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了高血压对268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组无明显差异。发病时血压急性暂时升高,亦不增加CPK峰值。一旦并发心绞痛,CPK峰值则显著降低(180.7±121.5对294.7±133.8)。然而,高血压病史组心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多。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刺激促使的侧支血管形成,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引起的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2.
何劲松 《广西医学》2000,22(3):454-456
目的 研究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五年来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138例,其中梗塞前有明确心绞痛病史者103例,占76.3%,无明确心绞痛病史者35例,占25.4%,两组对照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有心绞痛病史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病史组(P〈0.01)。结论 提示梗塞前心绞痛严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显示:白细胞计数≥15×10~9/L 的 AMI 病人,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者分别高达81.8%、31.8%和40.9%,病死率高达59.1%。与白细胞计数<15×10~9/L 的病例对照,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7倍、3.9倍和3.7倍,病死率是后者的4.2倍。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于评价 AMI 病人近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2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未接受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依心梗发病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老年AP组(124例)和老年非AP组(102例)。结果老年AP组临床经过及短期预后较好,血浆肌酸磷酸激酸值较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低于老年非AP组。结论心肌梗塞发病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对老年人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16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旨在探讨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关系.死亡组和存活组各项指标分别为:QTd76±27ms、59±22ms,P<0.01,QT_(cd)84±39ms、66±28ms,P<0.05;JTd66±27ms、57±22ms,P<0.05;JT_(?)72±21ms、63±19ms,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QT离散度为一简便、无创性测量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或动态系列观察QT离散度的变化,可获得疾病转归或预后的重要信息,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其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近期预后,对比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二组的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死亡组较存活组的QT间期离散度明显延长。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的增大是预测短期死亡率较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个月内PTFV1及QRS记分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A组(PTFV1<-0.04 mm·s及QRS记分≥8).B组(PTFV1≥-0.04 mm·s及QRS记分<8).对比分析两组近期并发症.结果A组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Ⅳ)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TFV1及QRS记分综合评价AMI近期预后有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1984~1993年因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的343例患者分为甲组(年龄≥60岁)及乙组(年龄≤59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仍是年龄、梗塞部位与范围、心律失常、泵衰竭、伴存疾病等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 ,降低心梗死亡率。方法 对 80例AMI患者入院后 4 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WBC计数 >10 .0× 10 9/L患者的死亡率 ( 2 3.0 8% )与WBC计数 <10 0× 10 9/L患者的近期死亡率 ( 4 .88%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大量白细胞导致Ca2 超负荷 ,加速心肌死亡 ,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心率变异性对评价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丽  李莉 《河北医学》1999,5(4):26-28
目的与方法:本文运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存在明显植物神经调节失衡,表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在一年追踪观察中发现心肌梗塞患者的时域成份及高频成份逐渐降低;结果与结论:提示植物神经调节逐渐恢复平衡,而急性合并并发症患者,HRV普遍降低,且很难恢复。HRV作为一种反映自主神经变化的测量方法,对判断心肌梗塞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17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近期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组病例中住院期间死亡43例。多因素分析发现与近期死亡有关的主要因素有: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年龄、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梗塞部位。此外,性别、合并肺部感染、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心率、血尿素氮对近期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2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患者(A组)及26例无糖尿病的AMI患者(B组)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明显高于B组,但狭窄≥75%的冠状动脉支数二者无显著差异,左室射血分数A组亦低于B组,此与临床上糖尿病合并AMI的患者心衰发病率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脏内科急危重症疾病,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挽救缺血而濒临死亡的心肌,降低临床死亡率。谷胱甘肽是体内抗氧化的一个重要化合物,对AMI的诊断及治疗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谷胱甘肽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我科1968年~1984年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本组资料表明不典型的心肌梗塞按年龄逐渐增加。梗塞部位以前壁最多,其次是下壁。病死率也随年龄而增高。其部位以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病死率最高,其次是下壁梗塞。合并乳头肌断裂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对临床有Q波和无Q波的心肌梗塞患者92例进行了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及随访研究。结果是无Q波的心梗患者在梗塞前心绞痛发生率高,心梗范围小于有Q波者(P<0.01)。无Q波者的2年病死率较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与有Q波者比较,二者的3年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但前者3年内再梗塞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0.05),提示无Q波的心梗患者的病情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将198例适用于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在应用尿激酶后应立即静脉维生素C10g,随后,同量每日1次,连用5d;对照组(98例)应用同样剂量的葡萄糖,两组同时连续采血测定CK,CK-MB,LDH和LDH1/LDH2,结果 观察组以上各种心肌酶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但两组峰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并对无复流现象发生机制进行探讨。②方法 采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病人170例,观察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TIMI Ⅲ级血流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出院时左心室功能、住院病死率。③结果 急诊支架安置术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为98.8%,TIMI Ⅲ级血流150例(88.2%),发生无复流现象20例(11.8%)。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58%,住院死亡7例,住院病死率4.1%。④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但仍有少数病人会出现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进行了临床分析。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病年龄以51~60岁组最多,占36.3%。男:女为3.8:1,比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发病的高峰期在冬季。1978年以来,AMI病死率下降的原因是开展冠心病心律监护,加强了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综合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