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已被普遍使用,成功率在90%以上〔1〕,并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流产后子宫出血量偏多,出血时间偏长〔2〕。本研究通过对米非司酮抗早孕流产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以及人工流产所得流产物的组织学观察分析和比较,探...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致早孕大鼠流产时子宫形态结构变化的观察同济医科大学计划生育研究所,武汉430030陈文静,沈继云,周洁玲,熊承良,吴熙瑞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颈;子宫内膜;堕胎药中图法分类号R979.21R339.2本实验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大鼠子宫颈及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3.
4.
米非司酮在植入性胎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应用于植入性胎盘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0例植入性胎盘用米非司酮治疗后的效果、对月经的影响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植入性胎盘用米非司酮治疗后,残留的植入胎盘最短7d、最长半年消失;对月经无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米非司酮对植入性胎盘的治疗是有效的,从而避免了全子宫的切除。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和子宫内膜中胎盘残留组织的关系,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药物流产后刮出组织(20例)和正常流出组织(10例)进行了研究。组织病理学显示:刮出内膜组织中都含有残留蜕膜组织,后者多数蜕膜细胞变性坏死,蜕膜和内膜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具有不同步发育的腺体和间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正常流出或刮出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因子Ⅷ相关抗原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呈阳性反应。残留的蜕膜组织中可见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毛细血管。提示:子宫内膜中的炎细胞浸润,内膜不同步发育,残留蜕膜的某些部位因正常血液供应而继续生长,可能是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胎盘催乳素(HLlman placenta 1actoge HPL)又名绒毛膜促生长泌乳素,由胎盘细胞滋养层合成,在台体细胞合成后,分泌入绒毛间隙和母体血流,但主要进入母体血流,故与胎儿发育有关,所以定期测定母血清中HPL的浓度对过期妊娠及妊娠合并症的诊断和监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产科从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住院的148例患者HPL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30例口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妇女进行阴道排出物蜕膜及绒毛组织的病理形态检查、镜下检查,并以同期停经49日内人工流产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药物流产者绒毛退化的量及其退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且不同剂量药物流产者的流产物病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提出米非司酮是否直接作用于滋养细胞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亚型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研究药物流产(简称药流)、手术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各亚型表达,探讨各亚型的表达与出血的关系,为防治出血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药物流产和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6d妇女各15例及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0d 15例妇女的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标记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测定子宫内膜ER、PR各亚型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对药流组、人流出血组、对照组等3组ER、PR各亚型表达进行组织学积分测定。结果 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PR—B组织学积分分别如下:药流组为166.7(88.5)、161.5(84)、180.0(109)、136.5(119.0),对照组为306.7(45.9)、230.0(75.0)、224..2(57)、389.6(106.6)。人流出血组为109.4(114.6)、225.0(120.0)、175.5(225)、50.0(89.0)。药流组ERα、ERβ、PR—B比对照组低,人流出血组ERα、PR—B比对照组低,但ERβ的组织学积分人流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和PR—B腺体/间质组织学积分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ERα、PR—B、ERβ表达降低可能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负压吸引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ERα、PR-B表达降低,可能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有关。人流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亚型的表达变化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抗早孕中不全流产的处理辛虹,陈素芹,何向群,王振海,宋时莉,郝桂敏附属二院妇产科(050000)赵志宇河北省正定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关键词米非司酮,不全流产,宫腔手术米非司酮应用临床抗旱孕已证实具有安全、可靠、痛苦损伤少的特点,虽然如此,其完全流...  相似文献   

10.
