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带蒂阴茎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年男性阴茎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阴茎背浅动脉的一级分支集中在阴茎的近、中1/3段内,其再分支呈扇形分布于阴茎皮肤和包皮。阴茎背浅动脉的分支首先进入包皮外板,经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返折进入内板。阴茎背浅动脉有三种配布类型:①单支分布型(30%);②对称分布型(40%);③非对称分布型(30%)。阴茎背动脉在距阴茎冠状沟0.5~1.5cm范围内发出穿支至包皮内板。结论:用阴茎远侧皮肤和包皮作纵行带蒂岛状皮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用手术显微镜(10×)解剖观察30具成年男尸阴茎浅静脉,以期为临床取用阴茎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提供资料。结果:阴茎背浅静脉起于包皮内板静脉网,经内、外极交界处入外板至阴茎皮下,未与浅动脉伴行。其支数多为3支(17例占56.7%)或2支(8例占26.7%).单支较少(5例占16.6%)。阴茎背浅静脉是阴茎背侧皮瓣血液回流的主要静脉。内、外饭间静脉的续连.为延长皮瓣长度,分离内、外板的可行性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解剖及l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尿道下裂是泌尿外科先天性畸形疾病 ,发病率为3‰~ 4‰[1] ,国内外多采用包皮内板横行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2 ,3] ,该术式存在取材长度不足及皮瓣转移后血供差等问题 ,有 15 %~ 30 %的并发症[4 ] 。我们自 1998年至 2 0 0 0年通过对 2 0具成人男尸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解剖观察 ,采用阴茎背侧纵行带蒂岛状皮瓣行尿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 12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应用解剖成人男尸 2 0具 ,采用大体解剖和手术显微镜 (×10 )下解剖观察 :阴茎背浅动脉从阴茎根部的外上方进入阴茎浅筋膜 ,在阴茎浅筋膜内迂曲走行。该动脉在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设计阴部外动脉阴茎皮瓣转位尿道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阴部外动脉起始、行程;着重阴部外动脉阴茎支在阴茎的走行、分支分布。结果:阴部外动脉始于股动脉,外径1.8±0.4mm,伴行静脉1-2支,汇入大隐静脉。阴茎支可视为本干的延续,经耻骨结节两侧靠近阴茎,分别经2(10)点、3(9)点和1(11)点进入阴茎,多数分出背侧支、腹侧支分布阴茎皮肤。外径0.8±0.2mm。结论:阴茎皮肤血管恒定,以阴茎支为蒂,可在阴茎外侧或背外侧、腹外侧设计皮瓣,用于尿道成形术。术式已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弧形阴茎阴囊联合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为弧形阴茎、阴囊联合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解剖、皮瓣血管透明、X线造影等方法,对36侧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动脉主干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分别来自阴茎背浅和阴囊前动脉,前者起点外径为0.8±0.2mm,行于阴茎浅筋膜的疏松组织层。在阴茎阴囊交界区,两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阴茎皮瓣的静脉回流有二套,其中阴茎背浅静脉为血液回流的主要血管。结论:阴茎、阴囊交界区动脉间有吻合,可设计成阴茎阴囊弧形联合皮瓣。该型皮瓣较长,足以满足重度尿道下裂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3/4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1mm,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结论: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 结果 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 (1.25±0.24)mm, 与指动脉直径相仿。 结论 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8.
肢体真皮下血管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肢体真皮下血管网的构成和形态。方法:成人前臂和小腿27例,乳胶或碳素墨水灌注,结合巨微解剖和组织学方法观察真皮下血管网的动脉来源及其在皮肤内的走行、分支、吻合。结果:前臂和小腿的真皮下血管网来源于直接皮动脉、肌皮动脉和隔皮动脉,而以后者为主。动脉在真皮下层的行程较长,走行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相互吻合成较粗的血管网。后者进一步逐级分支、吻合,形成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结论:肢体真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下层,在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是皮肤血供的直接来源,也是超薄皮瓣容易成活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1岁,阴茎被哺乳母猪咬伤,致整个阴茎的皮肤撕裂脱套损伤(图1,2)。伤后患者将撕脱的皮肤用纱布包裹,常温保存,于伤后约30h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神清语利,步入病房。受伤部位从阴茎的根部到距内板约8mm处整个阴茎的皮肤套状撕脱,皮下组织及白膜裸露(图1,2)。撕脱的皮肤与阴茎完全分离、离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阴阜区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征,为修复头面部带毛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体积分数10%甲醛常规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例,男18例、女12例),采用乳胶灌注、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①阴阜区穿支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②阴阜区穿支间的吻合情况。 结果 阴阜区皮肤血供主要由阴部外浅动脉供养,该动脉自股动脉发出后行向内上,在大隐静脉末段内、外侧分出上、下两支。上支向内上跨过腹股沟韧带进入阴阜部,并在前正中线附近与对侧同名动脉相吻合,走行过程中发皮支供养阴阜部阴毛覆盖区大部皮肤。下支近水平行向内侧进入耻骨前区,沿途分支营养股内侧部上份、耻骨前区及阴囊(唇)。上、下支起始外径分别为(1.2±0.2)mm和(1.1±0.3)mm。 结论 阴阜区皮肤血供丰富,可以阴部外浅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带阴毛阴阜区皮瓣修复头面部带毛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男性防腐尸体 15具 ,逐层解剖阴茎 ,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 ,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3具新鲜尸体 ,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 :阴茎肉膜疏松 ,伸缩性好 ;深筋膜致密 ,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 ,起点外径为 0 .8± 0 .2mm ;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 ,起点外径为 1.5± 0 .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 ;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 :肉膜、肉膜 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 ,容易切取和转位 ;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 :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 :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 ,近端在肉膜的浅面 ,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 ,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 ,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相似文献   

