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返流(MitralRegurgitationMR)是一种常见表现,但AMI早期并发MR与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国内资料较少。我们用彩色Doppler血流显像仪观察不同部位早期AMI并MR的程度,并对患者进行短期随访,旨在探讨AMI的部位与MR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自1986年4月至1998年10月期间,根据典型胸痛、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改变确诊为AMI的93例患者,除外以下病例:①AMI合并瓣膜病或失天性心脏病;②AMI伴严重阻塞性肺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M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其中55例伴有MR者设为观察组,55例不伴有MR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5年内的跟踪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MI)率为27.27%(15/55)、再次MI率为14.55%(8/55)、心力衰竭(HF)率为67.27%(37/55)、猝死发生率为7.27%(4/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73%(7/55)、7.27%(4/55)、38.18%(21/55)、3.64%(2/55),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率为29.09%(16/55)、房性早搏率为27.27%(15/55)、心房纤颤率为20.00%(11/55)、窦性心动过缓率为23.64%(13/55)、总发生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11/55)、16.36%(9/55)、14.55%(8/55)、14.55%(8/55)、64.45%(36/55),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MR与中度MR、重度MR相比,急性心肌梗死、再次MI、HF、猝死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后两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MR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次MI、心力衰竭(HF)、猝死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均低于重度MR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会提高冠心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返流的机制.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1例急性首次心梗患者按半定量法测定二尖瓣返流.结果"心梗伴二尖瓣返流患者左室容积大、球形度大、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在前壁梗死患者中有类似表现;而下壁梗死患者中,返流组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其它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左室舒张末期球形度和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是二尖瓣返流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左室球形度增大,使乳头肌向两侧移位,以及乳头肌附近的心室壁梗死或缺血导致的运动障碍是心梗急性期二尖瓣返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二尖瓣反流(MR)及血浆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95例AMI患者,应用超声检测MR的程度、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分为中重度MR组(MR组)和无及轻度MR组(非MR组),对其中57例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检测.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523天.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AMI患者MR的总发生率为75.95%.中重度55例(29.50%).MR的发生及程度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糖尿病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相关.生存分析显示MR是AMI后远期死亡强的危险因素(RR=10.984,P<0.0001).中重度MR及LVEF与NT-proBNP显著相关.结论:中重度MR足AMI远期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MR的程度与血浆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明确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肌梗死部位对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产生的影响。方法统计收治的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部位和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241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前壁梗死161例,伴有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10例;后、下壁梗死80例,伴有缺血性二尖瓣返流55例。两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易伴发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前壁和下后壁心肌梗死的产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返流的机制。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1例急性首次心梗患者按半定量法测定二尖瓣返流。结果 心梗伴二尖瓣返流患者左室容积大、球形度大、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在前壁梗死患者中有类似表现;而下壁梗死患者中,返流组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其它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左室舒张末期球形度和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是二尖瓣返流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左室球形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二尖瓣返流(M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二尖瓣返流情况,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MR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均显著高于无MR组(P<0.01),LVEF显著低于无MR组(P 结论 AMI后合并MR者,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心源性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升高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根据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的空腹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病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升高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病率高于血糖正常组。结论:早期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600例24h以内发病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A组给予阿司匹林162mg/d加氯吡格雷75mg/d,B组给予阿司匹林162mg/d加安慰剂,最长治疗28d。观察并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力衰竭、中风、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等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患者死亡、再发心肌梗死与中风等的发生风险减少10%(9.0%vs 10.0%,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死亡率减少6.25%(7.5%vs 8.0%,P〈0.05)。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可显著降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收缩压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其入院时收缩压(SBP)水平而分为五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院内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病死率为(<106mmHg)22.1%最高、其余分别是[(106~125)mmHg]5.4%、[(126~140)mmHg]4.9%、[(141~160)mmHg]2.9%和(>160mmHg)3.9%。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06mmHg组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四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106mmHg(OR=2.671,P<0.05)和肌钙蛋白T峰值(OR=4.562,P<0.05)肾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多支和左主干病变是入院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SBP<106mmHg患者在院期间病死率高,入院收缩压低可作为判断AMI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方法62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经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0.9%NS 20 ml 尿激酶50万U静脉注射,继以尿激酶100万U加入80 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静脉输注溶栓治疗。计算发病30 min溶栓,30 min~2 h、2~4 h、4~6 h及6~8 h内溶栓再通率,并把4 h内溶栓病例与4~8 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 h内溶栓再通率75%,4~8 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氨肽苷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肌氨肽苷治疗组62例,常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比3个月后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来评价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以及检测血浆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以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肌氨肽苷组的ET与治疗前比较呈显著性回降,NO则呈显著性回升。常规治疗组的ET、NO较治疗前有变化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个月后再发ACS、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例数肌氨酞苷组12例,常规治疗组21例。结论肌氨酞苷治疗AMI有效且能改善近期预后,再发ACS、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衰的发生均能明显减少,并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效果 .方法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对伴有焦虑障碍者 ,用苯二氮卓类等治疗 .结果 :6 8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 16 1% ,治疗好转率为 81 8% ,治疗后HAMA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 <0 0 1) .结论 :焦虑障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率高 ,抗焦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岁)53例作为青年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60例为老年组,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劳累、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典型胸痛、单支病变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冠心病家族史、超重、高血脂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AMI症状典型,多为首次发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为主。应针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加强预防,积极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28例(其中男190例,女13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血脂、血清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死亡率高(17.3%vs6.8%,P<0.05),女性病例年龄高(69.10±10.00vs57.94±11.91,P<0.001),高血压史多(47.82%。vs34.21%,P<0.05),血脂水平高(5.73±1.38vs5.27±1.16mmol/L,P<0.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高(786.34±138.52vs648.32±113.8IU/mL,P<0.01)和非Q性心梗多(21.74% vs12.63% P<0.05),单变量死亡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非Q性心梗,CPK峰值、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死亡率与性别本身无关,而与年龄和梗塞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8.
周新杰 《黑龙江医学》2010,34(5):377-37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 I)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对60例AMI组血清cTn I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MI组的cTn I值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cTn I水平检测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病情检测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云阳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予以吸氧、监护、输液、扩张冠状动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等抢救。结果 38例AMI患者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2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26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积极抢救,早期溶栓,合理用药及电除颤,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