食,才能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但研究人员近来认为,当你坐下来吃一大碗鸡蛋面条,或者取第二份油煎土豆条时,你就正在走向妊娠肥胖之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孩  相似文献   

5.
罗瑶 《保健医苑》2011,(5):20-2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吃得越来越好了。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逐渐增加,总热量的摄入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所致代谢综合征等"富贵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就连脂肪肝患者也越来越多。在这些疾病中,人们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往往警惕有加,毕竟患了这"三高",就极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而"脂肪肝"这个在体检报告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词,却不为大家所重视。很多被检出脂肪肝的患者,往往会说:"嗨!我都脂肪肝好多年了,也没什么不舒服!"那么,脂肪肝是否真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无害呢?  相似文献   

6.
你一向食欲好,最近你的肚子好象变成了无底洞,刚刚吃过甜点,你就开始渴望下一次开饭。是不是你的胃被撑大了?完全正确。营养与饮食专家罗宾博士说:“你吃得越多,你就会越能吃,越难达到饱腹感。”你的胃就象一个橡皮袋,随着你进食量的多少而膨胀和收缩。不过,一个好消息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你就可以将你的胃缩小,这样就会使你感到饱胀,从而减少饭量,也就相应减轻了你的体重。  相似文献   

7.
健康驿站     
正笑话别吃了曾经流行一句话:"你在瘦的时候走进我的心里,现在胖了,就出不去了。"昨天我把这句话说给男朋友。他说:"你可别吃了,瞅你胖得,现在无论你想走进哪个男人心里,他都会得心梗。"高招一个男人向朋友诉苦说:"我老婆爱戴手套,恨不得把所有手套都买回家,真是太浪费了。"朋友说:"我老婆原来也有这个毛病,但我帮她改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肥胖对身体有害,可是“将军肚”却越来越多。尽管医生给肥胖作了种种分类,但不论分成多少种,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吃得太多,运动消耗太少,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所以,节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就成为治疗一切肥胖的共同原则。可能有人会说:我是遗传性肥胖,控制饮食也没用。我不是哲学家,但我并不完全同意“内因决定论”。因为,凡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都记得,60年代初没有胖子。因为那时的人,即使有“肥胖基因”也胖不起来,强大的外界条件迫使遗传因素起不了作  相似文献   

9.
还没进DCS室,就听见一屋子的疯笑声,说着什么"离婚糖",声音大得直让人担心屋顶会被抛翻。"离婚糖"?竟有这糖?我有了尝一尝的念头,冒着自讨没趣的可能,也觍颜向糖的拥有者大张讨"。只剩最后一块了。"大张斜眼看我:"这糖很酸的,你得有点心理准备。你准备好了吗?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不就一糖吗,还一问再问,小气!有什么好准备的?不就  相似文献   

10.
肥胖是个医学问题,现在很多人可能都这样认为:“肥胖对人体健康肯定不利”。但如果你要问他,“肥胖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胖到什么程度对人体有害”,对此可能有很多人一时答不上来。有的人可能会说“胖了会得糖尿病,其实人体肥胖不一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很多,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病因”。也有的人可能回答:“胖了以后血压会上来”。但这个说法也不正确。肥胖中也有低血压的人,  相似文献   

11.
1,别吃得太多食物的种类很重要,但饮食的量同样重要.过度饮食给身体增加了负担,并导致肥胖(公认的健康杀手之一).我们中的大多数吃得大大超标——特别是在冬天.过多的脂肪被厚厚的冬衣遮掩,使人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吃得太多会使人迟钝和容易疲劳.当你准备下筷的时侯,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吃那么多吗?"如果回答是"不",就需要减少食物的分量.  相似文献   

