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白质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9例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轻度血管性痴呆(VaD)1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20例、认知功能正常19例]DTI数据并观察皮质下白质微结构改变,分析VaD组患者DTI参数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aD组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胼胝体干、双侧顶叶、右侧颞叶、双侧眶额叶,以及VCIND组右侧额下回、右侧海马、双侧楔前叶FA值减低(均P=0.000);与VCIND组比较,VaD组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胼胝体、双侧顶叶、右侧颞叶FA值减低(P=0.000)。与对照组相比,VaD组内侧前额叶、胼胝体、双侧顶叶、双侧颞叶、前扣带回,以及VCIND组双侧楔前叶、右侧海马MD值升高(均P=0.000);与VCIND组相比,VaD组右侧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胼胝体干、双侧顶叶、双侧颞叶MD值升高(均P=0.000)。VaD组内侧前额叶FA值与数字连线测验A时呈显著负相关(r=-0.782,P=0.007),双侧额下回MD值与数字连线试验A时程呈显著正相关(r=0.877,P=0.001)。结论 DTI对皮质下缺血性认知损害患者白质微结构改变更敏感,能够反映患者认知功能早期异常改变;内侧前额叶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是影响患者执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语义性痴呆患者灰质和白质结构变化,提高对其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16例语义性痴呆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高分辨力结构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专业统计软件分别对全脑灰质密度和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全脑灰质密度(P0.001,Voxel338)和白质纤维束FA值(P0.005,Voxel10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义性痴呆组患者双侧颞叶,特别是颞极表现为灰质密度显著降低,以左侧大脑半球额颞顶叶灰质密度减低区域更为广泛,包括左侧颞下回、缘上回、顶下回和额中回;同时双侧颞叶白质纤维束FA值显著降低,包括双侧钩束、左侧扣带(海马)纤维和双侧下额枕束。白质纤维束FA值分析结果与VBM法所显示的灰质密度在解剖学上呈现极高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在体揭示了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为理解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机制提供了客观佐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健康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组、AD组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组各20例,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与NC组比较, 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P〈0.05);aMCI组仅扣带束FA值降低,与AD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VD组下额枕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白质纤维束完整性,AD组白质损害甚于aMCI患者;扣带束FA值可以作为aMCI患者筛查的指标;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对SIVD与AD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损伤程度,并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37例皮质下梗死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兴趣区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白质纤维束FA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二者的线性数量关系。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oCA评分与患侧内囊前肢、前后放射冠、钩束、上纵束和下额枕束,健侧扣带回及双侧外囊FA值呈正相关(均P 0.05);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患侧上纵束(P=0.042)和下额枕束(P=0.006)FA值与MoCA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患侧上纵束和下额枕束完整性损害可以作为皮质下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损害程度,探讨DTI对SIVD白质损害的评估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健康老年人(NC)、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AD患者,每组各20例。行常规MR 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 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SIVD组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NC、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和扣带束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痴呆患者白质损害的程度,SIVD患者以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受累为主,可作为与AD鉴别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T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对比不同疾病的FA、ADC值,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选取2015-02—2016-02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常规MRI检查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4例,选择同期健康的同龄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进行DTI检查。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扣带束、扣带束后部、上纵束、顶叶白质FA值及扣带束后部、上纵束ADC值与对照组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组相类似,与正常人群相比,脑梗死、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部分脑白质区域FA显著下降,上纵束、内囊、额叶等均有分布,与受创、梗死部位等关系密切,部分白质纤维束MD值显著上升;通过脑白质FA、ADC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敏感性97.06%(33/34),特异度88.23%(30/34),阳性符合率92.65%(63/68),高于常规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弥补常规MRI不足,通过分析脑白质FA等指标变化,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11C-PIB PET和18F-FDG PET显像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和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联合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进一步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ET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14例)、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10例)和正常对照者(5例)脑组织Aβ沉积和葡萄糖代谢变化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ApoE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11C-PIB标准化摄取比值在下顶叶、颞叶外侧、额叶、后扣带回皮质和楔前叶、枕叶和纹状体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组患者脑组织11C-PIB结合水平呈双峰形。