12.
儿童大脑皮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例男童尸头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制成大脑皮质微血管铸型、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软脑膜动脉:内皮平滑,在软脑膜动脉与皮质内动脉内皮的交界处有一个由光滑渐变粗糙的区域。2.皮质浅动脉:口径细小,内皮光滑,可有细胞核压迹。  相似文献   

13.
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3 0例 (60侧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 ;②在 10侧头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 ;③ 1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从颈总动脉灌注明胶墨汁 ,切取鼻唇沟皮瓣并透明 ,观察血管分布及吻合。结果 :鼻唇沟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 ,上述动脉发出小动脉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此发出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皮瓣蒂部血供来源于附近区域真皮下血管网。结论 :鼻唇沟皮肤血供极为丰富 ,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无需将主要血管包含在蒂内  相似文献   

14.
腓浅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浅血管的起始、走行和分支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显示:腓浅动脉始于胫前动脉,外径1.4±0.4mm。在肌间隔内,动脉分出1~3支外径为0.9±0.2mm的肌骨支,分布腓骨头及颈以下腓骨体中上段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膜支构成动脉网,有形成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腓骨移植,从而为腓骨移植增加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血管蒂。临床应用2例,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5.
足内侧皮肤及浅、深筋膜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ABS丁酮溶液血管铸型方法,研究足内侧皮肤及浅、深筋膜内血管配布规律,并观察了皮纹内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本文对不同皮肤区域内的皮肤乳头层血管网和血管襻具有显著不同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足内侧区皮肤及浅、深筋膜内的5层血管网,是由来自直接皮肤动脉和间接皮肤动脉进入该区的上升支所发出的5级分支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国人皮肤微血管的三维构筑及其规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墨汁灌注、光镜观察和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成人、儿童和6个月人胚胎皮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阐释了国人皮肤微血管构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结果发现,无论是直接皮肤动脉还是间接皮肤动脉在从深筋膜层进入皮肤各层组织的整个过程中,一边逐渐上升,一边在深、浅筋膜层,真皮网状层,乳头下层及乳头层内形成具有鉴别性特征的五级血管网,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五级血管分支。而在指纹、趾纹、鱼际、甲床、包皮、阴囊及龟头等一些特殊皮肤区,微血管构筑则具有其各自特殊的规律性。这种特殊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皮肤血管树的各级分支的配布特点上。  相似文献   

17.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带枕血管的颅骨瓣转位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发出后经颞骨枕动脉沟向后上迂曲走行后浅出,其浅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1.0±0.1)cm、中线外侧(3.5±0.2)cm,浅出点处外径(2.1±0.1)mm.枕动脉浅出后向上行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分支营养头部(包括枕部、耳后、后颅项)大致2/5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枕动脉深段至分支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本文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耳后皮瓣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以确定带不同血管蒂的耳后皮瓣的血供范围和皮瓣设计。方法:8具新鲜成人尸体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掀起全层头皮和面部皮肤,将其展平摄X光片。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存在两种类型的血管吻合:一种是耳后区直接吻合,即在耳廓后面上方皮肤内可见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发出的耳支之间存在直接吻合;另一种是头皮区网状吻合,即在耳上方头皮内可见来自颞浅动脉顶支和耳后动脉终末支之间的网状吻合。结论:本文结果有助于外科医生了解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对耳后皮瓣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 结果 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 结论 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在17侧防腐尸体上于颞浅动脉内推注染料,观察其对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血供。耳后乳突区皮肤的血供除来自耳后动脉外.还有颞浅动脉顶支发出的耳后支直接分布。顶支与耳后动脉之间有一血管吻合区域.临床6例活体观察证实了上述结果。应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进行颜面器官的修复再造14例,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