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volume,PV)及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intra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 length,IPPL)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的患者88例,磁共振检查均于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1周内完成。依据PV将患者分为小体积前列腺组(PV<50 mL)和大体积前列腺组(PV≥50 mL);依据IPPL(冠状位测量突入膀胱前列腺组织顶点至膀胱基底部的垂直距离)将患者分为前列腺未明显突入膀胱组(IPPL<5 mm)和前列腺明显突入膀胱组(IPPL≥5 mm)。术后随访1年并记录患者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共88例,LRP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5±67) min,出血量(145±159) mL。术前磁共振检查测量PV为11.83~151.53 mL,平均(44.54±26.58) mL,其中PV<50 mL者65例(73.9%),PV≥50 mL者23例(26.1%);术前磁共振检查测量IPPL为0~27 mm,平均(5.2±5.7) mm,其中IPPL<5 mm者56例(63.6%),IPPL≥5 mm者32例(36.4%)。LRP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控尿率分别为53.4%(47/88)、84.1%(74/88)和94.3%(83/88)。PV<50 mL组和PV≥50 mL组术后3个月完全控尿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 vs. 30.4%,P=0.010), 6和12个月完全控尿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7% vs. 73.9%,P=0.120; 96.9% vs. 87.0%,P=0.076)。IPPL<5 mm组与IPPL≥5 mm组术后3、6和12个月完全控尿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6.1% vs. 31.3%,P=0.002; 92.6% vs. 68.8%,P=0.003; 98.2% vs. 87.5%,P=0.037)。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V<50 mL、≥50 mL组和IPPL<5 mm、≥5 mm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Log-rank检验提示PV<50 mL组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显著优于PV≥50 mL组(P=0.017), IPPL<5 mm组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显著优于IPPL≥5 mm组(P=0.001)。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提示巨大体积前列腺及前列腺明显突入膀胱的前列腺癌患者LRP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早期(3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此结果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控尿功能,探讨达到稳定控尿的学习曲线。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200例,其中由一名术者施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共160例纳入本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71.9±5.5) 岁(56~85岁),术前无尿失禁。11例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其余149例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无肿瘤远处转移。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数据,并对术后控尿情况进行随访。控尿定义为不使用尿垫、日常活动不漏尿或偶尔少许漏尿。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平均分成4组,比较组间控尿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手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 (230±57) min(110~493 min),中位出血量200 mL(30~1 200 mL),输血率7.5%,术后住院时间(11.8±7.9) d (5~60 d)。术后病理分期:T2a期32例(20%)、T2b期27例(16.9%)、T2c期64例(40%)、T3a期24例(15%)、T3b期9例(5.6%)、T4期4例(2.5%)。切缘阳性率32.5%。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及以上,总体控尿率:1个月14.4%、 3个月48.8%、 6个月77.5%、 12个月86.3%,截止最后一次随访,仍然有21例(13.1%)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与后期相比,前40例控尿较差(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良好,与开放手术的报道类似。手术经验的积累可以改善术后的控尿功能,对于有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术者来说,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控尿水平需要在40~50例之后。  相似文献   

3.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经会阴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erineal prostatectomy,RPP)、经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retropubic prostatectomy,RRP)以及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后膜性尿道长度(membranous urethral length,MUL)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后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LRP的患者69例,患者均于LRP术前及术后行磁共振检查。术前MUL定义为前列腺尖部尿道至阴茎球部尿道之间的距离,术后MUL定义为膀胱颈口至阴茎球部尿道之间的距离,MUL留存比定义为术后MUL占术前MUL的百分比。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LRP,自术后第1个月起每月对患者的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以全天不需要使用尿垫为控尿功能恢复标准。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3个月控尿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LRP术后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69例患者平均年龄(71.4±8.6)岁;穿刺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23.40±30.31) μg/L;术前磁共振测量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volume,PV)为12.20~128.48 mL,平均(39.48±22.73) mL;术前MUL为5~22 mm,平均(13.0±3.3) mm;术后MUL为4~22 mm,平均(12.3±3.4) mm;MUL留存比为80%~100%,平均93.9%±6.2%。LRP术后3个月和12个月69例患者控尿率分别为57.9%(40/69)和97.1%(67/69)。单因素分析表明,PV(P=0.028)、术前MUL(P<0.001)和术后MUL(P<0.001)是LRP术后3个月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MUL<13 mm是LRP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Log-rank检验提示,术前MUL≥14 mm、术后MUL≥13 mm和MUL留存比≥94%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分别优于术前MUL<14 mm、术后MUL<13 mm和MUL留存比<94%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术前MUL、术后MUL和MUL留存比与LRP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术后MUL较短是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控尿恢复时间及影响控尿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前瞻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单一术者行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及尿道周围全重建术的患者资料,纳入临床分期为cT1~T3、cN0、cM0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对于高危患者,常规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记录患者拔除尿管之后48 h、1周、4周、12周、24周后的控尿情况及相应时间节点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s score,IPSS)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将24 h使用尿垫≤1片或24 h漏尿量≤20 g定义为完全自主控尿,记录患者拔除尿管之后至达到完全自主控尿的时间,并分析影响控尿恢复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16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6.2±6.7)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8.51 μg/L(4.69~13.20 μg/L)。