12.
张丽钧 《健康》2013,(6):70-71
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您跟我说的好多话听起来都是自相矛盾的。"我愣了一下。是这样吗?怎么会是这样?嗯,好好想一想,为你,我究竟说过多少自相矛盾的话?——我说:"你要多吃一些啊!"我又说:"你可别吃得太多啊!"总想让你吃遍世上珍馐,又担心你不懂得节制,吃坏了身型吃坏了胃。出差的时候,习惯带一些当地特产回来,哪怕你在万里之外,哪怕你半年之后才能回家,那也要放在冰箱里,等你回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一年即将结束,各种聚会多了起来,亲朋团聚总少不了一场场舌尖上的盛宴。每到年末,大家都习惯整理一年以来的收获,但千万别把肥胖也"收入囊中"。今天就告诉你破除年末"增肥"的"秘籍"。养成细嚼慢咽习惯远离肥胖,得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过节也不例外。进食要像"羊吃草"一样慢条斯理。吃同样多的东西,进食的速度不同,饱腹感也就不同。细嚼慢咽、专心致志地体会其中的口感和味道,才能拥有恰到好处的食量,吃好而不吃撑!  相似文献   

14.
细心的年轻妈妈多数会发现刚满3个月的宝宝总把小手指填在嘴里吸吮即吃手,且"吃"得很香。这些妈妈往往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担心起来,宝宝吃手会不会拉肚子或传染上痢疾等传染病?是不是身体里有什么问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不过,笔者首先告诉这些慈母完全不用担心;其次,还应向你道喜,因为婴儿吃手是智力发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正"宝宝要不要吃盐"是门诊上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有人说:"辅食里不加盐,我都吃不下,宝宝能爱吃吗?"有人说:"只加一点盐无伤大雅,有味道宝宝才会吃得香。"还有人说:"我们小时候不都是大人吃啥饭我们吃啥饭,吃点盐怎么了!"很多家长认为,宝宝不喜欢吃辅食,是因为味道淡,吃起来没味儿。其实,这是大人"想当然"的推测。实际上,宝宝对辅食不感兴趣,是因为习惯了母乳或配方奶的味道。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甚至在出生10个月以后才  相似文献   

16.
美国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证明.当你想象在吃某种食物时,它会减少你对这种食物的实际消耗量。这一重要发现改变了人们几十年来的一个假设想象某种想要的食品会增加对其的渴望并吃得更多。  相似文献   

17.
变笨的母亲     
为了帮我带孩子,母亲搬来有半年多了.我发现,母亲不知从何时起变得笨了. 午饭母亲炒了两个菜,我只吃了一口就吐出来了,说:"妈,你打死卖盐的了吗?炒个菜这么咸!"母亲赶紧自己尝了一口,辩解道:"我吃着不咸啊!是不是你口味儿太清淡了?"这是母亲一贯的性格,好强不服输,即使做得不好也得强撑着面子.我不快地说:"不是我口味儿清淡,是你口味太重!"事后丈夫对我说:"你跟妈说话的口气太生硬了,老人辛辛苦苦帮咱们带孩子,多不容易.你说话怎么也得委婉点吧!人上了年纪,味觉就迟钝了,所以炒菜会咸.以后你好好跟老人说话,不是说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吗?好好说话,才能给她一个好心情."听丈夫这样说,我也觉得自己说话太不注意方式了,很惭愧.  相似文献   

18.
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矫味剂。大多数人平素都会吃点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得好,吃得讲究,我国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随之攀高,于是,不少人对食糖与健康的关系产生误解,以为糖是导致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甚至把它说成是"白色毒药"、"健康杀手"什么的.而这与一些广告商的误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有的时候会听到人们说:哎呀,撑死了,今天中午吃太多了。其实,人真的会被撑死吗?虽然知道这是人们在开玩笑,但真的很想知道人到底会不会被撑死。空腹时胃能有多大?在自然空腹状态下,人的胃只有拳头大小。不过,当你吃了第一口食物,咀嚼咽下时,接收到相关反射信号的刺激,你的胃就开始自动扩容了。这也可以说是胃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让你可以吃下足够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物进入胃后对胃  相似文献   

20.
华英 《东方药膳》2005,(2):24-24
“人带三分饥和寒,岁岁保平安”,这是我国古人的养生之道。这就告诫人们,平常不要吃得很饱很腻,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太暖,这样才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饱食,容易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饨、注意力不集中。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性痴呆病人,在他们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或身体肥胖。由于经常饱食,尤其是晚餐吃得过饱,及平常喜爱吃过甜、过咸、过腻食品的人,因摄入的总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致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还会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因子”的物质明显增加,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