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15%.  相似文献   

3.
梁锐  罗林 《九江医学》2010,(1):87-87,9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4.
刘宏发  黄樱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2):132-135,16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神经急症.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大约80%的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尽管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管理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发病率仍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液体衰减恢复序列(FLAI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磁共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表现,行常规T1WI、T2WI扫描及FLAIR、SWI序列扫描。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LAIR及SWI均可显示, FLAIR表现为脑沟裂池内高信号,SWI为低信号,6例患者T1WI可见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T2WI无1例显示。结论常规MR序列诊断SAH准确率不高,FLAIR联合SWI对SAH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SAH的常规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6.
王璐  陶东霞 《中外医疗》2012,31(15):167-16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凡由脑实质内出血或脑室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或经脑室系统进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凡由脑的表面和脑的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在确定这一诊断时,通常并不指出其出血灶之所在。多数病例发生于脑血管,谓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CSH),少数病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了32例(SAH)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理状态。它与脑实质内出血,而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者不同。由于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或主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原发性SAH。如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破入脑组织而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SAH。  相似文献   

10.
杨绍容  张永 《西部医学》2006,18(3):299-30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梗塞的临床、CT表现。方法分析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13天(平均9.5天),其梗塞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临床常见于Hun t-H essⅣ、Ⅴ级的患者,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临床方面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室出血(IV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SAH患者,其中,SAH合并IVH64例(SAH合并IVH组),SAH不合并IVH36例(单纯SAH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头颅cT及临床表现。结果:①SAH合并IVH组,男占39.1%,女占60.9%,单纯SAH组,男占66.7%,女占33.3%,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H合并IVH组较单纯SAH组易再发出血,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sAH合并IVH组较单纯SAH组去脑强直性抽搐发生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SAH合并IVH组较单纯SAH组视神经乳头水肿及玻璃膜下出血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SAH合并IVH组较单纯SAH组临床病情较重,大多数在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SAH合并IVH组较单纯SAH组易并发颅内血肿及急性期脑积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⑦SAH合并IVH组(死亡率为51.6%)预后较单纯SAH组(8.3%)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H并IVH患者多好发于女性,综合评价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临床医生应积极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中,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subaractmoidhemorrhage,PNSAH)和非PNSAH的诊断、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NSAH和12例非PNSAH患者的年龄均值、入院时Hunt-Hess分级、并发症、预后及有无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95,P=0.000);39例患者死亡1例,轻度残疾1例,余37例预后良好。结论非PNSAH患者存在继发并发症后病情变化的可能。建议首次DSA阴性的非PNSAH患者复查DSA,而首次DSA阴性的PNSAH患者选择复查MRA、CTA。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模型造模中,摸索选择微创且重复性好的颈内动脉穿刺线栓长度。方法行颈内动脉穿刺时,将大鼠线栓长度随机分为≤17 mm组、18-20 mm组、20-22 mm组、22-24 mm组和≥24 mm组。在SAH后24 h,通过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及出血严重程度等指标判定SAH模型的成功率。结果线栓长度在20-22 mm时,SAH动物成功率最高。结论线栓长度在20-22 mm时,大鼠SAH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合进行临床前循环动脉瘤性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15.
翁栩  杨健 《医学综述》2014,(22):4128-413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是钙离子超载,通过抑制钙离子超载可有效改善血管痉挛症状。尼莫地平属于钙离子抑制剂,能有效预防及抑制血管痉挛发生。目前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钙离子抑制剂对血管性痉挛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文将通过查阅文献对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同类疾病用药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谭华  袁平  邓剑  李小刚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08-1610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E(ApoE)、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5~2008年诊断为SAH住院患者47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健者47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测定空腹肘静脉血清ApoE、TC、TG、HDL-C、LDL-C。结果:SAH患者血清Apo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ApoE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LDL、TC水平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ApoE对SAH发病无明显影响;SAH患者的LDL、TC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CT证实的1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前后分别予以CT、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 尼莫地平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 《西部医学》2009,21(10):1702-1704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的变化,探讨其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检测经颅多谱勒。并与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CS)评分。结果各型脑卒中患者经颅多谱勒测定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表现明显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5~12d时Vm显著增高(P〈O.01)。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d内,病灶侧和健侧Vm均显著降低(P〈O.01)。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病灶侧Vm显著降低(P〈O.01),健侧Vm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后5~12d,两侧Vm均显著增高(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Vm值与CSS评分呈负相关(P〈O.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谱勒改变与病变性质有关,反映不同性质病变引起的脑血管阻力和脑血流改变,经颅多谱勒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郝丽  邹和苓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66-566,58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误诊的30例SAH病例的临床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转归。结果本组30例中,昏迷5例(16.7%),头剧痛8例(27.0%),隐痛4例(13.3%),恶心呕吐11例(37.0%),眩晕5例(16.7%),精神障碍3例(10.0%),发作性抽搐2例(6.7%),嗜睡1例(3.3%),以头痛、恶心呕吐多见;30例患者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10.0%),梅尼埃病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16.7%),颈椎病4例(13.3%),晕厥3例(10.0%),高血压脑病4例(13.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例(6.7%),癫痫发作2例(6.7%),脑炎1例(3.3%),老年精神病2例(6.7%)。延误诊断1d者16例(53.3%),2d者9例(30.O%),3d者4例(13.3%),其中1例(3.3%)误诊时间长达19d。30例患者经头颅CT或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对于高度怀疑而且头颅CT检查阴性的患者,根据情况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