共59例(35.5%)行双侧淋巴清扫,28例(16.9%)行保留性神经的手术。术后病理情况:pT1期1例(0.6%),pT2期77例(46.4%),pT3期86例(51.8%),28例患者切缘阳性(16.9%)。在所有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7例(11.9%)发现淋巴结转移。控尿情况:患者恢复控尿的中位时间为1周,65例(39.2%)患者在拔除尿管48 h之内即实现控尿,32例(19.3%)于术后1周内恢复控尿,34例(20.5%)于术后4周内恢复控尿,24例(14.5%)于术后12周内恢复控尿,9例(5.4%)术后24周内恢复控尿,有2例(1.2%)在术后24周时仍未恢复控尿。在拔除尿管后48 h、1周、4周、12周及24周时控尿率分别为39.2%、58.4%、78.9%、93.4%和98.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控尿恢复时间的危险因素(OR=1.589,95%CI:1.025~2.462,P=0.038)。在拔除尿管后48 h、4周、12周和24周时能够控尿组患者的平均OABSS均显著低于不能控尿组。结论: 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早期控尿,糖尿病是影响术后控尿恢复时间的危险因素,拔除尿管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与能否控尿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薛梅  刘飞  刘钰  王国举 《当代医学》2021,27(11):77-79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影响尿控恢复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为未恢复组(n=82)和恢复组(n=42)。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尿控恢复的因素。结果恢复组患者FPL指标长于研究组,保留神经血管束率、后方重建率和膀胱颈水平≥1级比例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术后1个月,尿控恢复预后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PL和保留神经血管束率、后方重建率和膀胱颈水平≥1级比例为影响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恢复的因素包括后方筋膜重建和术后颈水平、FPL和神经血管束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及耻骨直肠悬带等对术后尿失禁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6例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患者术中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及耻骨直肠悬带等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康复,术后尿流率正常,6周内有3例轻度尿失禁,无长期尿失禁者。【结论】在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中按正确的解剖层次操作,保留膜部尿道的支持结构有助于减少尿失禁,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后不同间隔时间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手术难度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由同一术者完成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48例,依据穿刺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A、B两组,A组25例患者为前列腺穿刺术后6周内行手术治疗,B组23例患者为6周后行手术治疗.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术后尿控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A组平均手术时间(160±63.5) rnin,B组平均手术时间(165±66.7) mi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80.2±96.3)mL,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90.5±102.1) mL,A组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率为16.0%,B组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率为17.4%,A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5±3.6)d,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2 ±4.1)d,术后随访6个月,A、B两组各有2例患者不能自主控尿,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8.0%和8.7%,以上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列腺穿刺后短期内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6周内)不影响手术难度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病人65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一般特征、肿瘤、手术等临床资料及病人早期尿控恢复情况,探究术后早期尿控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人早期尿控率为49.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新辅助治疗、前列腺质量、肿瘤分期、出血量、完整保留膀胱颈、术后漏尿等变量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相关(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新辅助治疗、出血量、完整保留膀胱颈4个变量为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术中精准操作减少出血量及止血操作副损伤、完整保留膀胱颈部与尽可能长的尿道均可使早期尿控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早期尿失禁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均符合手术指证,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非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观察组采取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分离前列腺尖部及尿道交界处,术者于前列腺尖部使用小纱布分离玻璃球剥离出0.5~1.0 cm长的尿道。2组患者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72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早期尿失禁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45.2±42.7) min、(415.2±91.2) ml、(11.2±2.2) d及(15.3±2.6) d,与对照组(139.8±35.8) min、(398.5±98.6) ml、(10.9±1.9) d及(14.5±2.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达到完全尿控率分别为19例(52.8%)、31例(86.1%)、32例(88.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例(22.2%)、16例(44.4%)、25例(69.4%),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ICIQ-SF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保留部分近端前列腺部尿道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早期尿控效果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阳王磊  毛祺琦 《浙江医学》2016,38(5):355-357