11C-PIB+aMCI亚组与阿尔茨海默病组、11C-PIB-aMCI亚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11C-PIB标准化摄取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显像显示,3/5例11C-PIB+aMCI亚组患者双侧顶叶、颞叶和楔前叶代谢减低,其中2例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随访期间进展至阿尔茨海默病;3/5例11C-PIB-aMCI亚组患者双侧额叶和前扣带回代谢减低。结论11C-PIB PET显像是筛查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点的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有效工具。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的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可伴有顶叶、颞叶外侧皮质和楔前叶代谢减低,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进展至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6例AD患者和12名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行DTI、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T2-FLAIR检查,测量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内囊前肢和后肢、额颞顶枕叶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和平均弥散度(MD),分析FA、MD值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AD患者胼胝体压部、额叶、顶叶、颞叶FA值分别为0.602±0.043、0.270±0.034、0.294±0.043、0.302±0.032,与健康老人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内囊前后肢、枕叶、胼胝体膝部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胼胝体压部、顶叶白质的MD值分别为(0.918±0.029)、(0.826±0.015)×10-9m2/s,与健康老人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且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而内囊前后肢、额叶、颞叶、枕叶和胼胝体膝部的MD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D患者表现为脑白质的选择性损害,且损害程度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这种选择性损害反映了AD病理机制中皮质-皮质及皮质-皮质下联系的丢失;DTI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评价AD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全脑磁共振DTI技术,测量上纵束、下额枕束(额部、额颞部和颞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和扣带束多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明显下降,ADC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VD患者多个感兴趣区的DTI改变证明联络纤维损伤明显;全脑DTI研究是SIVD患者敏感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联络纤维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相关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关系。方法纳入PD患者35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认知功能正常组(PD-nCI,n=14)和PD认知功能障碍组(PD-CI,n=21);另选择同期行查体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选出与认知相关的脑白质纤维束,并测量各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比较各组不同纤维束FA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纤维束FA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3组间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左扣带回(海马)、右穹窿/终纹、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D-nCI组和PD-CI组间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左扣带回(海马)、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2)PD-CI组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右上额枕束、左上额枕束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胼胝体压部、右扣带回(海马)、右上额枕束和左上额枕束等纤维束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不同区域脑白质损害与轻度认知功能(MCI)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的住院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MCI组34例,认知功能正常组22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检查,完成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通过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不同脑区白质纤维进行部分各向异性(FA)值测量。结果 MCI组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右侧额叶FA值(0.335±0.068)、左侧颞叶白质FA值(0.391±0.032)及胼胝体膝部FA值(0.658±0.053)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FA值和MMSE、Mo CA量表中各认知域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右侧额叶白质FA值与注意与计算力呈正相关,左侧颞叶白质和胼胝体膝部FA值与记忆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MCI患者注意与计算力的障碍可能与右侧额叶白质损害有关,而左侧颞叶白质及胼胝体膝部白质的损害可能导致早期的记忆障碍。DTI可能成为超早期识别与诊断MCI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轻度认知损害脑白质病变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进行全脑部分各向异性(FA)差异性分析,尝试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脑白质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根据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诊断标准和单项神经心理学测验(词表记忆、相似性、领悟力、连线A、图形自由回忆等),16例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接受头部DTI,所得影像资料行基于体素的分析.并与认知功能正常者(对照组)比较全脑FA值差异性.结果 (1)对照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总评分为28.69±1.03,高于aMCI组的27.50 ±1.65(t=1.278.P=0.035).(2)对照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总评分为25.85±1.52,高于aMCI组的22.50±1.91(t=0.900,P=0.000).(3)对照组词语流畅性词汇数目为(19.08±4.92)个,多于aMCI组的(15.14±4.66)个(t=0.012,P=0.043).(4)对照组词表记忆、延迟词表回忆、词语辨认、图形自由回忆测验评分分别为5.544±0.88、5.15±1.77、9.15±1.07和14.69±2.25,高于aMCI组的3.984±1.07、2.14±1.23、7.00±2.04和10.574±2.31(均P=0.000).(5)aMCI组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额叶白质病变可能参与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病理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24例重性抑郁症患者(男15例,女9例)及30名正常对照(男11名,女19名)均经常规核磁共振(MRI)和DTI扫描,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技术对各组间DTI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男性患者左额中回、右颞叶回下、左梭状回、楔前叶及右顶叶回下等区域各向异性值(faraction anistropy, FA)低于男性正常对照(P<0.001);女性患者在右额上回、额叶回下、颞叶回下、左颞上回及右后扣带回等白质区域的FA值低于女性正常对照(P<0.001).[2]女性患者在右顶叶回下、左中央前回、右颞中回及右扣带回白质区域的FA值低于男性患者(P<0.001);女性正常对照仅在左边缘叶下回及左枕叶中回的区域的FA值低于男性正常对照(P<0.001).