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0±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5±3条感染小鼠。于第 2wk、4wk、8wk和 12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虫卵抗原 (SEA)及丝裂原(ConA或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φ),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φ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2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第12wk呈现明显抑制;免疫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或SEA 刺激于接种后第4wk IL-1 和IL-2 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 刺激IL-1 于第8wk-12wk活性增高、IL-2 于第12wk 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细胞因子的诱生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在已建立了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检测该模型小鼠脾细胞培养诱生白细胞介素 -2 (IL-2 )和白细胞介素 -5(IL-5)的水平 ,初步探讨该新模型抗再感染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2 0 d后 ,按 3 0 0 mg/ (kg· 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 ,同时设立未用药对照组和正常小鼠组 ,感染后第 42 d剖杀动物 ,分别用成虫抗原 (SWAP)、虫卵抗原 (SEA)及刀豆素 A(Con A)体外刺激脾细胞诱生细胞因子 ,并检测 IL -2和 IL -5的诱生水平。结果 新模型小鼠经 SWAP诱生 IL -2的水平高于未用药对照组和正常组小鼠 ;经 SEA诱生 IL-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小鼠 ,而与正常组小鼠无差异 ;经 Con A诱生 IL-2的水平与对照组小鼠和正常小鼠无差异。此外 ,新模型小鼠经 SWAP、SEA及 Con A 3种抗原刺激诱生 IL -5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小鼠。结论 伴随免疫新模型小鼠体内成虫诱导的细胞免疫似以 Th1细胞功能占优势 ,而 Th2细胞功能被抑制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TNF诱生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阶段,脾细胞体外诱生TNF水平的动态.实验采用8wk龄C_(57)BL/6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感染后2、4、6、7、8、10、12和14wk,小鼠脾细胞以SEA或LPS刺激,作TNF体外诱生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TNF活性在感染后第6wk开始明显上升,第7—8wk达高峰,第10wk开始下降,以SEA诱生的TNF在第12wk以后未能测出其活性.LPS诱生组的TNF活性动态基本与SEA诱生组一致,但前组TNF水平明显高于后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j26和Sj2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pcDNA3转染DC(D组)、未处理DC(E组)和RPMI-1640(F组),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末次免疫后第2周,A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血清IFN-γ水平,A组小鼠免疫后明显升高(P<0.01)。经ConA和SEA刺激后,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F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与F组比较,P<0.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宿主的皮肤组织在抗攻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88只小鼠分为 4组 ,1、2组分别以 50± 3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或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5wk后以 10 0 0± 10 0条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3、4组分别以减毒尾蚴或尾蚴 10 0 0± 10 0条免疫或初次感染。各组均于感染或接种后 6- 12 0 h定时取局部皮肤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 :( 1)免疫攻击组皮肤组织内炎症细胞杀伤童虫现象最明显、炎症反应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 ,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百分数最高 ;( 2 )感染攻击组呈现相似炎症反应但程度略轻 ;( 3)免疫对照组减毒童虫在皮肤内滞留时间延长 ,至 12 0 h皮下仍可见较多童虫 ;( 4 )感染对照组皮肤内的童虫数于 72 h后明显减少 ,童虫周围轻微炎症反应。电镜观察可见免疫攻击组童虫内部结构破坏 ,虫体周围 EOS、淋巴细胞增多 ,肥大细胞颗粒溶解。结论 :提示皮肤组织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的宿主抗攻击感染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DNA混合多价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Sj14基因转染DC(D组)、pcDNA3转染DC(E组)、未处理DC(F组)和RPMI-1640(G组),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A组小鼠末次免疫后第2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免疫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小鼠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各组(与G组比较,P<0.001)。结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DC DNA混合多价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树突状细胞;DNA疫苗;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8.
