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于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首先发现.此标志着现代医学暨消化疾病的进展.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Hp感染率在我国为40%~60%,儿童也有相当高的感染率.Hp感染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1].Hp感染是世界性健康问题,估计2/3人口感染Hp.西方国家流行病学显示40岁以上成人Hp感染率为20%,60岁以上为50%[2].Hp感染后,除非进行治疗,机体一般难以清除,多造成终身感染[3].现将Hp感染途径和预防对策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目前开始受到重视。本文收集1992年7~10月经胃镜确诊的胃癌22例,检测其HP感染情况并就HP感染和胃癌的关系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 ,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临床上评价H .pylori感染方法虽较多 ,但迄今尚未有较合理的方法学优化[1]。有研究表明 ,测定H .pylori抗体可反映有无H .pylori感染史[2 ]。作者采用AconLaboratories公司生产的H .pylori测定试纸条分别测定临床H .pylori感染阳性和无H .pylori感染病人血H .pylori抗体 ,以探讨H .pylori抗体阴性对排除近期H .p…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消化性溃疡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全阐明。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 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 ,随后的研究证明该菌是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 ,并得到医学界的认可[1] 。笔者对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做胃镜检查的 2 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及 10 0例健康人胃粘膜进行了Hp检测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310例均是我院门诊及病房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例 ,其中男性 2 30例 ,女性 8…  相似文献   

7.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 3年澳大利亚Warren和Marshall从胃中分离出一种特殊的弯曲状杆菌 ,1 989年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HP)。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而复杂 ,不少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经过十余年来的工作 ,现已明确 ,HP不但是成人 ,而且是小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本文就有关小儿HP感染的基础与临床作简要介绍。1 HP的细菌学HP是革兰氏阴性 ,S形或弧形弯曲的细菌 ,电镜下它的形态是单极 ,多鞭毛 ,末端钝圆 ,菌体做螺旋状弯曲。HP的螺旋状菌体和鞭毛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H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09-1410
幽门螺杆菌 (Hp)是一种能长期定植于胃黏膜的致病菌 ,自然感染以后机体免疫反应并不能根除Hp ,而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免疫性病理损害。现已确认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以及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所以 ,Hp感染与治疗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10年来 ,Hp感染的治疗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 ,Hp感染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题。Hp的根除治疗必须多种抗生素联用 ,时间至少 1周 ,价格昂贵 ,而且 ,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增加 ,以致Hp的根治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全球有 5 0 %的人口感染Hp ,我国是一…  相似文献   

10.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Hp从发现到现在已有 1 8年的历史 ,1 8年来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工作者最关注的和研究最热门的课题。1 Hp感染治疗的研究现状根除Hp的方案很多 ,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 ,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含铋制剂 ;另一类含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 受体阻断剂 (H2 RA)。根据药物组合情况 ,又可分为二联疗法、三联疗法及四联疗法。疗程为1~ 2周。体外药敏试验 ,Hp对 50~ 6 0种以上抗生素敏感 ,然而体内证实真正敏感的抗生素只有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四环素 (Te tra…  相似文献   

12.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昆明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全球人群感染率最高的一种革兰阴性致病菌。Hp感染与人体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感染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Hp感染的动物模型是研究Hp疫苗的重要工具,但现有的动物模型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仍有必要对Hp感染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清洁级中国昆明小鼠具有价廉、易于饲养、繁殖、生存环境与人类相对接近等优点,但目前其在Hp动物模型方面的应用尚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36例经胃镜分别进行胃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结果:口腔HP感染率明显视于胃内感染率;胃内有感染者,口腔也有感染,胃内无感染者,口腔仍可有感染;但口腔无感染者,则胃内亦无感染。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Warrcn和Warshall从一名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身上分离得到幽门螺杆菌,经10余年的研究有了深入了解。在我国自然人群感染率为40%_60%,最新报道感染率为50-80%,属于高感染区,经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中检出率为60%-70%,胃溃疡中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中为90%-100%。致病机理有多种致病因子和多种假说。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消化道症状儿童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抗体及其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96例患儿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并进行X射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结果 96例中HP抗体阳性51例,确诊为慢性胃炎90例,其中单纯性慢性胃炎54例。伴十二指肠球炎20例,伴十二指肠溃疡16例。无阳性发现6例。结论 1)有消化道症状儿童HP抗体阳性率53%,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慢性胃炎发生率93.7%;3)胃粘膜病变越重,HP抗体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不同。为了解消化道疾病人群中HP感染情况,研究HP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者对有消化道疾病的3000例胃镜检查者,采用“一分钟快速胃HP检测试纸法”进行了HP检测,统计分析了HP感染在不同消化道疾病中的差别及...  相似文献   

18.
蒙古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 (Hp) NCTC11637株和临床分离的 Y0 6株沙鼠感染模型 ,观察感染沙鼠胃粘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蒙古沙鼠随机分成 6组标准菌株组 (n=6)和 6组临床菌株组 (n=6) ,另设置 6组阴性对照 (n=4 )。用布氏肉汤配制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的 NCTC11637株和 Y0 6株菌液。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3组用 2× 10 8CFU/ ml菌液 0 .5 ml1次灌胃。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 3组分别用 2× 10 9CFU/ ml菌液 0 .5 ml灌胃 ,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2 4 h。末次感染后的第 2、4、6周处死沙鼠 ,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分离培养、常规病理学和 H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次感染的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0 %、0 %、66.7%和 0 %、16.7%、16.7%。 3次感染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66.7%、10 0 %、10 0 %和 66.7%、66.7%、10 0 %。分离结果阳性的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 Hp定植 ,固有层出现少量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高浓度 (1× 10 9CFU) Hp多次经口感染沙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 Hp定植并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文  胡伏莲 《中国医刊》2007,42(2):22-24
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由于其可能参与许多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病过程,已经引起相关学科医师的关注。Hp感染在部分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微生物,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t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原名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HP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其致病严重性的认识和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 HP致病性的认识过程 自1983年分离出HP以后,人们已认识到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高度相关性。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上,HP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病的致病菌,一个专题委员会基于HP研究的重大进展,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但在此间的许多会议上与会者对HP引起消化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