蒋爱学 《中外医疗》2009,28(34):103-103
目的观察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副作用。方法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米非司酮组40例和达那唑组35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都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米非司酮组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达那唑组,其间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痛经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药物流产出血者刮宫组织中孕酮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孕酮受体 (PR)与米非司酮抗早孕出血残留蜕膜和绒毛的关系 ,用免疫细胞化学LSAB法显示出血后刮出组织 ( 1 9例 )中的PR。发现PR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多呈阳性或强阳性 ,在残留绒毛呈弱阳性 ,而在残留蜕膜细胞多为阴性。PR在子宫内膜和残留蜕膜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提示药流后蜕膜和绒毛残留与蜕膜中孕酮受体无关 ,而内膜中孕酮受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孕酮受体(PR)与米非司酮抗早孕出血残留蜕膜和绒毛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LSAB法显示出血后刮出组织(19例)中的PR.发现PR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多呈阳性或强阳性,在残留绒毛呈弱阳性,而在残留蜕膜细胞多为阴性.PR在子宫内膜和残留蜕膜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药流后蜕膜和绒毛残留与蜕膜中孕酮受体无关,而内膜中孕酮受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胎盘泌乳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血清胎盘泌乳素(HPL)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方法以HPL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包被,HPL多克隆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制备酶标抗体,以鲁米诺作为底物,采用两步法建立了双抗体夹心法人血清HPL的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法。结果该方法的敏感度为0.1mg/L,可测范围为0.1—20mg/L,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率分别为3.82%和7.43%。回收率在85%-115%之间。本法与HGH的交叉为0.045%,与垂体泌乳素的交叉为0.076%,与HCG的交叉为0.0032%,血清样品测定结果与进口HPL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3。结论建立的方法用于HPL的检测快速、敏感、准确,适合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酶组化方法对胎盘蛋白(PP)进行细胞学定位研究发现,与肿瘤相关的 PP 存在于胎盘绒毛组织合胞滋养层细胞的浆膜上。同时,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株(肝癌细胞和胃癌细胞)中也存在着能与 PP 抗体起反应的抗原成分.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药物流产后加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加快宫内残留物排出及缩短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 ,将 2 3 5例早孕妇女分为 2组 :实验组 (1 1 6例 )于胎囊排出后即加服米非司酮 5 0mg,对照组 (1 1 9例 )于胎囊排出后不加服米非司酮 ,观察流产效果和阴道出血时间。结果 :实验组完全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平均阴道出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1 ) ,刮宫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提示 :米非司酮可使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物尽快排出 ,并有缩短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米非司酮与复方米非司酮用于药物流产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该院行药物流产的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药物流产:对照组采用单方米非司酮,观察组采用复方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流产结果、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时间,统计流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孕妇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时间(流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6.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流产中应用复方米非司酮流产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6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57例,每晚睡前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天一次,连续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分别检测性激素6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观察月经情况,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血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睾酮(T)变化不明显,血孕酮(P)和雌二醇(E2)水平明显(P<0.01);子宫内膜变薄,由用药前(1.0±0.3)cm至用药后(0.4±0.2)cm(P<0.05);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贫血得到改善。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应用米非司酮前后子宫肌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情况。结果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仅在达到一定浓度(10-5mol/L)时才表现出来,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呈线性增强。结论此结果可为临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连续(每天)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对服药妇女月经周期、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及副作用,及其作为口服避孕药的可能。方法 40名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名。Ⅰ组口服2mg/d米非司酮;Ⅱ组口服5mg/d米非司酮,共120d。在服药前后30d和服药期内每周留1次晨尿,检测E、P2并发月经卡,每天记录阴道流血情况。每30d随访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E2、P、FSH、LH、PRL等,并阴道超声检测卵 育、子宫内膜厚度等。服药前月经周期中期(月经第10-12天),服药第60天及服药第120天共3次活检子宫内膜标本作病理检查,包括HE染色、雌孕激素受体染色。结果 服药期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脂质代谢、血糖等无明显异常改变,无严重副反应。Ⅰ组80%妇女闭经,Ⅱ组90%闭经;服药80个月经周期中,Ⅰ组仅2个周期(2/80)有排卵,Ⅱ组仅1个周期(1/80)有排卵。无一例妇女妊娠。大部分子宫内膜处于持续增生期并逐渐增厚,未发现子宫内膜有增生过长或不典型增生。结论 ①连续口服2mg或5mg米非司酮可以抑制卵泡发育、排卵,阻碍子宫内膜发育成熟;②连续口服2mg或5mg米非司酮对妇女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脂质代谢、血糖等无明显影响,无严重副反应;③揭示小剂量米非司酮有望成为短效口服避孕药,但其具体用法及剂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