细胞免疫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小鼠接种照射的曼氏血吸虫尾蚴或小剂量持续感染都会对曼氏血吸虫产生部分抵抗力或保护作用。本文作者用50,000rad γ射线照射昆蚴,使C57BL/6J小鼠尾部皮肤与其接触感染而产生免疫。然后用纯种曼氏血吸虫成虫制备可溶性抗原SWAP,把SWAP溶于PBS中。接着用SWAP溶液对接种后的小鼠在左右后足进行皮试并用PBS对照,以观察小鼠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同时又用SWAP及活的或裂解的血吸虫作为抗原,制备不同的体外培养剂,将接种后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培养,以观察脾细胞对这些抗原的反应,并将反应产物成分提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300条免疫小鼠及正常尾蚴25条感染小鼠,对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和脾脏NK细胞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中针对SWAP和SEA的IgG抗体水平于4~12wk明显增高。提示体液免疫和NK细胞在宿主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300条免疫小鼠及正常尾蚴25条感染小鼠,对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和脾脏NK细胞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中针对SWAP和SEA的IgG抗体水平于4~12wk明显增高,提示体液免疫和NK细胞在宿主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介素-19(Interleukin-19,IL-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分别测定COPD组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9、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同期检测各组肺通气功能。结果COPD组急性发作期、稳定期血清中IL-19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急性发作期IL-19水平较缓解期升高(P〈0.05)。COPD组急性发作期、稳定期血清中IL-8、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急性发作期IL-8、TNF-α水平均较缓解期升高(P均〈0.05)。COPD组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10水平较稳定期对照组升高(P均〈0.05);缓解期IL-10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COPD组急性发作期血IL-19水平与FEV1.0呈负相关,与同期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9可能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反应并导致气流阻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A组(高脂喂养8周)、B组(高脂喂养12周)、C组(高脂喂养16周)。测定各组血清瘦素、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5(IL-15);评价各组大鼠肝脂变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积分水平。结果模型组脂肪变性明显,炎症活动度记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C组炎症活动度记分水平显著高于模型A、B组(P〈0.01)。模型组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B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模型A组(P〈0.01)。模型C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模型A、B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C组IL-1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A、B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C组IL-15水平与模型A、B组有显著差异(P〈0.05)。瘦素与NAFLD肝脂肪变性程度有相关性(R2=0.378,P〈0.05);IL-10、IL-12、IL-15与NAFLD炎症活动度相关(R2=0.551,P〈0.01)。结论本实验初步认为,瘦素可能是影响NAFLD肝脂肪变性程度的重要因素;IL-10、IL-12、IL-15对NAFLD炎症活动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及环孢素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是否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或细胞因子表达谱来实现.方法:体外培养中用植物凝集素刺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组加入一定剂量的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环孢素A及空白对照剂,检测增殖程度及细胞因子表达谱.结果:复合灌肠液和环孢素A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L-4及IFN-γ的分泌,同时也抑制了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 IL-10的分泌,而补脾清肠活血汤抑制增殖及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较弱,但能促进IL-10的分泌.结论: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及环孢素A均可通过影响T细胞来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其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差别,这些途径很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IL - 6对 IFN-γ、IL - 1诱导人脑膜成纤维细胞 (Human meninx fibroblasts,HMF)产生吲哚胺 2 ,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 ,3- dioxygenase,IDO)抗弓形虫作用的影响。 方法 采用3H-尿嘧啶 (3H- U)特异标记的弓形虫在HMF内的增殖实验 ,以及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 IDO活性。 结果  IL- 6能诱导 HMF产生 IDO降解胞内必需氨基酸色氨酸 ,由于弓形虫发生“色氨酸饥饿”而被抑制生长 ;加入抗 IL- 6抗体可逆转 IFN- γ、IL- 1对弓形虫的抑制作用。结论  IL - 6可诱导 HMF产生 IDO抑制弓形虫生长 ;IL - 1单独或协同 IFN-γ抗弓形虫增殖都是通过 IL - 6诱导 HMF产生 IDO而介导的。  相似文献   

15.
