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华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居民聚集性和移动性的加快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但如果掌握其发生规律、发生特征将有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现将金华市2004~2007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2003~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3~2005年湖南省各市县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5年湖南省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6起,发病人数13549例,死亡83例,病死率为0.61%;发病时间以60月份为相对高峰,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为主;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病死率乡村高于城市。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示湖南省农村地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左鸿儒  阎峻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24-125
目的掌握平凉市2007~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强化应对机制。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事件基本信息,分析事件分布特征、发生原因,评价事件报告质量。结果 2007~2009年平凉市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起,罹患总人数1 082例,波及人群罹患率8.04‰,病死率0.28%。其中,按事件级别划分,以一般事件(Ⅳ级)为主,占68.00%;按事件类型划分,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4.00%;食物中毒事件2起,占8.00%,死亡1例,占死亡总数的33.33%;环境因素事件2起,占8.00%,死亡1例,占死亡总数的33.33%。传染病事件发生场所以城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为主,占传染病事件总数的80.95%,事件发生高峰期为3~5月和9~11月。结论平凉市2007~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发生于城乡小学的一般传染病事件为主,发生高峰期与学校春秋开学时间吻合,提示小学生的水痘、腮腺炎、风疹、流感和甲肝等传染病的人群免疫水平较低,学校是发生以上病种自然感染的主要场所,发生原因主要为集体场所人群密切接触引发的群体性发病;食物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病死率较高,处置措施应以早发现、早救治为主。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2003~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和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长沙市2003~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3~2006年共报告75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人数为3 640人,死亡1人,病死率0.03%。发生时间以6月、9月相对较高,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沙市农村地区和学校是突发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重庆市2004-2007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结果全市4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78起,发病19884例,死亡56例;渝东南地区多发,时间分布基本呈双高峰;传染病事件占80.98%,学校事件占78.87%;事件平均报告时间3.44d,平均处理时间46.72d。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应提高对乙、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事件的重视程度;学校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相似文献   

6.
何秀玲 《中外医疗》2010,29(4):155-155
目的了解辽阳县近几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辽阳县2004~2008年通过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均为传染病疫情。乙类传染病3起,丙类传染病11起,其它传染病3起。所有事件均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高峰在4~6月。结论以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减少辽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2007年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06~2007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7年我市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起,发病676人,无死亡病例报告,分别占同期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65.00%,总发病人数的67.20%。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发病数的91.27%;传染病疫情中多为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上学期;村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和发病率明显高于乡镇和县区,全市乡村两级多为传染病发病,而县区则是食物中毒常见;90%以上的事件及病例发生在各类小学学校。结论加强学校内的卫生管理,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测制度,加强学校和卫生部门的交流合作,减少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004—2008年宁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区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全区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41起,报告病人4633人,死亡31人。传染病是首位多发事件,学校是主要突发场所,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死亡占96.77%的是食物、职业、其它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结论应重点防控传染病的暴发;要做好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疾病监测和晨检工作。做好各类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的预防,是减少死亡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漳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漳州市2007-2013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3年漳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6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73.50%。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7.80%。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4~5月。高发场所为小学,占69.77%。农村学校事件罹患率(4.67%)高于城市学校(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33,P0.01)。结论漳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应放在小学和农村学校,应加强教育和卫生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贺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贺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贺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4起,发病8 142例,死亡4例。每年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全年除2、8月份外均有报告,4~5月份和11~12月份为发病高峰。事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2005~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97.22%为传染病事件,且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结论贺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中小学,且以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其中4~5月、11~12月为高发月份,肠道传染病事件的高发月份为5~7月,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为4~6月。应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饮食卫生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1-1432
目的分析安阳市1997-2007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安阳市布氏菌病患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发病以从事羊、牛饲养的人员为主;4、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及时诊断率低,误诊率高。结论安阳市人间布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布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突发事件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辖区4年报告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起,发生病例338例,死亡5例;传染病疫情29起,占93.55%,食物中毒与其他中毒2起,占6.45%。2009年事件发生总数高于2007、2008和2010年。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小学及托幼机构发病人数达259例,占发病总数的76.63%。传染病疫情暴发占我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构成比,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学校。结论学校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卫生工作是目前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柱县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柱县2004~2007年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天柱县2004~2007年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15.5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7、12月份,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9.00%和14.87%。病例主要以学生(69.42%)和散居儿童(20.25%)为主,5~14岁儿童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7.60%。结论为降低腮腺炎发病率,应对重点人群接种腮腺炎疫苗,加强疫情监测和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2004~2007年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监测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夏萍  唐莉  徐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2064-2065
目的了解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市2004~2007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46起,发病7226例,死亡8例,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75.34%和15.75%。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宾阳县(51起),事件发生以农村(90起)居多,时间主要集中在9~12月(60起),以学生为主的事件居多,共109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根据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应加强对学校、幼托机构、农村的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道县2004~2007年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各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道县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7年道县共发生2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43例,无死亡病例.两起疫情均为校园内传染病暴发事件,一起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另一起是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由于控制措施得力,疫情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论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加大学校卫生管理力度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大力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动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主动监测基本结构应该包括医院急诊室病例监测和症状监测、公共卫生实验室对病原体的检测、药品和医疗相关物品销售监测、大城市人群症状监测、中小学生缺课监测、动物死亡监测、120呼救电话监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等.主动监测为及时发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启动成本效益合理的应急反应提供重要依据,是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动监测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安顺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安顺市2006-2011年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安顺市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0起,波及168 143人,发病7 443例,死亡12例,罹患率4.43%,死亡率0.07‰,病死率0.16%;报告一般事件107起,未分级事件143起;报告乙类传染病27起573例,丙类传染病118起3 673例,其它类传染病105起3 197例,报告起数和发病数最多是2009年,发病时间以第二、四季度为主;8县(区)均有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结论应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应加强水痘等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监测,落实传染病"五早"制度,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防止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1990~2004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5年来宁波市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确定相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备县(市)区疾控中心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每例HIV抗体阳性者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15年来宁波市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1例,其中HIV69例,AIDS22例,死亡11例。近3年来艾滋病发病每年分别以50%、125%、22%速度递增;感染人群以20-39岁组为主,57例,占总发现数的62.2%,流动人口61例,占67.0%,本市居民22例,占24.2%;性接触传播34例,占37.4%,吸毒传播25例,占27.5%,血液传播22例,占24.2%。结论 流动人口和高危人群是引起宁波市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