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征,评价MRI对H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HLD患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HLD颅脑MRI表现为病灶累及的部位为壳核(14/15)、丘脑(13/15)、尾状核(14/15)、苍白球(12/15)、桥脑(10/15)、齿状核(5/15)、桥臂(2/15)。大部分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且病变双侧对称性分布。壳核区病变较具特征性,其病变外侧呈更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轮廓清楚。结论:MRI对HLD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1例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表现,以提高对HLD成年期的认识。方法 21例HLD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作MRI增强检查。结果颅脑MRI检查21例中,20例有异常发现。累及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20例,丘脑15例,中脑10例,额顶叶10例,桥脑7例,尾状核3例,胼胝体压部2例,小脑齿状核1例。20例合并脑萎缩;3例MRI增强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强化,1例额叶病灶呈轻度脑回样强化。本组21例中,2例额叶病灶及1例小脑齿状核病灶稍不对称,其余病灶均呈两侧对称性分布。结论成年人HLD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对称性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额顶叶白质,多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相似文献   

3.
杨龙刚  杨洁萍 《中外医疗》2009,28(6):182-182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探讨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8例肝豆状核变性行颅脑MRI扫描。结果8例均累及壳核及苍白球,丘脑6例,尾状核4例,红核及黑质2例,病变均呈对称性长T2、长T1信号;FLAIR扫描及DWI成像均呈高信号改变。结论MRI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性较高,结合临床,对其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12岁,学生,因反复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水肿伴浓茶样尿3个月,于2001年2月9日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浓茶样尿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实验室检查:Hb45g/L,RBC 103×10~(12)/L,WBC 110×10~9/L,N 0.75,L 0.25,血小板计数76×10~9/L,总胆红素999μmol/L,骨髓检查正常,肝炎病毒两次查阴性,CT检查示“肝硬变性腹水”。当地医院以腹水原因待查收入住院,给予抗感染、护肝、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两个月后,患儿黄疸、腹水及水肿消退出院。出院后自服护肝药。8d前患儿再次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评价MRI对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脑部MRI表现。结果:11例中,病灶累及的部位为壳核(10/11)、丘脑(9/11)、尾状核(9/11)、苍白球(8/11)、导水管周围灰质(6/11)、桥脑(6/11)、齿状核(5/11)。大部分病变表现为T1、长T2信号,且病变双侧对称性分布。壳核区病变较具特征性,其病变外侧缘呈更长T1、长T2信号改变,使其轮廓清楚。结论:MRI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叶岚  周智  翟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8-1709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颅脑MRI特征,探讨MRI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和生化证实的1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脑部MRI检查。结果 1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颅脑MRI特征为基底节区、丘脑、脑干等对称性异常信号。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颅脑MRI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一家族4例经临床化验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脑部MRI主要改变为铜沉积所致的继发性双侧大致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无强化;发病部位依次为壳核4例,苍白球4例,丘脑3例,尾核头2例,齿状核1例,中脑1例,出现脑萎缩3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脑部改变以继发为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儿童,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易引起误诊漏诊。为总结经验教训,减少误诊率,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的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7~13岁。首次就诊时间最短12天,最长2年...  相似文献   

12.
13.
作者通过肝豆状核交性10例分析,认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以肝、脑、肾、角膜受损为主要表现。大多为慢性起病,症状隐匿,角膜色素环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角膜色素环病初不显,血清铜(?)蛋白下降,尿酮增加,血清总铜量、粪铜下降,以及肝细胞铜含量增高、也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12例颅脑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全部病历均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I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6例豆状核头部及壳核出现对称性条带状或新月行长T1、长T2、FLAIR高信号,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4例丘脑对称性卵圆形长T1、长T2、FLAIR高信号;2例尾状核头部、壳核、丘脑、小脑齿状核及脑干对称性长T1、长T2、FLAIR高信号。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沟裂增宽等脑萎缩表现。结论:HLD颅脑MRI最多见征象是脑萎缩与基底节异常信号,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长T1、长T2、FLAIR高信号最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黄炎 《中级医刊》1994,29(2):7-8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颅脑MRI临床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科黄开宇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磁共振室毛传万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常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症状及肝脏、肾脏损害。本文对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相似文献   

17.
18.
肝豆状核变性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LD),也称Wilson病。临床少见,早期大多误诊。1961~1988年,我院确诊16例。 16例HLD,男13例,女3例,男性多见。年龄7.5~34岁,7岁以下很少发病,这是由于铜代谢障碍在体内沉积,到出现症状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阳性家族史7例(43.7%)与国外报道相似或略低。有明确肝炎史14例,余2例虽未记载,但有肝硬化,说明HLD均有肝脏损害。7例血清铜氧化酶活力均下降(<1.52μg/L),5例血清铜蓝蛋白浓度均减低(<295mg/L),说明此两项检查具有诊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 (HLD)又称WILSON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 ,目前临床少见且首发症状不一 ,故极易误诊 ,本文报道 1例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49岁 ,因“双手抖动 3年余加重半年”收治本院。患者 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抖动 ,似“搓丸样” ,静止时明显 ,运动时减轻 ,入睡后不明显 ,伴有步态不稳 ,半年前双手抖动加重 ,并发展到双下肢亦抖动 ,伴面部表情减少、行动迟缓。来院就诊 ,做头颅CT示双侧脑室扩大 ,门诊以“震颤麻痹”收入 ,患者 2 0年前发现“肝硬化 ,脾肿大” ,14年前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0T MR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2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行颅脑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WI、T2FLAIR、DWI.分析颅脑异常MRI表现部位及临床体征,评估其临床相关性.结果 23例颅脑MRI均有异常发现,病灶呈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部分病灶呈低信号,DWI进展期病灶呈高信号.脑MRI异常信号发病部位依次为豆状核(21/23)、丘脑(19/23)、中脑(18/23)、内囊后肢(14/23)、桥脑(13/ 23,其中桥脑背侧、腹侧)、尾状核头(11/23)、齿状核(8/23)、小脑中脚(5/ 23)、额叶(5/23)、胼胝体压部(4/23)、枕叶(1/23),脑萎缩14例,且基底节、丘脑、中脑及齿状核多对称分布,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MR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HLD颅脑MRI最具特征性征象为双侧基底节、丘脑等对称性异常信号,可广泛累及其他部位,多伴脑萎缩,且MR-DWI可反应进展期病灶情况,同时受累部位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