目的探讨术前相关因素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的影响。方法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446例,分别在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及术后1、2、3、6个月评估尿控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和术后3个月两个时间点的尿控恢复情况,分成尿控组和尿失禁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吸烟、BMI、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Gleason评分、是否术前盆底肌训练等术前因素的差异。结果患者拔除导尿管后以及术后1、2、3、6个月的尿控率分别为1.3%、2.5%、20.0%、53.4%、92.2%。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术前盆底肌训练与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尿控恢复有关;患者年龄、BMI、是否术前盆底肌训练与患者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有关。结论患者年龄、BMI及是否术前盆底肌训练是RP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的相关因素,这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与患者的沟通及作出下一步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尿道周围组织重建技术尿道膀胱吻合的安全性,早期尿控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37例采用“三明治”法尿道重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资料与同期34例未采用尿道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间年龄、体重指数、国际症状评分、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性神经保留,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随访术后拔除尿管后1周、2周、4周、12周及24周患者尿控情况.结果:两组间患者年龄、体重指数、PSA、前列腺体积、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性神经保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建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03);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重建组术后拔除尿管后4周、12周尿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7,P=0.020).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采用尿道周围组织重建膀胱尿道吻合技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可以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尿控.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BS  Ye DW  Peng JY  Yao XD  Zhang SL  Dai B  Zhang HL  Shen YJ  Zhu Y  Zhu YP  Shi G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2):2239-2242
目的 从客观临床特征、手术技巧、术后功能锻炼等方面,了解前列腺癌根治术人群中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与尿控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完整资料的患者263例,随访术后尿控情况,记录相关临床特征,对与尿控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最大限度保留尿道外括约肌,保留神经血管束,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积极处理对于尿控有显著帮助.术后4周尿控率为14.8%,术后16周尿控率94.7%,术后4周至术后12周,患者尿控恢复最快,对术后尿控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年龄上升(P=0.015)、术中输血(P=0.017)和既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P=0.006),而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尿控则有帮助(P=0.005).结论 患者手术时年龄、术中输血、既往TURP、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根治术后尿控的重要影响因素,前三者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而后者通过影响功能尿道长度而对术后尿控产生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here are many causative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post-prostatectomy incontinence.Objectiv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therap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radical retropubic prostatectomy (RRP).Methods A total of 263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multivariate analysis.After a close follow-up, a series of pre-, perl- and post-operative factor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Results Urinary continence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was 14.8% at 4 weeks and 94.7% at 16 weeks.The most important recovery interval for urinary continence was 4-16 weeks post-operation.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 P = 0.015 ), blood transfusion ( P = 0.017 ), previous TURP(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 P = 0.006) and neo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 P = 0.005 ) were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Conclusion During RRP, optimized preservation of urethral rhabdosphincter length, nerve sparing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 can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urinary continence.Age, blood transfusion and previous TURP are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Neo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may improve urinary continence through increasing the preoperative length of membranous urethr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对手术难易程度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以6周为界,将患者按穿刺术后间隔时间长短分为2组:IT <6周组平均间隔时间3.1周(1.5~4.4周),IT≥6周组平均间隔时间7.6周(6.0~16.2周).患者平均年龄67岁(57 ~78岁),术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15.4 μg/L(5.2~72.0 μg/L),平均前列腺体积55 mL(42~89 mL).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110 ~242 min),平均出血量约230 mL(100~750 mL),术后切缘阳性率为18%,术后3个月控尿率为100%.随访中未见临床复发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术前PSA、Gleason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控尿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与腹腔镜根治术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并非是影响手术难易程度及效果的因素,其对患者术后长期生存及复发率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