高蔚  翁婷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120-1121
目的研究吸入激素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咳嗽、咳痰及痰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3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吸入氟替卡松500μg,每日2次,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咳痰改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治疗前后痰中IL-6、IL-8、中性粒细胞水平。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中IL-6、IL-8、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吸入氟替卡松治疗4周后咳嗽好转,痰量减少。痰中IL-6、IL-8、中性粒细胞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IL-6、IL-8、中性粒细胞在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吸入氟替卡松可降低痰中IL-6、IL-8、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重组IL-2、IL-6、TNF-α作为血吸虫病疫苗佐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重组IL-2、IL-6和TNF-α(rIL-2,rIL-6,rTNF-α)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BALB/c小鼠,分别联用rIL-2,rIL-6和rTNF-α,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以及对宿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rIL-2和rIL-6能明显提高NP30疫苗对小鼠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和减卵率均明显提高,减虫率从单用NP30的40.6%分别提高到53.5%和55.7%,减卵率从46.5%分别提高到68.7%和69.8%;二者均使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明显升高;另外,足垫试验结果显示NP30加用rIL-2可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rTNF-α无增强NP30的保护性免疫作用。结论:rIL-2和rIL-6可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佐剂,其作用机制与同时增强Th1和Th2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木贼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大鼠血清IL-1、IL-8及TNF-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观察木贼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脂及血清 IL- 1、IL- 8、TNF-α的影响。方法 高脂饲料复制 SD大鼠高脂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同时给以不同剂量木贼水煎剂灌胃 ,实验 1 0 w后 ,测定各组动物血脂水平及血清 IL- 1、IL- 8、TNF- α含量。结果 木贼预防性用药后与模型组比较血脂降低 (P<0 .0 1 ) ,血清中 IL - 8明显减少 (P<0 .0 1 ) ,高剂量给药还可降低血清 IL - 1含量 (P<0 .0 1 )。结论 木贼预防性用药可调控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 IL- 1、IL- 8的含量 ,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水平在结核性和恶性胸水患者血清及胸水中含量变化及对胸水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6例结核性胸水,36例恶性胸水患者血清和胸水中IL-6、IL-8水平及30例健康者血清IL-6、IL-8水平.结果 结核组与恶性胸水组的IL-6分别为533.18±425.20 pg/ml,122.50±92.41 pg/ml,两组数据具显著性差异(P<0.002);结核组和恶性组中胸水与对应血清中的IL-6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结核组和肺癌组血清IL-6的含量则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组与恶性胸腔积液组的IL-8分别为434.24±68.52 ng/ml,364.38±46.21 n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中胸水与对应血清中的IL-8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结核组和肺癌组血清IL-8的含量则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核性与恶性胸水患者胸水中IL-6、IL-8水平较正常人有明显升高,对在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胸水患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模型,观察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2和IL-6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酶免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和IL-6含量及血清中IL-6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中IL-2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2和IL-6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2和IL-6升高.  相似文献   

20.
胸腺肽α1对哮喘患者Th1/Th2调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哮喘患者Th1/Th2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50例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组(A组)25例,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加B2激动剂治疗;实验组(B组)25例,在A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基泰)1.6mg皮下注射,一周2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3(IL-13)指标含量,并观察肺功能FEV,值及免疫球蛋白E(IgE)变化。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结果A、B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值治疗后较基线值分别提高0.27L和0.33L,白天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0.78和0.74分,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分别减少1.02和1.13分,沙丁胺醇使用量分别减少1.84和1.72喷/日,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B两组治疗前IL-4、IL-13、IgE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检测上述指标有明显下降(P〈0.01),而IFN-γ、IL-12、IFN-γ/IL-4及IL-12/IL-13比值则与之相反。A、B两组之间对比,实验组治疗后IL-12水平及IL-12/IL-13比值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α1可以提高哮喘患者IL-12水平和IL-12/IL-13比值,在调节哮喘患者的Th1/Th2平衡方面有一定增强作用,在哮喘缓解期维持治疗和调节免疫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