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结核并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或MRI。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满意,植骨及内固定良好,畸形矫正,愈合时间3~6个月。随访6个月~4年,有2例出现慢性窦道,经再次病灶清除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够彻底清除病灶,同时植骨,坚强固定,后凸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好,结核治愈率高。但术前影像学资料提示椎旁脓肿明显或骨质破坏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复发,可能需联合行前路病灶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切除。椎管环状减压、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效果。方法:13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除受累椎体、附件、硬膜外肿瘤实现环状减压;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及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通过疼痛缓解及神经症状改善的程度来分析临床结果。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均有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对多节段或三柱均受累及既往放疗、胸部手术史不能行前路手术的脊柱转移癌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切除、环状减压、脊柱重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9月应用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随访46例,平均随访2.5年,按Moon植骨成功的观察标准及胸腰椎结核的治愈标准,对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结核中毒症状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胸腰椎后凸畸形全部矫正(P<0.05)。平均12 d后下床活动。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为60%、12~18个月骨性融合率为90%。28例合并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3级(Frankel分级);结核治愈率为98%。结论: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椎结核,并能够同时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的21例胸腰椎结核病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1例,合并不全截瘫2例,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本组17例获得随访,时间最短为1.5年,最长4年。平均27个月,复查X线片,椎间植骨融合,无复发,11例后凸畸形部分矫正,平均矫正19°,内固定无断钉及螺钉拔出。结论: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对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可以部分矫正畸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6月期间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分析其症状及截瘫改善、后凸畸形矫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1.5 a;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ASIA分级改善1~3级;植骨均在术后0.5~2 a融合,治愈率58.08%,好转率18.58%,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5.7°。结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结核,并能同时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30例,其中胸椎15例,胸腰椎4例,腰椎11例;平均年龄42岁;病程4个月~2.8年,平均9.2个月。全部病例经彻底病灶清除后I期植骨内固定,前路固定20例,后路固定10例。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3.6个月(4个月一2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有神经症状患者得到改善,无感染和窦道形成。结论 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引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增加了术后节段稳定性,植骨块牢固,植骨融合率高,后凸畸形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7.
王付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033-2034
目的 分析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22例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痨治疗1月后行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对治疗效果、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及神经损害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级愈合,全身症状及腰部疼痛消失;后突畸形明显矫正,随访6~24个月,无1例结核复发患者,无1例内固定松动.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4.2±2.1)月,22例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36±12)°,术后平均Cobb角为(16±1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脊柱后凸畸形进行矫正,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宋国斌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656-659
目的 观察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11年4月期间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卫生院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的19例患者,分析其症状及截瘫改善、后凸畸形矫正与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跟踪随访3.0±1.5 a;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1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前路痛灶清除、椎问自体髂骨或钛茏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68例.随访观察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1.5~5年,平均36个月.3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道,经换药后伤口均愈合.术后平均3.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SK)下降到正常.全部28例不全性截瘫患者中有27例于术后24h~3个月感觉、肌力及括约肌功能逐渐恢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提高;仅1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无变化.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4.8个月.内固定物无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平均Cobb角为41.2°,术后1周平均Cobb角为13.60°,平均矫正27.6°;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为15.8°,平均丢失2.20°.无1例脊柱结核复发.结论 一期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适应证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例单节段、病灶局限、椎前无大的脓肿流注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角、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99.0±42.1)min,出血量(550.0±133.2)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9.6±6.9)个月(11-34个月)。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术后12例改善1级,5例改善2级;后凸角由术前的(21.9±15.0)°矫正至术后3月的(9.1±8.7)°,末次随访时后凸角为(10.6±9.9)°,平均矫正角度丢失(1.9±1.7)°。ODI由术前的(60.0±13.3)%下降至术后的(12.9±10.8)%。VAS评分由术前的6.7±0.9减小到术后的1.2±1.0;ESR由术前的(56.3±34.7)mm/h下降至术后(11.9±2.1)mm/h。术前及术后的后凸角、ODI、VAS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无结核复发及感染性脑脊膜炎发生,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于病灶局限的单节段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对3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融合术,男21例,女12例,随机分为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16例)和采用自体髂骨移植(17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术后24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融合率,采用Oswestry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与自体骨移植组相比,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也明显减少?术后24周两组融合率均达到100%,Oswestry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融合术中,同种异体骨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160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80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80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ASIA神经分级、术前术后cob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长度、住院时间及ASIA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均得到矫正,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创伤小、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X线片及三维CT扫描,观察椎间高度、椎间支撑体及周围植骨融合情况、椎管减压程度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结果: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36个月,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X线片、CT扫描示椎管通畅无占位,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临近椎体间隙模糊;术后6个月、12个月X线片、CT扫描示18例患者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邻近椎体有连续骨小梁形成,1例支撑与椎间无连续骨小梁通过,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1例支撑倾斜(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角度均〈10°);19例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减压彻底,有利于脊髓神经恢复,支撑体植骨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降低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PLF组52例行PLF术治疗,PLIF组53例行PLIF术治疗,对比术后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总有效率94.34%高于PLF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够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但PLIF组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幅度明显高于PLF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55%与PLF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较大或节段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恢复腰椎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在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7~2006年间收治腰椎滑脱32例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复位、融合、客观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等.结果 随访时间3~72个月,X线片示全部患者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良好,一过性下肢痛1例,远期并发下腰痛1例.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取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植骨融合良好,有利于恢复腰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并发症发生并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及横突间植骨和GSS-Ⅱ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34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其中男11例,女23例;Ⅰ度10例,Ⅱ度21例,Ⅲ度3例;采用GSS-Ⅱ系列滑脱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1个月。10例Ⅰ度和20例Ⅱ度患者滑脱完全复位,1例Ⅱ度和3例Ⅲ度者滑脱复位达90%,未见螺钉松动或断裂,无植骨块脱出,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根据JOA评定标准:优41例,良4例,可1例。结论:应用GSS-Ⅱ椎弓根固定系统结合椎体及横突问植骨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及固定可靠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腰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应用融合器行后方椎间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短节段腰椎不稳病人资料,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PLF术和PLIF术式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程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手术节段融合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随访的39例患者中,植骨达到100%融合,PLF组随访的12例患者中,确切融合达到41.67%。结论短期随访中,PLF术在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上与PLIF术相近,融合效果较PLIF术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PLIF联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