结论 男女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脑白质异常区域,且两老少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方法对10例DLB患者(DLB组)、16例PD患者(PD组)及16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对三组全脑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两比较,并分析FA值、MD值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02,P=0.012;P=0.013,P=0.015),而PD组仅胼胝体白质纤维束MD值明显改变(P=0.036)。与PD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4;P=0.005)。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708,P0.05),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023,P0.05),左上纵束MD值与统一PD评定量表Ⅲ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 DLB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白质纤维束改变,尤其是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的改变对DLB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联合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两种磁共振技术,探索工作记忆功能激活部位与叶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方法:健康志愿者16名,以步进式视觉累加试验作为刺激模式,扫描获得fMRI激活图及各向异性(FA)图。将两者叠加,选取双侧额顶叶白质兴趣区测量其部分FA值。结果:①额顶叶皮质为工作记忆功能最主要的激活区;②脑的激活像素几乎均位于FA程度低的区域(P〈0.01);③左额顶间白质FA值较对侧高(P〈0.02)。结论:联合应用fMRI和DTI技术提示成人工作记忆功能与额顶叶白质纤维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选40例SIVD患者,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18例,无认知障碍组22例,另设立2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MRI检查并对其白质改变进行评分,对联络纤维进行基于白质地图分析(atlase based analysis,ABA)DTI成像,比较组间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差异,并对SIVD患者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无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在右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右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减低;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FA值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无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左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纵束MD值无显著差异,余联络纤维的MD值均显著增高;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MD值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扣带回部、海马部、双侧上纵束、双侧上额枕束及双侧钩束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SIVD患者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扣带扣带回部、上纵束、上额枕束及钩束和左侧扣带海马部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 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且DTI参数与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能够提示白质纤维(white matter,WM)完整性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是否受到损害。方法对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1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用SPM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s,SPM)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以像素为基础的分析方法(voxel-based analysis,VBA)对两组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组下列脑区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左侧额眶区和右侧额中回的白质、双侧颞下回白质、双侧顶叶内侧白质、右侧前扣带、双侧海马、双侧大脑脚、双侧岛叶、右侧放射冠和右侧小脑上脚。结论精神分裂症多个部位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白质结构改变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7例AD组和32例对照组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n,MMSE)评估和DTI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分析法对两组全脑白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FA值差异,并评估AD组MMSE评分与FA值相关性。结果 AD患者出现FA值下降区域广泛分布在右侧额叶、颞叶、枕叶、丘脑及双侧扣带回、胼胝体、楔前叶、顶叶下回、顶下小叶、缘上回及海马旁回(其中P0.001,未经校正的P值);当使用经FWE校正的P0.05后,AD患者右侧扣带回、左侧胼胝体、颞叶下回及双侧顶叶下回、额叶下回、楔前叶区域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AD患者FA值下降与MMSE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01,未经校正)。结论 AD患者存在特定脑区白质结构改变,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缺血缺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12—2018-12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RI头颅平扫及DTI检查的年龄2岁患儿40例,所有患儿在围生期均有缺氧缺血脑病史,根据最终随访结果分为脑瘫组及非脑瘫组各20例。测量双侧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皮质脊髓束、下纵束、丘脑后辐射、额叶白质、顶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结果 2组间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皮质脊髓束、下纵束、丘脑后辐射、顶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内囊前肢、内囊膝部、额叶白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定量评估缺血缺氧脑病患儿的损伤程度,有助于早期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额叶白质损害的DTI与临床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别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rontal assessment battery,FAB)评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额叶白质损害与执行功能,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对15例AD组和15例对照组应用FAB测得评分,并且进行DTI扫描,测量额叶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半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两组额叶白质区域的FA值和ADC值及FAB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额叶白质的FA值和ADC值与临床执行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AD患者FAB值及额叶白质FA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额叶白质FA值与FAB值呈正相关(r=0.678,P=0.003).结论 FAB能够实用且有效的检测AD患者额叶执行功能的改变,FA值可反映AD患者额叶白质受损程度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